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紫砂壶市场

时间:2022-06-12 09:08:46

浅议紫砂壶市场

摘 要:宜兴紫砂壶历史悠久,历经岁月跌宕、社会变更,传承至今,深受文人与收藏者的喜爱。在当代艺术市场中,宜兴紫砂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紫砂壶繁荣的历史原因主要是:其本身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价值;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和参与;明清以来的出口、内销奠定的市场基础等。

关键词:紫砂壶;收藏;市场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055-01

紫砂壶始于宋,盛于明。“一两紫砂一两金”,手心盈盈一握的紫砂壶因其颜色紫红、轻灵透气,被历代文人雅士视作饮茶的最佳器皿。千余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独具匠心的壶艺家孜孜以求,使其从煮水冲茶的实用功能进入文人雅赏、世人珍藏的艺术殿堂。随着收藏爱好者队伍的日益庞大,紫砂壶收藏也成为理财投资的热门之一。

一、明清紫砂壶市场

明代,紫砂壶生产开始盛行,名匠辈出,名壶问世,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见俏,还行销海内外。明崇祯三年(1630 年),紫砂壶开始销往欧洲和暹罗(泰国),被称为“红色瓷器”。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起,宜兴陶器被东印度公司订购,运往泰国、缅甸和印度等国。乾隆嘉庆年间,随着紫砂生产的规模化,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日本、东南亚以及美洲、欧洲等地。另外,《阳羡茗壶系》还记载,紫砂壶“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世日趋华,抑足感矣。”

由于壶艺精进,紫砂的价值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皇室也开始向宜兴订制紫砂壶。北京故宫博物馆所藏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雍正四年十月二十日“……持出宜兴壶大小六把,奉旨……照此款式打造银壶几把,珐琅壶几把……”又雍正十年(1732年)十一月十一日“太监……交宜兴壶四件,外画洋金花纹。传旨,此壶画的款式略蠢些,收小些做好样呈览……”

由于紫砂壶在海外和皇室中受到追捧,时人有诗赞日:“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皇室的订单对当时的紫砂生产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展到乾隆时期,宜兴民间制壶业非常兴旺,“白甄家家哀玉响,青窑处处画溪烟”。蜀山、上袁、中袁、潜洛、西望圩一带农民农闲时便制坯,烧窑。一时间,鼎蜀镇紫砂业呈现出繁荣景象。名家开始在紫砂胎上施以彩绘、描绘、泥绘、贴花、镂空、包嵌等,一方面迎合宫廷趣味,一方面适应世俗需求。

清乾隆时期,江南一带为全国经济之心脏,特别是从宜兴水路可达扬州,更是扼南北交通咽喉之重镇,富甲天下,文士商贾,均好紫砂。《陶庵梦忆》里提到在无锡县北五里铭山有“进桥店”,出售宜兴砂罐。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四也记载:“香雪居在十三房,所鬻者皆宜兴土产砂壶。”

从明代万历年起至清末,紫砂壶生产营销在国内盛行了三百余年,在海外,也颇受欢迎。产品不仅受到文人士大夫、普通老百姓等各个阶层的喜爱,甚至得到皇室的订制。由此可见传统紫砂壶的平民化与贵族气息。

二、民国时期的紫砂壶市场

牙行在宜兴创设,牙行经营正品紫砂壶,它们范围大,资金足,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销售。当时的内销形式大致有四种:(1)当地开设窑货行,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鼎山边庄的“华信孚”,潘家潭的“秦垂裕”等;(2)外阜开设窑货行,其中有名的有杭州的“华信昌”,上海的“鲍鼎泰”、“鲍森泰”,常州的“永大昌”等;(3)中转销售,通过与商人开设的陶器行建立长期的业务关系;(4)直接销售给来自各地的陶瓷商贩。

三、现当代的紫砂壶市场

上世纪70年代,紫砂壶的投资价值也曾经受到市场人士的青睐,到80年代中后期紫砂壶价格攀涨,出现大量仿制品,形成鱼目混珠、赝品横行的混乱局面。90年代后,经过恶炒的紫砂壶收藏投资不断降,逐渐回归理性。2008年,尽管收藏市场将遍受到金融风举的影响出现下跌,但紫砂壶市场表现却异常坚挺,且有明显的回暖迹象。

业内人士认为,紫砂市场升沮有两方面的原因,(1)近年政府逐步控制了紫砂泥的开采,好泥难觅踪影,原料的稀缺导致紫砂泥价格一路上涨,据了解,宜兴1斤上等紫砂泥的价格已超过两万元;(2)当前紫砂壶总体价格仍偏低。传统紫砂壶的价位只有上世纪80年代高价位的30%左右,许多出自名家之手的紫砂壶身价甚至不及高峰时期的10%。因此,虽然口前精品紫砂壶整体成交价格梢有回升,似涨幅不大。最好的行情还应该在两三年以后。

紫砂壶能够发展至今并且经久不衰、广受喜爱,它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价值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老一辈紫砂工艺者高超的技艺与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经营方式,使紫砂业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其次,文人士大夫对于紫砂壶的喜爱和创作把玩,赋予了其独有的文化内涵;最后,明清以来紫砂壶的出口与内销为如今的紫砂壶市场奠定了历史性的基础,这些都是紫砂壶市场繁荣的深层次原因。与此相比,如今的艺术品市场是资本聚集的地方,紫砂壶市场的兴盛与大量资本的介入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贸易的全球化,信息的流通化,使得这种繁荣在偶然中带有必然性。

参考文献:

[1]徐秀棠.紫砂工艺[M].杭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李景康,张虹.紫砂名陶典籍[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3]韩其楼.紫砂壶全书[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4]徐秀棠,山谷.宜兴紫砂五百年[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5]倪洪林.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紫砂鉴赏及收藏[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

上一篇:《我们的荆轲》对历史上荆轲形象的颠覆 下一篇:湘西吊脚楼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