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中师 第5期

时间:2022-06-11 11:25:28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位于淮河岸边的蚌埠,一马平川,气候温和,物产丰茂。被文人墨客称为“淮河岸边的明珠”的蚌埠市里,却生活着一群在贫穷和无奈的困境中苦苦挣扎的小学编外教师――蚌埠师范学校67名2001届的毕业生。他们有工作岗位,却没有一分工资;有劳动付出,却没有一点回报;有任教资格,却没有一个入编……

签定“等编”协议

1998年在蚌埠市政府和教育局“最后一届包分配”的承诺下,他们67个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蚌埠师范学校。当年实招250人,其中市区67人,郊区89人,五河县和固镇县92人,2人因故死亡。

在毕业一年后的2002年9月,市政府将他们分到市、郊区各个小学任教,并以“市里小学教师超编”为由,要求他们与各区教委签订了“等编协议”,明确规定:分配到岗后,只享受同校在岗教师的福利待遇,不发工资,待“空编”后再补办入编手续,但入编前的工作时间不再补发工资,否则就不予分配。考虑到教师工作还算稳定,这一群孩子以及他们的家长还是违心地接受了这一协议。他们以为这至少有了个指望,总不会永远没有空编吧。

“我们这些小学教师上班以来一直都在义务劳动――工作一样没少干,但没有一分钱工资,更谈不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了,只有少得可怜的学校内部福利,最多的一个月也不超过60元,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分钱也没有。”一位女教师告诉记者。她在全市最好的东市区小学任教,全部收入是每月50元的满勤奖和不到50元的课时费,前提条件是不迟到、不请假。学校规定迟到一次扣5元,病假扣10元,事假扣15元。“所以,我们不能生病,生病了也硬挺住不敢请假。”而这不到100元的“月薪”,在暑寒假也就没有了,而当时,蚌埠市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是192元。

“虽然我们从学校拿不到一分钱工资,可学校要我们交的钱却一分都不能少。”这些老师暑寒假都必须参加教委办的继续教育培训班,拿到《继续教育合格证》才能取得评职称的资格。一个暑期的培训费就要500多元,有的人根本交不起,都是向家人要的。有老师对记者说,他们最怕的是学校要求向灾区捐款,“其实我们比灾民还苦”。

在“等编”的日子里,这些没拿一分钱工资的老师付出的艰辛一点不比在编教师少。由于本身的文化基础好,再加上工作勤恳,他们大多成了学校的骨干,不少担任了班主任,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管理工作,有的任教实验区的新课程,有的还承担了课改任务。

“小学教师超编”背后

“小学教师已经超编”是蚌埠市不安排这些师范毕业生工作、安排工作后不发工资的理由。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该市几乎所有的小学都有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代课老师,有的还有返聘教师,甚至在一些学校,有的人根本不来上班却按月领工资,有的人已调离教师岗位,但在原学校和现单位领取着双份工资。

安徽省教育厅早在1996年就作出规定,禁止招收计划外高价师范生,而蚌埠市却从1995-1997年,连续三年招收明码标价25000元的高价生,并承诺享受统招生待遇统一分配。后来,大部分高价生被安排到市区小学,而且全部进入编制。更让人不解的是:在2000年至2002年的三年中,市政府在市、郊区的各小学先后安置了40多名非师范毕业生,并取得了编制,享受正常的小教工资和福利待遇。有知情人说,这些人所以能“鸠占鹊巢”,是因为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和“后台”。

因为当年市里有政策,学校有承诺,上师范包分配,这67人才选择了蚌埠师范学校,否则他们可能会有别的选择。而如今再另谋出路也十分困难,用人单位的聘用标准不断提高,他们中很多人也曾尝试过,但都四处碰壁,扫兴而归。此外,他们还抱着“终有一天会入编”的希望。“如果我们今天放弃了,也许明天就有编制了,前几年岂不是白等了?”

数次上访,屡遭“忽悠”

这些无编无薪的小学老师们不堪常年累月的“义务劳动”,近年来,他们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以期能够解决问题。

在这些教师多次反映情况之后,蚌埠市政府于2003年12月5日下发了《关于蚌埠师范2000、2001届毕业生入编及待遇问题专题会议纪要》,其中规定:蚌埠师范2000届统招生和增招生为省批准的最后一届计划生,实行待编上岗;而2001届毕业生不再统一计划分配;优先解决2000、2001届的入编问题。也就是说市政府在2001届毕业生就业编制在工作几年之后仍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人为地改变了当初招生时的定性。

自2003年12月起,2000届统招毕业生取得编制,领取小教二级工资,而增招生即高价生继续“等编”却同等享受小教二级工资待遇。对于2001届毕业生,市政府则要求他们重新签订每月350元工资的聘用制合同,以取代2002年9月签订的等编协议。

对此,2001届的毕业生不服,他们多次去市政府、市教育局、市局反映问题,要求有关方面按规定给予纠正,但未能如愿。有人还威吓他们说:“你们再来找,就抓起来!”有关领导还说:“这件事就是错了,也不会改的,你们去告吧!”

无奈之余,这些老师及家长于2003年12月24日到省局上访,几天后的12月30日至31日,蚌埠市政府要求公安局派出所作为政治任务,找上访代表作审问笔录,警告不准再上访。2003年12月18日,安徽省教育厅直接给蚌埠市教育局长马明生同志发了([2003]31号)教信函,并附2001届毕业生和家长给陈贤忠厅长写的信,上有陈厅长的亲笔批示:“望高度关注此事,要关心这些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研究方案,教育局能力不够,就要积极向市政府报告。”然而,省厅的信函被市教育局长搁置一边。2004年1月5日,国家教育部就此事回函至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要求妥善处理。但是,信函转到蚌埠市后,也如石沉大海。而后,该市有关部门向各区各校三令五申:谁也不准上访,家长上访开除教师,教师上访立马走人。

2005年3月,市政府再次要求这67名教师签订为期两年、月工资370元的“三无”聘用合同(当时蚌埠市的低保标准为370元),以彻底2002年9月签订的“等编协议”。要求在3月31日前全部签订完毕(“三无”是指合同上无聘用单位、无公章、无待遇)。

67位等编教师仍然对有关部门的潦草处理感到不公拒绝签订合同,有关方面软硬兼施,认干儿子的有之,送色拉油的有之,承诺以后每月多给50元的有之。软的不行,就来硬的,教师本人不签就停教师的课,父母有单位的就下岗,无工作享受低保的不签就取消……合同上白纸黑字标明至三月底不签就视同放弃工作,可实际上你放弃工作也得先签这份合同,这似乎就是雷打不动的政治任务。

2005年3月24日,8名在李楼乡小学任教的年轻女教师因拒签合同被迫爬到政府办公楼顶欲以死抗争,当时竟有政府官员幸灾乐祸:“三楼又摔不死人!”第二天,部分教师和家长又到局反映这一情况,该局一位戴眼睛的许主任竟然说:“李楼乡的老师要跳楼不是没跳嘛,统计局长跳楼也不过如此,死两个教师又算得了什么!”

师范生成了“烫手的山芋”

在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压下,“三无”合同最终一份不少的签定了,以前所签的“等编协议”也被收交了,现在教师们手上却没有留下任何存根。

“面对强势,我们只能含泪签下了这一违背意愿的廉价卖身契,但我们心里不服!”签了“三无”合同后,他们中间有的人当即气得昏倒在地上,有的人哭得两眼红肿,近于虚脱,有的人捶胸顿足,仰天长叹:“我们还要义务劳动到哪一年?难道要让我们白干一辈子?!”

对这一届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安置问题,如今在蚌埠已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就像一个“烫手的山芋”,没有人敢随便触及,连当事人的合法上访也成了当地公安部门的整治对象。

“教育事业关系国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谁都不应该漠视“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不应该无睹教坛基石的冷暖饥饱,更不应该践踏他们的事业与信念。

相关链接:

2003年10月8日,海南省42名师范毕业生状告市政府终胜诉.限定被告万宁人民政府、万宁教育局在判决生效之日起60日内对黄小洪等42名原告的就业安置做出书面答复。

2003年12月28日,海南三亚市中级人民法院日前对109名师范类毕业生诉三亚市人民政府、三亚市教育局行政不作为一案做出一审判决,裁定两被告的行为属行政不作为,政府一方在此次诉讼中败诉。法院判令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在60日内对这些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安置问题做出书面答复。

上一篇:暴利羊毛税 下一篇:伤痕麒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