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战略”:唤起全民族创新思维的宏伟蓝图

时间:2022-06-12 01:42:53

“运河战略”:唤起全民族创新思维的宏伟蓝图

摘要:“运河战略”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先生设计的中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其核心思想是超越,而超越的动力是创新,包括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方方面面的创新。本文从文化、教育和科学三方面谈点认识。

关键词:创新;基因;灵魂;追梦

中图分类号:G2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1-0012-04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界现代化概览》的研究结果显示,根据世界现代化300年的历史经验,每百年发达国家降级为发展中国家的概率约为10%,发展中国家升级为发达国家的概率约为5%。曾几何时,中国的现代化只是一个愿望、一个理想的目标,但时至今日,这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现实了。把握现代化的机遇,成功应对重大挑战,加速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中国科学家的一个历史责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首次提出未来五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运河战略”,即“在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河段之间,开辟一条通向第二次现代化的路程较短的运河”。按照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何传启主任的界定,实施运河战略是综合现代化道路的一种发展模式,它以赶上发达国家的第二次现代化发展水平为阶段目标,协调发展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促进第二次现代化,最终实现第二次现代化。也就是说,在没有完全达到西方那种现代化目标时,要有超越西方传统模式的思维,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找到更符合时代趋势和自身利益的定位。能否在这场晋级概率极低的赛程上取胜,反映中华民族的活力,最后就看一个指标,那就是创新!不光是科技创新,还有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方方面面的创新。国家的兴衰,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科技,是人才和人的智慧。

文化是基因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与生俱来、摆脱不掉的东西,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之处,就在于每个中国人始终都会受到割不断的民族文化的影响。增强对自身内在文化特性的感受和认知,决不是简单看几本古代典籍、记一些名人言论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深入发现蕴藏在我们思想意识、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中的传统文化,即某种类似于基因的东西。中国的崛起,必然要求文化复兴,这是传统文化重塑辉煌的重大契机。作为一个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鲜明的文化特色的民族的崛起,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没有民族身份;离开了传统,中国特色也无从谈起。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表明,文化现代化不是割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联系,不是全盘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也不是全面继承传统文化,而是对传统文化的部分继承和发展,对传统文化的部分否定和转折、对传统文化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中华文化的基因里,总有一种“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君子立于天地之间,就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把这种广大悉备的生命创造精神赋予人类,因此,人有一种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孔子、曾子、孟子更是极大地弘扬了人的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创造精神,将其归纳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弘毅自强精神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这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理念,因而,中华文明也一度成为率先崛起的先进文明,造就了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民族。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儿重新寻找智慧。”按照一生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的说法,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迎来了工业化,其技术基础相当部分来自中国。儒家文化不是守成的僵死的古董,而是主张常变常新、与时俱进的有机生命。儒家文化主张“因时而变”、“随时制宜”、“与时偕行”、“与日俱新”,这些都可以转化为当代中国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面对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双重挑战,中华民族如何在不脱离世界文明大道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现代化,这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我们在这潮流之中,顺流而前是必然的,需要在真正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理论上有大的创新。

今天,地球的承载能力已经受到威胁,中国已不再是“地大物博”,30年来我国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步入了一个问题多、难题多、挑战多的发展阶段,我们的发展道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中有助于当今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育的思想观念,提炼传统文化思想资源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浪潮中,从新的视角探索中华民族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存在哲理和发展趋向,这种文化基因可以使我们在社会发展中求得相互和谐发展,可以在实践上呈现出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行动方式,创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宝贵助缘,为其提供精神支柱,大力弘扬国家利益,成为实现中国现代化不屈不挠的驱动力。

教育是灵魂

我是在一所师范学校读的初中,记得每学期开学时,校长都要给全校师生讲话,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至今我也不知道校长的这句话引自何处,但他感召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上了中小学的教师岗位。当时,学校里放映最多的电影是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受它的感染,大部分人都去了农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非常艰苦,而他们在普及小学教育和“扫除文盲”的运动中默默无闻地奉献,肯定是灵魂的支撑作用。然而,后来,师范学校消失了,师范学院也升格了,师范大学也要办成综合性大学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似乎不再那么容易听到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教育先是全盘学苏联,考分都改成5记分制;改革开放以来,又改学美国。六十多年了,没有培养出世界级的科技人才。钱学森先生在九十岁高龄时提出“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并说:“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国画大师齐白石有一句名言:“仿我者死,学我者生。”即机械地模仿别人最后只能是死路一条,学习别人的长处,才是生路。孔子开创了面向大众的教育方针,他主张“有教无类”,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革命。除了“有教无类”外,孔子还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人的天赋气质等进行个别教育。孔子有学生三千多,培养了七十二位名士。为此,有学者倡议把孔子的诞生日作为世界教师节。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大师,191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创造性地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思想发展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确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理论,并立志“我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他毕生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早年从事平民教育,提倡教育

改造,之后创办乡村师范教育,推行普及教育、战时教育,接着又进行民主教育,他为中国新教育做出卓越的贡献。他去世后,他的老师杜威认为,陶行知创造I生地发展了自己的学说,形成了中国式的新教育思想,并说:“陶博士致力于中国大众教育建设的功勋与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我们后死者必定永远纪念他,并贯彻他的事业。”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在学校教育中能够顺合人的自然禀赋来挖掘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让尽可能多的个体把自己的各种能力顺其自然禀赋充分发挥出来。在中国的文化中,做一个尽职的老师远比西方文化所要求的高得多,儒家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扶助人才成长。抗战时期的大学校长,在中国大学冒着战火西迁的千里流亡途中,他们像老鹰护雏一样,含辛茹苦地护佑着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学生。即便上课也要随时躲避敌机的轰炸,然而,在那样艰苦动乱的环境中也培养出了世界级的科学家或人物。最艰难困苦的中国大学,其成就却达到了中国历史的最高峰。究其原由,要归因于一批传承着孔子教育理念的教育家,诸如陶行知、蔡元培、张伯苓、叶圣陶、黄炎培等,他们不为官、不求名,一心一意地探讨育人之路。教育其实是他们的生命,甚至高于他们个人的生命。记得当年黄炎培到美国考察教育的时候,专程拜访了爱迪生,爱迪生一生有九百多项发明,然而,他上小学的时候就被开除了,是他的母亲承担起育人的全部责任,启迪了他的灵感,走上了发明家的征途。是否也可以把爱迪生的母亲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钱学森之问”揭示了我们教育界深层次的问题,缺少教育家是现实。要从培养教育家开始,育人是教育家的追求目标,这个目标之伟大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我们生活的目的是追求财富,那就让我们诚实地从事商业,与他人竞争财富。但是,如果我们选择了我们认为更崇高的事业――教师,那么,无论贫富都随遇而安,都不能改变既定的追求,直至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国的教育多年来层层在选拔,从幼儿园开始选拔全国重点、省市区重点,一级一级台阶非常清楚,大家都往尖儿上爬,忽略了全民教育、素质教育。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需要尖子,更需要提高整体国民素质,而教育则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因为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独立,并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各级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应该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鼓励学生展示其独立、独特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不仅能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而且能发现并且提出新的问题。

科学是追“梦”

1998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英国科学家詹姆斯?布莱克先生,碰到他的学生经常要问的一句话是:“你爱做白日梦吗?我可喜欢做白日梦了。”但许多人没理解他的意图,一次讲座上系主任请他给在座的后辈学者介绍一下成功的经验,他微笑着说:“我从来没有什么计划,也没有给自己设立什么目标,我就跟随着我的兴趣和好奇心的指引去做研究,仅此而已。”台下掌声雷动,原来这就是他的“梦”,而正因为他追梦的执著,全世界亿万病人的生命才一个个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不久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中山大学访问时,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的回答大都是“不知道”,因为“这15年来我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在宇宙间寻找反物质”。丁肇中幽默地说:“集中精力做一件事,这样也就可以在回答其他问题的时候说不知道了。”正如他在演讲中所说,自己百分之百的时间都在实验室里度过,只做实验。而跟他一起工作的六百多位教授,丁肇中唯一要求他们的,也是只谈论与物理有关的内容,其他的事情概不过问。科学研究要出大成果,必须要有科学工作者对课题发自内心的浓厚兴趣和强烈追求,以致进入废寝忘食、舍命求解的痴迷不悟境界。科学发明需要灵感,没有生动活泼的闲情逸致和奇思妙想,就不可能产生灵感,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创新和奇迹。在挑战未知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拿在手上的武器只有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积累下来的知识。要想把历史上积累下来的浩如烟海的知识、学问为己所用,除了坚忍不拔刻苦学习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天赋禀异的人很多,但是不努力照样一事无成。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2010年7月1日,俄罗斯著名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拒绝了美国克莱数学研究所为他破解“七大数学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而奖励他的100万美元奖金,他被称为对物质财富没有兴趣的“怪人”。2006年,国际数学联盟决定授予佩雷尔曼以菲尔兹奖,菲尔兹奖俗称是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只授予40岁以下的年青数学家,为了确保他能够出席这次盛会,国际数学联盟主席约翰?鲍尔亲自出马到圣彼得堡邀请,仍遭拒绝。毕竟,在菲尔兹奖70年的历史上,还从未有人拒绝这一殊荣。2003年,佩雷尔曼应邀前往美国做讲座。听众中包括国际数学联盟主席约翰?鲍尔、证明了费马大定理的著名英国数学家安得鲁-威尔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福布斯?纳什等一流学者。他也曾拒绝了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以及特拉维夫大学等名校的邀请,而他的重要文章常常发表在一个世界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经常聚会的网站上,而不是权威的数学期刊上,并公开署名。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对于金钱和名誉,我毫无兴趣。我不愿意像动物园内的动物一样被展览。”佩雷尔曼在圣彼得堡斯特克罗夫学院的月薪不足100美元,他的生活要求原本就很低,经常躲在森林里去做学问。

科学活动是从已知出发去探求未知,从而发现和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它在本质上是创造性的。创造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有好奇心和思考的快乐才有“梦”,而追“梦”注定是孤独、困苦的旅程,有着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无法克服的障碍,这需要科学家本人坚强的意志、创造的激情和不懈的追求。

尽管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国家利益驱动着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的有效结合,必然是追梦的永恒动力。钱学森先生历尽波折报效祖国,一个人的爱国引发一个超级大国的围追堵截,一个人的奉献成就了一个新兴大国的强国基础。中国的现代化目标,中华民族复兴的前途呼唤一心为国拼搏的科学家。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03,2009

[2]何传启,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顾俊,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N],解放日报,2009-09-06

[4]郭齐勇,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6)

[5]马建强,追寻近代教育大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韩扬,拒绝领奖的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N],广州日报,2010-07-17

[7]吴立保,中国大学模式的现实困境与建构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1,(3)

上一篇:网络信息文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挑战及对策 下一篇:科学技术\生产力\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与“未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