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中景观功能的机制与表现形式

时间:2022-06-12 03:30:05

园林中景观功能的机制与表现形式

摘要:通过对景观功能的专题探讨,介绍了景观功能,通过对景观功能的基本机制(包括连个基本观点、三种作用力、四种功能流、五种常见媒介物)的理解,说明景观功能以媒体的运动格局为其表现形式,并分析了景观功能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景观功能;机制;表现形式;景观空间格局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landscape function of the topics discussed, introduction of the landscape function, through the landscape function of the basic mechanisms (including basic viewpoint, three forces, four kinds of function flow, five common medium ) understanding, description of landscape function to media movement pattern as its manifestations, and analyzed the landscape function and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ey words: landscape function; mechanism; forms;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景观功能

景观功能是指景观系统对各种生态客体(物质、质量、信息、物种)时空过程的综合调控过程,具体表现为景观中的各种生态客体流。

景观是有不同景观要素组成的镶嵌体,这是景观生态学的一个核心思想。各种景观要素之间不但都是景观(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并且它们之间起着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将一个斑块与它周围的其它斑块或要素联系起来,理解一个立地的性质要与它周围发生的一切联系起来这是景观生态学的另一个核心思想。空间不同的事物在功能上产生联系。是一个普遍规律。例如,鼠类筑洞穴,除了要选择温暖向阳、土壤疏松的地点之外,还要考虑附近要有食物来源和饮水来源,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远离柳树、赤杨树丛和乱石堆,因为这些地方常有猫头鹰和蛇这些天地的出现;工程师在选择建厂地址时,要考虑原料产地、产品输出的外界环境,而绝不能仅限于厂址本身是否适于盖厂房。所以,不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都知道认识周围的环境甚至比认识当地立地更重要。

以城市中植物景观功能为例来说明景观的功能,车生泉等将城市绿地功能归纳为:组织城市空间、生态(改善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游憩休闲、文化(历史)、教育、社会、城市保护和减灾等七类;孙冰等认为,城市森林的功能包括建筑、美学、游憩当面的作用,创造和改善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缓和温室效应,改善城市小气候、节约能源以及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二氧化碳、净化空气废水的功能;卓丽环等将园林树木的功能归纳为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美化环境和生产功能等。

2景观功能的机制

2.1景观要素间的流的两个基本观点

景观功能指景观作为生物生存环境,提供生物生存所需的物质、能量、空间需要的能力,景观功能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以及动植物运动来实现。这就是说,景观功能与过程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体。毗邻生态系统间动物、植物、生物量、水和矿质养分的流动是景观功能的主要部分,各种形式的流(物流、能流、物种流、人口流、信息流)是景观生态过程的具体体现。

与流相关的景观概念有“边界(boundary)”。景观的边界起着半透膜的作用,能够对进入和离开景观要素的流进行过滤,如林缘的风速明显降低,边界两侧的景观有明显的差异等。景观边缘的半透膜作用,就是景观的边界功能,即是边缘部分对相邻要素间流(包括吹风、吹雪、动物的运动)的影响。

“成熟度”是与流相关的另一个概念,这就形成了源(source)和汇(sink)。不同景观的成熟度不同直接影响着使彼此成为某些物质流的源或汇,如一片成熟的林地往往会成为周围空地和未成熟林的源,提供种源;相对于营养物质的流动,幼年植物之源区,而成熟的植物则成为汇区。

2.2景观功能的三种动力

在景观水平上有三种机制驱动各种生态功能流的发生,即扩散机制、物质流机制、运动机制。

2.2.1扩散机制

狭义上的扩散是指溶解物或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运动,物质通过自身的布朗运动作不规则的运动。扩散的结果是使得物质在空间分布上越来越均匀,扩散的速度显然与景观中不同种类物质和浓度密切相关。广义地讲,物体在景观中的随机运动可称为扩散.如植物种在景观中的传播基本上是一个随机过程。

扩散具有普遍性。由于均质系统不存在扩散,所以扩散显然与异质性相联系。在三种动力中,扩散的作用是有限的,在较大的空间尺度上,单靠扩散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2.2.2质量流机制

物质流指的是景现中物质沿能量梯度从一处向另一处的运动,风、水流、土壤流是典型的物质流。物质流相对于扩散具有方向性,而且基本上是可预测的。例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就与重力有关,由高处流向低洼处;空气的流动形成风,它是地表因太阳辐射受热不均匀而形成的气压差引起的。

2.2.3运动机制

运动是指物体能消耗自身能量从一处到另一处的移动。动物和人的运动是明显的例子。广义来说,使用汽车、火车和飞机这些交通工具达到的移动也属于这个范畴之内。

对以上三种运动方式进行横向比较,扩散与异质性相联系,尤其适合于研究异质景观间的相互联系;扩散与物质流是一种低能耗过程,其发生的空间尺度可能不大,在小尺度范围内是一种很有效的动力,但在大型景观尺度下作用不是很明显。在运动力作用下迁移的重要生态特征是物体在所抵达的景观要素中呈高度聚集,而扩散可在景观中形成较少的聚集格局,物质流居中,运动可在景观中形成明显的簇聚格局。

2.3景观功能流的分类

2.3.1能量流。如热能、生物能等

2.3.2物质流。无机物、有机物等都属于物质流的范畴,其中,无机流又包括水流、养分流和空气流。

2.3.3物种流。如各类型的动植物和遗传基因等。

2.3.4文化流。景观给人们的精神文化交流和美的欣赏。

2.4景观功能的流的主要五种媒介物

2.4.1气流

在景观中,气流由风产成,风是一种有较大传播距离的传输机制,借助风力进行传输的生态流有很多,包括热能、水分、尘埃、气溶胶、污染物、雪、声音、种子、抱子及许多小昆虫和蜘蛛等。这类生态流经常发生在整个景观的所有要素之间,并成为景观总体特征的一部分。

2.4.2水

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景观中水流动的主要两种形式、即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主要利用水作为媒介进行传播的生态流包括矿质养分、植物的种子、昆虫、污泥、肥料、有毒物质等。由于水的运动以重力为主、严格受地形条件的支配,若没人的刻意调节.其产生的景观异质性基本都是受地形条件影响的结果。

2.4.3飞翔动物

飞行动物(鸟类、昆虫等)通过羽毛、肠道中还未来得及消化的植物繁殖体等机制传输种子,孢子甚至肥料。

2.4.4地面动物

地面动物的存在对植物种子的传播种于有重要意义。毕竟很难想像,离开这些动物的搬运,靠重力传播的植物种类是如何实现向山上扩散。

2.4.5人

人类的活动范围是相当大的,不仅靠直接接触而沾附或因吃食而从粪便中排出,还可以在策划中通过廊道、容器、各种运输工具实现对景观中生物及其他物质的传播。

将上述五种媒介物横向展开,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优缺点。风力传播主要以地形、下垫面的性质为其重要因素,如粗糙度等对近地表风速的影响可能成为风媒生态流异质性形成的重要机制。水力传播发生的范围一般没有风力传播大,其对景观结构的影响往往是局部的。飞行动物在景现中的运动不像风、水有强烈的规律性和局限性(如盛行风向、地形控制等),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在景观中的作用一般非常重要。但在景观中,飞行动物与地面动物的活动范围显然没人类活动的范围大,但是生态入侵种基本上首先是由人类充当传播者的。

当然除了上述的五种媒介物之外,地貌过程等也可引起物质的移动,如崩塌、滑坡、土屑蠕动、融冻土溜等。地貌过程在局部地区,当它们发生时,显然有非常大的意义,但从发生的普遍性来说,显然是不如上述五种媒介物。所以不是流产生的主要的媒介物。

3景观功能的表现

在前面讲到的景观功能都是通过一定的媒体发生作用的,因此景观功能的表现也常常以其媒体的运动格局来表现。

3.1气流

在空中流动的气流包括风、有害气体、有害固体颗粒的流动以及动物(昆虫)的运动。以气流为媒体表现的景观功能的大小与气流的强度、方向、气象因素、地形因素和植被因素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风的格局主要分为层流和湍流两种方式。层流:运动着的风呈水平状态,一层在另一层之上(最接近地表的一层称为边界层)。湍流:气流运动不规整,或上或下地流动。

3.2水流

水流即可以沿地面,也可以在地下发生,它常与土壤以及很多物质的流动密切相关。水是很活动的物质,它在陆地与海洋之间进行循环,同时还包含着水和气流的转化。它参与整个地质大循环,同时在生物小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3动植物的运动

动植物的运动显然有别于空气流河水流,前者是生命现象,后者是物理现象。

3.3.1动植物的运动格局

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存在着以下两种运动格局:

连续运动:即某一客体在两点之间运动时,速度不降为零,尽管运动速度有时快、有时慢。连续穿越景观的动物对景观的影响作用较小。

断续运动:有时也叫间歇运动。即以客体在两点之间运动时,要停留一次或几次。断续运动的重要所用在于所疏散的物体与在停留出的物体间经常有很重要的相互作用。如动物停留啃食嫩草。

3.3.2动物的运动方式

从动物的运动范围来看可分为:巢域内活动,巢域的大小形状等随时间(季节)的变化变化很大,有些动物冬天巢域范围缩小,但有些由于食物的缺乏会扩大他们的巢域范围;疏散活动,指接近成年的个体从其出生地向新巢域扩散的单向运动。这是物种扩散的重要方式;迁徙活动,动物于不同季节在相隔地区间进行的周期性活动。迁徙活动通常跨越几个甚至多个不同的景观。

3.3.3植物的运动方式

植物的运动是靠繁殖体的散布来实现的。

主要的媒介物有风、水、动物、重力、自身传播。

风播植物:槭树、蒲公英。具有风飘的繁殖体。

水播植物:柳树。多是生活在水边的植物。

动物传播植物:多是讲浆果、肉质果以及带有可黏附的结构的繁殖体。

重力传播植物:坚果类繁殖体的传播。主要在有一定坡度的地方发生。

自传播植物:如荚果爆裂开时,可将种子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靠地下根茎传播的植物也属此类。

动物和植物通常是以间歇方式沿着高度非随机性的、由自然干扰和人类影响决定的路线穿越景观。侵略性的非本地中可能会因干扰廊道和干扰斑块的存在而加快扩散速度,但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的运动,景观结构都是关键的控制因素。

4景观功能与景观空间格局

不同的景观格局影响流的大小、方向和传输距离。物种种群的运动或扩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群首先到达的景观部位,例如,首先在适宜的大生境斑块上成功定居,以后扩散的可能性就很大,但如果首先到达的是小的适宜斑块,或者不适宜生境,那以后就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可言了。

流也会对所经过的景观产生影响。例如,蝗灾发生时,群蝗经过的绿野景观队遭到严重破坏;在旱区,一次大的洪水可能会塑造一个全新的地貌格局。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知道,格局与景观功能中的流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园林景观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融入景观生态学概念,初期规划阶段就要考虑其空间布局,使其在以后的发展中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景观功能的长期稳定,形成持久而稳定的植物景观。

结 语:

景观功能是指景现系统对各类生态客体时空过程的综合调控过程,具体表现为景观中的各种生态客体流。景观功能通过一定的媒体发生作用的,因此景观功能的表现也常常以其媒体的运动格局来表现,且景观功能与景观的生境结构与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景观功能的相关理论,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以上的生态学概念,不仅有利于提成整个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同时也有利于园林景观的发展,有利于园林景观长期而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景观生态学.徐化成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 景观生态学.肖笃宁等译.科学出版社,1990.

[3]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许慧等编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4] 戚继忠.城市植物景观功能的研究与分类[J].世界林业研究,2006,12.

[5] 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刘茂松,张明娟编著.

[6] 谢花林,李波,刘黎明,杨波.北京山区景观功能评价――以北京市怀柔区为例[J].山地学报,2004,11.

上一篇: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成因及其预防措施 下一篇:浅谈园林植物造景艺术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