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迷幻”时代

时间:2022-06-12 02:24:16

好莱坞的“迷幻”时代

2008年,瑞士化学家阿尔伯特・霍夫曼因病去世,终年102岁。作为一名研究植物药性的科学家,霍夫曼的名字本来与电影产生不了交集,不过自从他在1938年合成出致幻剂LSD之后,他成了众人眼中迷幻时代的始作俑者。由于LSD能影响人的认知和情绪,1940至1950年代广泛用于精神和心理治疗,被奉为神奇药丸,当时很多艺术家、作家声称受启发灵感。与此同时,LSD在好莱坞也掀起了一股风潮,包括加利・格兰特夫妇在内,许多好莱坞名人都曾服用过LSD,精神世界和生活从此大为改观。

LSD

其实,LSD诞生之初,霍夫曼是想寻找一种治疗偏头痛的新药。1938年他在实验室里首度合成了LSD,由于实验效果并不明显,就搁置在了一旁。5年之后,也就是1943年4月,霍夫曼决定重新研究LSD。在准备试剂的时候,他不小心粘了一些粉末在手指上,几分钟之后,他发现自己正在进入一种令人愉快的麻醉状态,眼前出现了一系列活动的图像,具有万花筒般的鲜艳色彩。几个小时之后,这种迷幻状态渐渐消失。霍夫曼认定这是LSD造成的结果,三天后再次亲身试药,结果陷入了更为错乱迷惘的状态。他不得不中断实验,回家休息。第二天早上醒来后,他的身体没出现任何不适,精神反而无比舒畅。

霍夫曼把这段非凡的体验写成了报告,LSD的神奇药效很快传遍生物学界,医学家认为它可以用来研究人脑的病变过程,心理学家则看中了LSD可以使人短暂失去自我意识的特点,开始在心理疗法时辅以LSD,以增强效果。

不过,此时的LSD研究仅仅限于学术界和少数心理诊所的范围,其大名即使在无奇不有的好莱坞也鲜有人知。1957年,派拉蒙公司总裁巴尼・巴拉班的女儿朱迪・巴拉班有次和朋友聊天,说起她的心理医生给她服用了一种神奇的小药丸LSD,朋友们还以为她在谈论坦克登陆舰(后者的英文缩写是LST,与前者只差一个字母)。巴拉班告诉朋友说,她的医生已经为加利・格兰特做了LSD治疗,格兰特感觉好极了,所以她也决定试一试。

格兰特夫妇与LSD

其实,加利・格兰特并不是好莱坞第一个尝试LSD的电影明星,但无疑是名气最大的一位。上世纪50年代,正是格兰特事业最辉煌的时期,他主演了一系列经典影片,比如《金玉盟》(1957年)、《捉贼记》(1955年)、《西北偏北》(1958年)等。尤其后两部片是与惊悚大师希区柯克合作,格兰特演来游刃有余,片子卖座,最得影迷珍贵。

但鲜有人知的是,格兰特当时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他离了两次婚,而且同前两位妻子结婚时间极短。第三任夫人贝西・德雷克是个无名演员,当年正在努力奋斗时被格兰特“发现”,1949年两人结了婚。

在外人眼中,顶着格兰特太太头衔的德雷克一定沉浸于幸福甜蜜的家庭生活,殊不知她也没能躲开婚姻的七年之痒。1956年,德雷克到西班牙探望正在拍《傲慢与激情》的丈夫,发现格兰特对跟他配戏的索菲亚・罗兰很有好感,不仅送花给罗兰,工作之余还陪她到情调浪漫的餐厅吃饭,片场内则与罗兰形影不离。所有迹象都在表明,格兰特爱上了别的女人,他们的婚姻已经无法挽回。

上个世纪5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明星的私生活还不像今天,被无处不在的小报记者和狗仔队窥探,闹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年加利・格兰特移情别恋闹婚变,受伤最大的人当然是德雷克,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她虽生在富贵之家,祖上经营饭店业,是芝加哥名门,但自祖父母乃至父母,婚姻都不幸福,都以离婚收场。早年她的父母分手之后,母亲一度精神崩溃进了医院。没想到自己如今也遭到同样的命运,绝望之情可想而知。德雷克向好友、电视女演员萨莉・布罗菲哭诉,寻求心理安慰。萨莉告诉德雷克,有种新药可以帮她摆脱心情,焕然一新。

这种神奇的药丸就是LSD。经过介绍,德雷克每周一次到心理医生哈特曼的诊所接受治疗。她记得第一次吃下一块含有LSD的蛋糕之后,思维完全紊乱,话也说不完整,感到天旋地转,仿佛被一面面哈哈镜包围了。她很害怕,因为从未有过类似的体验,担心自己疯了。但是清醒之后却神清气爽,虽然身体有些疲劳,一种健康新生的美妙感觉在心中洋溢。她后来向格兰特描述,各种奇形怪状的物体在她眼前漂浮,感觉灵魂仿佛离开了躯体,进入了一个极乐世界。

格兰特一开始很好奇德雷克会如何对心理医生描述他们的婚姻生活,其实是担心家丑外扬。他找哈特曼了解妻子的治疗情况,结果自己也成了他的病人。他向医生坦白说,其实每段婚姻结束以后,他都感到空虚无助。

现在看来,格兰特服药并非找寻刺激,而是真想藉以了解人生的秘密,得到幸福。LSD显然帮他度过了心灵空虚的那段艰难阶段。他后来告诉《LOOK》杂志记者,他一生都在寻找内心世界的平静,但瑜伽术、催眠术和神秘主义并没能帮助他,只有LSD治疗把他变成了一个全新的、有更强大自我的人,所以在三次婚姻受挫之后,他相信自己依然能够去爱并使女人幸福。

飞越疯人院

与此同时,另一个与LSD有关的故事也正在上演,而且想不到日后这个故事竟然演变成了好莱坞的一个传奇。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斯坦福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病研究所正在搞物研究,他们公开招募志愿者,报酬是每天75美元。一个名叫肯・凯西的年轻人自告奋勇加入了试验者行列,没想到这个试验让他着了魔。两个月后他以清洁工的身份又回到那家医院,凭借着身份的掩护,从实验室偷了一大堆拿回家做实验。有时服药之后他又回到医院继续干活,让自己在迷幻的状态下观察医院里的精神病人。让他进入了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使他对精神病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个精神病院的故事逐渐在他脑海中浮现,这个故事就是经典影片《飞越疯人院》的原型。

1962年,凯西出版了他的小说《飞越疯人院》。故事以一个印第安酋长为叙述者,他在精神病院遇到叛逆青年迈克・墨菲。墨菲不像其他病人逆来顺受,很不守规矩,最后被实施大脑切除术,成了傻子。故事的结尾,酋长杀死墨菲,然后跳窗逃出精神病院。1975年,好莱坞将这部小说搬上银幕,由杰克・尼科尔森饰演墨菲,该片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编剧共5项奥斯卡奖。

这部电影很有名,观众也很熟悉,不过知道了原作背后的故事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许能让人对好莱坞曾经的“迷幻”时代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起初专家们认为LSD虽然有致幻作用,但是和麻醉剂不同,对精神和身体没有副作用,也不会让人上瘾。正是这个特性,使它成为美国60年代青年反叛运动的催化剂,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狂热。受到这股风潮的影响,好莱坞也开始了一段“迷幻”时期,电影明星纷纷以身试药,或寻找刺激,或以期求得心灵慰藉。除了加利・格兰特夫妇,曾导演过《东方快车谋杀案》和《热天午后》的大导演西德尼・吕迈特、电影明星彼得・方达、杰克・尼科尔森以及《出水芙蓉》女主角埃丝特・威廉斯都曾服用过LSD。当然他们服药的目的,不光是为获得精神愉悦,更是想释放压力,得到身心和谐。

然而,事实证明LSD也带来了大量的心灵创伤。有人服用LSD后开始杀人取乐,还有人在迷幻状态下跳楼自杀。而那些服用过量的人则精神崩溃,受到永久性的伤害。滥用造成的事故和招致的坏名声使得LSD这个很有医学前景的药物成了霍夫曼博士“惹是生非的孩子”。1966年,随着LSD在全球遭禁,很多人从此试图摆脱药物,开始寻求LSD之外的精神指导,好莱坞这段“迷幻”时代也宣告落幕。

上一篇:梁明:《都市童话》一定会打动你 下一篇:《亲爱的爸爸》/爱在心头口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