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消费成“祸”

时间:2022-10-01 10:09:14

人情消费成“祸”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为了“面子”过得去,喘不过气来也得硬撑着,这便使――

某单位一位领导一月内接到2张婚宴请柬、5个寿宴电话,一个月的工资不够还搭上积蓄,弄得心情沉重。

虽然不少人对人情消费有反感,但出于各种原因,不得不随波逐流,人情消费也就成了社会一“祸”。

“祸”从“情”起

变味的礼尚往来使友情的本来意义被扭曲,造成人际交往中奢侈、攀比现象泛滥。

在重庆市江北区某银行工作的华易今年春节发出了3000余元的“压岁钱”,是他一个多月的工资。

“没有办法,亲戚的孩子要给,领导的孩子要给,好朋友互相拜年时也要给。”华易叹道。

不堪重负的还大有人在。重庆市某机关干部宋一明在给亲属和朋友电话拜年时,就无一不交待:“请别给我孩子‘压岁钱’!”

“说这句话时很难受,”30岁出头的宋一明对笔者说,“可是不说这句话会让我更难受。”

他告诉笔者,每年春节别人给自己孩子“压岁钱”,成了他心上的一块石头。亲戚朋友之间互相给孩子“压岁钱”,其实给来给去,谁也没多给谁钱,钱却落到了孩子手里,这不仅显得俗套,而且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不良影响,他的孩子一度就以获得“压岁钱”的多少来衡量亲情的远近。

更重要的是,与亲戚朋友的“压岁钱”比较起来,另一些人给孩子的钱就不那么“纯净”了,他们给的钱往往都不是小数,而且在钱的背后都铺设了“陷阱”。拒绝显得不近人情,可是一旦接受了,在不久的将来就要为此付出“代价”。

宋一明说,其实有这样烦恼的人不只他一个,只不过谁都不好意思说“不”,他就要做个说“不”的人。他拒绝别人给他孩子“压岁钱”的同时,也不准备给别人的孩子“压岁钱”。

宋一明的举动受到周围人的赞同,他的几个好朋友成了效仿者。有关人士说,这种行为值得提倡,因为近几年春节期间人们非消费性支出逐年增高,已经令一些工薪族难以承受。

石家庄市对400户城市居民家庭抽样调查发现:2001年,该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5.6%,而同期的人情支出增幅高达11.4%。去年,辽宁鞍山市全市居民人均人情费支出为410.68元,占同期可支配收入的7.8%。去年该市城区居民人情消费支出达8.48亿元,足以让1.7万名莘莘学子完成高等学业。真可谓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变味的真情

在部队当兵的彭光灿原来一直认为,人情消费花出去的是钱,买回来的是感情,值得。但他很快尝到了苦果。

彭光灿有一个战友小郑,同乡同龄又是同年入伍,本是一对好朋友。2005年初,小郑女友到部队,彭不但送了200元的“见面礼”,还专门另请他们“啜”了两顿,很为小郑长了脸面。不久,小彭过生日,小郑送了本30元的相册。没想到,两人却因此闹了不愉快。小彭怪小郑“抠门”,不懂得“礼尚往来”;小郑知道后,又嫌小彭“俗”,只知道用钱衡量感情。两人的朋友关系随即宣告结束。

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人情消费已经变异成了“投资”,既是投资,又怎能打水漂?

王光行是重庆一所中学的普通教师。自去年10月份以来,为朋友结婚、乔迁,他已送出3000余元。重负之余,他说,这等于储蓄了,以后结婚,别人还我“应该还得更多”。

王同时认为,如果自己有事不收礼金,以前的“人情投资”就等于打了水漂,心理上有些接受不了。

就在这种谁都认为理所当然的心态下,“人情”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今天,我结婚你送100元,明天你结婚我就得拿200元,你在普通酒店安排,我就在豪华酒店置桌,碍于“面子”的盲目攀比,已经完全脱离了人情往来的本来含义。

最令人担忧的是,人情消费在通过“压岁钱”的方式向未成年人蔓延的同时,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已深谙其道。

今年2月17日下午,在重庆解放碑一家餐馆里,笔者发现5个小朋友正围在一起吃饭。只见每人面前放着一大碗鸡汤,长桌中间则放着八九种小菜,一个小胖子正大模大样地招呼伙伴们:“今天我请客,大家多吃菜!”笔者好奇地上前探个究竟。小胖子说,因为自己的作文获得了班上第一,小伙伴们就一直嚷着让自己请客,这不,趁着假期,向父母要了150元钱,请伙伴们吃一顿。

笔者在肯德基等餐馆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小学生请客名目繁多。考试得了第一名,在体育比赛中或手工艺课上获奖,或者只是在周末时为了“放松放松”,许多小学生就纷纷效仿成年人做法,轮流请客吃饭。这些“人情消费”少则40-50元,多则300-400元。而频繁的“请客”、“回请”已经使一些孩子不堪重负:家境好的孩子要请客时,父母掏钱就办了;但是经济拮据的家庭,每到请客时,孩子在班上的处境就特别难堪――不请不符合“礼尚往来”,小请拿不出手,大请又难以办到。

“礼”是什么

彭光灿心中的“礼尚往来”代表着当今社会盛行的人情消费心理,与《礼记・曲礼上》中“礼尚往来”一词的本意已经大相径庭。“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里的“礼”原指礼节、礼貌。而如今人们通常将“礼”理解为物质的“礼物”甚至金钱的“礼金”,并且在“交换”过程中,最少必须对等,否则“人情”关系会像彭光灿和他的战友小郑一样,难以为继。

这种畸形心理大行其道,导致人情消费金额水涨船高,范围越来越广,新婚、生子、寿宴、升学、参军、升官、乔迁……名目繁多,只要沾上点边的,就得凑份子、捧人场。遇到好日子、好月份,人们隔三差五赴喜宴、喝喜酒,实为常事。人情消费步入让人难以应付又不得不随波逐流的怪圈。

当然,人与人之间,不能没有亲情和友情。礼尚往来,也在情理之中。

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看,人在社会里生活就需要社会网络,在社会网络里人的行为规则遵循的是互惠性和长期性。人都是社会人,需要展示社会存在和社会地位,礼尚往来是正常的人情交往。人情消费,短期是利他的,长期是利己的,这也是社会诚信的一种表现。

但是,当“礼”异化为无休止的“人情债务链”,甚至成为一种“钱与情”、“钱与权”交易的时候,就沦为了一种社会公害,亦助长了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大家相互攀比,“行情”逐年看涨,许多原本不用“人情”的地方,也都非“礼”不可,一些本来可以通过正常程序办的事情,若不“礼顺关系”就办不成。事实证明,“人情”的恶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的人情,已然成“祸”。

让“礼尚往来”回归人间真情

在一个剧院里,所有人先是坐着看戏,后来某人为看得更清楚而站了起来,他没被制止,他尝到了甜头,别人自然效仿,最终,全体观众都站了起来。大家都站了起来,比原来坐着看戏要累得多。

这个故事,揭示了秩序蜕变的真谛。

人情消费水涨船高,最后谁都感觉很累,像“站着看戏”一样。

现在,我们应勇敢地站出来说“不!”

去年9月22日,湖南省华容县警察罗绍武,贴出了一张对世俗人情挑战的告示:“本人深感人情往来麻烦,决定从请客送礼之忧虑中解脱出来。从今往后,除个别我还没有还清的人情外,如遇红喜事相邀,我将送鲜花以示祝贺;凡遇白喜事,我一定携花圈和鞭炮前往悼念。从今天起,我决定不再收受人情礼金,如有不妥,敬请原谅。”

告示一出,马上引来不少共鸣者。在告示的空白处,有密密麻麻“赞同这种做法”的意见和签名。

看来,人们对日益繁多的人情往来持有的“憎恨”,早就超过了大家赴宴时强装的欢笑。

一位作家说过:“你我各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仍是一个苹果;你我各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笔者以为,以此解决人际交往中的“人情消费”问题,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每逢喜事聚一聚,表示祝贺未尝不可,但大可不必为此大吃大喝,甚至循环送礼。倘若把这些精力和时间用在学习和思想互助上,那意义完全不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友谊,绝不应是“苹果”的交换。我们知道要解决这样广泛的社会问题,绝非一日之功,但我们可以像罗绍武那样,从自己做起。

上一篇:放飞人才 第4期 下一篇:退后两步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