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在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时间:2022-06-12 10:00:08

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在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摘 要: 本文以我院六个班级的经济学教学为对象,考查了其中两个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法的班级和其他四个传统教学法的班级学习效果,得出当前经济学课程讨论式教学法改革过程中存在诸如组员分配不尽合理、学生参与广度不够、讨论不够深入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改革的建议,包括合理的分组方法、体现组内差异的考核方法、促进讨论深入的各种方法等。

关键词: 小组讨论式教学法 经济学 应用效果

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讲,以讨论为主的一种教法。此方法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能更好地完成传统教学中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经济学的特点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培养经济学分析能力非常必要,而对于经济学院的学生来说,这更是学好其他课程,提高综合能力的基础课程。而在以往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经济学却成为学生怕学的老大难课程。因此改革教学方法迫在眉睫。

本次改革中,我们在08级六个教学班中抽取两个做试点,其余四个班仍采用讲授为主的方法。试点班采用以教师课堂讲授为基础,以小组讨论式学习补充的教学法,二者之间的比例约为3∶1。其中小组讨论式教学法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第一个是在课堂讲授时具体问题或者案例的讨论环节,主要采用同桌及邻座组合讨论的方式,第二个是在学生案例讨论分析环节,主要采用学生演讲、提问及讨论的形式,第三个是课后讨论环节,不限讨论内容和形式,比如学习方法心得、练习题、经济现象、建议等都可以作为讨论内容。

1.学习效果对比分析

1.1各班平均得分比较。

注:通过六个班级期末考试成绩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本次考试总分100分,其中选择15分,判断15分,简答25分,计算20分,论述25分,其中论述题采用了案例分析题型,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从平均数上看,两个试点班在选择、判断、简答、计算和论述五个题型中都全面高于普通班,并且发现论述题差别最大,试点班的平均成绩比普通班高出21.7%,说明通过改革,学生全面提升了学习效果,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各班得分相对标准差比较。

相对标准差的比较,主要目的是考察试点班是否出现了学习差距拉大的情况,也就是考察此次改革是否起到了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以选择题为例,相对标准差=选择题的标准差/选择题的分值。相对标准差与我们常用的标准差区别在于它用除以题型分值的方式剔除了各种题型分值不同对标准差带来的影响,使得不同题型得分分布更具可比性。

注:通过六个班级期末考试成绩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从图中可以看出,财务0802的选择、判断、简答、计算的相对标准差在六个班中最大,而财务0801的论述题相对标准差最高,且选择、简答的相对标准差是次高的,同时两个试点班的总分相对标准差也是最高的。可以说改革拉开了差距,有助于部分学生凸显出来。此次考试出现了两名90分以上的学生,这在往年从来没有,说明小组讨论式学习方法确实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我们也看到试点班级得分离散程度更大,这反映出改革可能会造成部分学生的懒散,导致其表现不佳,这正是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改进的。

2.存在的问题

2.1组员分配不尽合理,组间差距较大。

分组时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我们采用了限定人数自愿组合的形式,导致学生在分组时往往是成绩相当或者关系不错的在一组。这样就容易造成基础好的更上一层楼,而较弱的则提高更为缓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某班的一组学生表现特别突出,包括组员之间的分工、讨论的深度、讨论的组织等各方面,并且在考试中表现也比较突出。

2.2学生参与广度不够,存在搭便车现象。

讨论中教师的主要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教师难以准确直接掌握每位学生的工作量及表现,因此打分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会直接造成部分学生的搭便车行为。特别是在展示环节,不可能所有学生都上台讲解,搭便车现象就更加明显。因此要注意讨论安排的合理性,特别是考核中既要体现组别差距,又要把组内差异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

2.3讨论不够深入,有形式主义之嫌。

少数同学对小组讨论式学习方法适应不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部分学生在思想上不接受这种方法。这些学生习惯于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他们认为这种方法能够抓住实实在在的“知识点”,而讨论式学习不仅要做大量准备,而且似乎并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次,由于这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现成体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准备不周全,甚至不知道如何下手的状况。最后,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学生的讨论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特别是小组案例分析的时候,很多小组难以调动其他同学的讨论热情,这样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这与满堂灌的方法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3.改革的完善

3.1合理分组,共同进步。

自由组合形式的必然结果就是人以群分,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共同进步,反而对团结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亲疏程度、学习基础,以及小组的团结合作,这样才能减少搭便车行为。比如,可以采用“学习基础+小组长”的方法,例如,一个班可以按照前一学年的学习表现排名平分组合为四组,并且在小组内民主选举产生组长,这样就能尽量避免人以群分带来的弊端。

3.2组内合作,明确责任。

首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每次讨论都要有明确的计划、分工,并且尽量使组员参与更多的角色。其次,在考核过程中,采用小组表现+组员表现的规则,由小组内部、组外学生、授课教师三方共同打分的方法。这样一方面能考虑到整个小组的整体协作,另一方面也能激发每个组员在小组内部的作用。此外,由三方共同打分,有利于杜绝授课教师的个人主观偏好,使得对每个小组和每个成员的评价尽量合理化,充分发挥考核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3.3准备充分,讨论深入。

第一,让学生从思想上接受小组讨论这种新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学生谈话、班干部会议、座谈等各种形式多方了解学生的想法,特别是针对学生的疑惑,要耐心详细地讲解。我们相信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疑惑会慢慢散去,自信将逐渐积累。

第二,明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角色分工。教师作为引导者,首先,应该给出一定的讨论范围和要求、指导方法,从问题的来源、展开、深入与解决等几个步骤进行全面细致的准备工作。其次,在准备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准备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其中,既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状况,又可以创造一个轻松、平等、和谐的讨论环境,让学生从心底里爱上这种方式。再次,应该鼓励和创造更多机会给不善发言的学生。最后,应该做好评价者,通过及时适当点评,避免讨论偏离方向。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对学生讨论的内容、方法及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和评价。

学生作为讨论主体,首先要按照要求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讨论过程中,发言人清楚全面地陈述相关讨论问题。然后通过提问等方法展开,使更多同学参与进来,要把握好提问的分寸,这往往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最后经过讨论与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师生对问题产生共识或新的看法,对于有异议的结论没必要争论不休,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采纳保留。

参考文献:

[1]伏荣超,徐武汉.新课程理念下的讨论式教学与参与主体[J].中国教育学刊,2004,(11):15-18.

[2]王燕晓,王艳飞.讨论式教学和填鸭式教学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17):243-244.

[3]马健.浅谈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电子教育,2008,(4):67-69.

[4]张育桂.六顶思考帽在讨论式教学法中的应用[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9,(4):93-95.

[5]姚蓓艳.《国际贸易理论》讨论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经贸,2008,(1):5-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浅析英美文学课边缘化的原因 下一篇:汽车商务英语专业设置和专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