浅论得到是失去的开始

时间:2022-08-03 11:54:01

【摘 要】得到与失去,这是在我们生活中无时不刻都发生的持续性的事件后的一个短暂性的行为结果。得到与失去之间的关系一直错综复杂,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权威性、准确性的定位。对于这样一个哲思性的问题,通过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得到是失去的开始”进行分析。

【关键词】得到;失去;开始;时间

关于人的认识,康德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知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最高级的,它的目标是去认识那个“自在之物”的本来面目。但是人的局限性又指向了不可认知的深渊。所以,理性认识永远在追寻“自在之物”的路上。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时间的尽头是什么?宇宙之外是什么?我是谁?也许人类永远没有办法对这些根本性的问题给出一个确定无误的答案,但是我们也不会因为没有答案而停止追寻真谛的脚步,这大概就是人类的原罪。人类注定要为这些问题纠结,但这应该是一种高尚的纠结,因为正是这些纠结使得人与其他一切存在物区别开来。

首先,来探讨这个纠结问题的起源。我们之所以要探讨得到与失去,是因为人们患得患失的心理缺陷。人们潜意识里存在对“得不到”的欲望和对“会失去”的恐惧。如果说得到不会是失去的开始,那么我们就下意识得承认不劳而获的这种观点。既然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那么就会在意识里潜伏着一种消极因子:人类无穷尽的索取,而资源却越来越少,首先,他不懂失去,其次,他不会失去。那么如同只往天平上的一端不断加重砝码,天平将会失衡,之后,天平会完全的失去重心,倒塌下来。我们生存的家园其实就是这天平,正因为得到会是失去的开始,所以天平两端虽然会时不时失衡,因为开始是个过程,然而终究会在两边不断加重或减轻砝码,以保持平衡。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当我们读书太快,活太慢时,我们什么也不能理解。”这包含守恒论的观点,我们不能否认世上一切都是守恒的。反之,那么我们生存的空间将走向毁灭、消亡,这是何等的悲观论。

对于前面提到的不劳而获的观点进一步阐释。如孔老夫子的比喻,人生是一条河流,随着时间的远去,我们将会与身边的一座座高山渐行渐远。我们肯定得到会是失去的开始,便懂得“汗滴禾下土”这个看似浅显的道理。我们肯定得到会是失去的开始便在肯定自己是个价值观取向正确的人。《易,文言》中又有这样一句“知得而不知丧”。否认得到是失去的开始,我们不单否认了我们的普世价值观,更是对我们先哲智慧的否定。否认普世价值观是不清,否认先哲智慧是不明。因为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任何收获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从情感层面上讲,我们肯定得到会是失去的开始是有所裨益的。因为得到终将会失去,并且“开始是个过程”,那么,它就是个持续的过程,一点一滴不知不觉中的流逝,让我们在付出之后更懂得珍惜。懂得珍惜的人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

其次,我们在肯定得到会是失去的开始的同时,并不否认失去之后又得到。这又如新陈代谢,只不过得到会是失去的开始是大前提。手里握着刀的时候想拿剑了,怎么办呢?很简单,把刀扔掉,去拿剑。放下才有空间容纳新的东西。因此,肯定得到会是失去的开始,才拥有一份拥怀天地的胸襟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既然得到会是失去的开始,我们在得到生命的同时走向死亡,那么我们又为什么学习,为什么要成就一番事业,人又为什么会分为三六九等。

其实,正因为得到会是失去的开始,我们才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有限的价值,而不会是无限的价值。而在这过程中,我们又掌握了舍得、学会了珍惜,我们是在得到会是失去的开始的这种既定的观念下才能走出丰富的人生历程。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样一个哲学命题,我们其实需要跳出人类这么一个群体的局限,去确定主体的存在,才能够建立起思想的大厦。“得到会不会是失去的开始”,我们可以,也必须追问:谁在得到,又是谁在失去?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我之所以把时间确定为得到和失去的主体,正是基于一个事实:相对于接近永恒的时间来说,人类历史乃至于地球生命史都是无限短暂的存在。只有从时间这个可以贯彻始终的主体出发,这个哲思性问题的讨论才具有确定性和广泛性,而不是毫无意义的争执。

时间是主体,而被得到的,则是客体。然后,我们还要继续追问的是:得到,从哪里来?失去,到哪里去?梳理运动和发展的轨迹,我们要为当下的存在寻找一个真实的坐标。这是我们要回答的第三个问题。时间和空间,构成了存在在当下的两个坐标。时间没有得到空间——但是我们可以说,时间得到了空间运动,也就是说,任何存在的产生就是时间得到了这一存在,任何存在的死亡,就是时间失去了这一存在。

在以上的前提下,我们重新回到我们的终极问题上来:得到会不会失去?失去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在前面已经说了,任何存在从它的产生开始,就无可避免地走向了死亡,在宇宙这样的大尺度下的时空中,不会有也不可能会有不死的存在。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清晰地推断出,当时间得到任何东西就意味着时间开始失去这样东西,这个过程开始于得到,结束于失去。也许这样的结论对人类来说实在太过于残酷,因为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是习惯于失去。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做是应该的,正常的,而把失去看做是异常的。但这是我们必须直面这个现实,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只有死神永生。

或许如周国平所说那样,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这里是把人和其他生命放在了一个很渺小的时空节点上,但并不是说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宇宙大尺度上的波澜壮阔的宏伟中也有人类世界小尺度上爱恨缠绵的动人。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救药地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看重得与失呢?我只是想要说,不要把自己的进退荣辱看得太重,不要让患得患失主宰了自己的生命,使生活多一分平静和恬淡,即便是很渺小的存在,最终也能够寻找到自己精神的归宿。

参考文献

[1] 周国平.习惯于失去[J].思维与智慧,2006,10:20.

上一篇:贫困山区农村养老现状的社会学之思 下一篇:从哲学的发展浅谈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