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上种地忙

时间:2022-06-12 05:26:00

因特网上种地忙

“新年大吉哟,分红了……”听着社员们奔走相告的吆喝声,开县镇安镇辽叶综合服务社社长谢应军笑了:“这可是电脑的功劳呀。”

去年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辽叶综合服务社,其前身是辽叶蔬菜专业合作社。

1998年,辽叶村少数农民种植了“夏阳白”蔬菜,因其无公害和反季节性,在市场上非常好卖。但由于产量小,没赚到多少钱。

“你们只管种,我负责去卖,把规模搞上去。”谢应军想把这些散户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合作组织。

“要得!这样,我们心里才有底呀。”农民积极响应。1999年6月28日,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蔬菜专业合作社组建起来了,入股社员36户,吸纳股金3000元。谢应军被选为社长。

有了合作社,农民就像吃了定心丸。次年,“夏阳白”种植面积达到160亩,获纯利26万元,农户户均增收900元。

然而好景不长。2000年11月,全村近200亩“夏阳白”感染病虫,不仅产量低,而且卖不脱。村民吵闹着要谢应军给说法。

谢应军多方求救,虽挽回了部分损失,但还是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不少农民对谢应军失去了信任。

本想带领群众致富,反倒让农民吃了亏。谢应军很苦恼。

一天,谢应军进县城看望朋友,倾诉了自己的不幸。朋友打开电脑,进入农业技术信息网站,很快就查找到了“夏阳白”的病虫防治技术和市场需求信息。

面对变化无穷的网络世界,第一次接触电脑的谢应军欣喜若狂:“这个东西,太神奇了!”

“现在已是信息时代了,你不能蒙着脑壳干呀!”朋友提醒他,“比如,种无公害蔬菜,就需要懂技术。光种好菜还不行,还得卖个好价钱!哪些菜才赚钱呢?得找市场!市场在哪呢?得靠信息……”

离开朋友家,谢应军径直坐进了电脑培训班。不久,他买了台电脑,接上因特网,带领村民开始了网上种田生活。

“第一次尝到信息服务带来的甜头,是让大伙儿把各自不爱吃的青菜头变成了大把大把的钞票。”谢应军告诉笔者。

一天,谢应军从网上看到了两条关于青菜头的信息:“青菜头在大城市每公斤卖到一块多钱”;“涪陵某公司求购大量青菜头”。

谢应军琢磨:在辽叶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栽种青菜头,如果能扩大规模,不就能赚钱?

这菜好种,既然能卖钱,那就种噻。听了谢应军的话,农民们选用涪陵榨菜研究所的“永安小叶”良种青菜头,成片种植了600亩。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订单。

“为了保险起见,我在供销社网站上了青菜头的种植信息。没想到,很快就被一些客户逮住。”谢应军兴奋不已。经磋商,几家客户上门签了合同。

翻过年,青菜头喜获丰收,获纯利22万元,农户户均增收800元。谢应军和村民们笑了。

从此,合作社根据在网上了解到的技术和市场信息,组织社员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并不断地在农业部“一站通”等农产品信息网站上种植信息。

2000年,谢应军在网上看到了一条信息:川、渝两地酒厂大量从东北购进高粱,由于运输成本高,白酒价格一路上涨。

谢应军意识到,这条信息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产业链的发展空间!

谢应军立马组建了高粱专业合作社,引进“沪杂四号”良种高粱。2001年试种500亩,平均亩产达400公斤,比种植其他粮食作物每亩增加纯收入300元以上,受到了入社社员的欢迎,种植规模从500亩扩大到了5000亩。就这样,一个以辽叶为中心、辐射20多个村的高粱种植基地建成了。

有了原料基地,谢应军没有就此满足,决定办酒厂。

他创办了一个纯高粱白酒加工厂,然后兼并3家个体小酒厂。高粱实现就地加工,每公斤高粱的返利从原来的0.06元提高到0.14元,农民年终户均增收400多元。

目前,村里已兴办了3个年总产50吨高粱白酒的酿造厂和1个纯高粱白酒灌装车间,开发了纯高粱系列瓶装酒,注册了“辽叶”商标。纯高粱白酒在开县市场上供不应求,瓶装“辽叶”系列酒已打入了重庆主城区市场。

电脑造的福,远远不止这些。借助电脑,合作社越来越信息化了。谢应军高兴地说,5个专业合作社已有社员428户,合作社现已发展成了一个集种植、养殖、服务、加工为一体的股份合作制综合经营实体,年销售额达到500多万元。

新年第一天,谢应军从网上接到好消息:高粱专业合作社被列为国家100个专业合作组织试点之一,将获25万元扶持资金。

“有了这笔钱,就可以完善合作社的科技图书室,完善社员的信息、技术服务网络,借助信息化,大步挺进农业现代化!”谢应军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在网上种地,真是越种越有搞头!”

上一篇:胡均告养猪记 下一篇:农民刘杰沉浮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