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多得 第15期

时间:2022-06-11 11:00:06

摘 要:做无定法,但可择法,亦可创法。教师应勇于抛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进行改革,学生也可以对书本的实验操作过程提出问题,进行改革。

关键词:唾液;淀粉;消化作用;实验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2单元第3章第4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这节内容中,为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液对食物的消化作用”这一重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分组来做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这是老教材中要求学生做的实验,虽然新教材没有要求,但在信息库模块中提到,而且课课练中有练习题,我觉得非做不可。

为节省时间,课前用干淀粉配制了足量的淀粉糊,黑板上出示了实验步骤:

(1)取2支试管,分别编号为A和B,各注入2 mL淀粉糊。

(2)用凉开水漱口后,用小烧杯收集唾液。

(3)向A试管内滴加浅水2 mL,应向B试管内滴加什么溶液?

(4)将2支试管振荡后放在37°水中恒温保存约10 min。同时取出两支试管冷却。

(5)向2支试管中各加2滴碘酒。观察两支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一、学以致用,适时改进

做无定法,但可择法,亦可创法。教师应勇于抛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进行改革,学生也可以对书本的实验操作过程提出问题,进行改革。动手实验前让学生对各步骤提出疑问,学生七嘴八舌之后提出了许多问题,经我引导点拨,大部分问题由学生自己解答了,于是学生迫不及待地按步实验了。4人小组分工合作,有的编号,有的滴糨糊。可问题出现了,用小烧杯收集唾液时,你一口我一口地往里唾着,唾沫一大层,唾液很少,我马上让学生停止,看来这一步需要改进。想起以前做实验也遇到过类似问题,影响实验效果。接下来把《生物学教学》2002年第2期上看到过的“唾液新取法”马上介绍给学生:取唾液前用凉开水漱口后,将一小块消毒药棉放入口中,稍等一会,待药棉吸足唾液后,再含少量凉开水于口中,然后取出药棉将唾液及水挤入小烧杯内,反复2~3次,可取足够的唾液。很快,学生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步。

二、大胆质疑,向标准答案挑战

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问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品质。教师不论课上、课下都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和密切配合的氛围与情境,自始至终鼓励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融洽的情境中敢疑,并引导学生会疑、善疑,在质疑和释疑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已到最后一步,向A、B两支试管内滴加碘液后学生振荡着试管等待着实验结果。B试管中液体变成了蓝色,而A试管中液体变成了淡淡的红色,学生中出现了小声嘀咕,我巡视了一周,一位平时学习不很好的学生举起的手又放下了,我说:“怎么欲言又止呢”?他说“我怕说错了!”我鼓励他说:“说错又怎么啦,没有错误还需要学习吗?”他怯怯地说:“课课练后答案上A管应该无颜色变化。”“问得好!标准答案并不绝对正确,仅供参考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此实验我们要验证的是淀粉已被消化,用碘液检测已不是蓝色就是证明。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A试管中的液体出现的现象是不变成蓝色。那位学生从此以后成了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学生。学生质疑不仅能提高实验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动脑、观察能力。

三、趁热打铁,延伸知识

实验做到这里,好像已经结束,学生也很满足,但我没有停止,教材中“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提示学生在报纸杂志、互联网上收集资料进行探究,也可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例如,可以在试管中用等量的唾液对不等量的淀粉进行消化来设计实验,受此启发,我要求学生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讨论出实验方案来。很快,学生制订出了探究的计划:

(1)取A、B两支试管,A装2 mL淀粉糊,B装1 mL淀粉糊。

(2)向A、B试管各滴2滴碘液,再滴加2 mL唾液,此时均显蓝色。振荡摇匀放37°C水中保温。

(3)等待中经常振荡A、B试管,看哪支试管中的蓝色先褪去。

几分钟后有些小组得出了结论:B试管中的蓝色先褪去了。

通过此实验,“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生的成就感更大了,兴致勃勃地准备收拾。我又打断他们:别急!课课练上还有一问题可以探究“唾液的多少是否影响淀粉的消化?”受第二次实验的启发,学生顺利地得出探究方案:

(1)取A、B两支试管装等量的淀粉糊。

(2)各滴2滴碘液。

(3)在A试管内加4 mL唾液,在B试管内加2 mL唾液,振荡,放37°水中保温。

(4)等待过程中经常振荡试管。

看哪支试管中的蓝色先褪去。大概十分钟后,A试管中蓝色先褪去了,师生都很兴奋,共同得出结论:唾液的多少能影响淀粉的消化。

一堂实验课结束了,我和学生一样激动,这次实验的后两个探究我原来也没有做过,尝试后获益匪浅。对创新,学生心里往往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惧怕心理,认为这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其实,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只要给学生机会,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就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其创新意识,有时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三中学)

上一篇:如何在古诗词课堂中培养学生能力 下一篇:促进学生反思的数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