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注重朗读训练

时间:2022-06-11 06:55:48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注重朗读训练

摘 要: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训练,是眼、耳 、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注重;朗读训练 ;教学

在此,就朗读技巧谈些看法。

一、范读引路,点拨先行

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为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

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各个年级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有感情的朗读《小小的船》,但他们不可能读出《在大海中永生》的悲痛,《船长》的惊险、紧迫。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另外,在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时,也不能以成人化标准来衡量。

三、授人以“渔”,举一反三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的精心指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A、训练点要精;

B、训练要求应细致,每次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不可贪多

求全;

C、训练的过程需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教师每一次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时,就应把学生的权力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

四、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

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感情,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大海中永生》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听录音,随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的感受,学生就懂得作者有悲痛之情。这样文章的情意点便找了出来。老师在告诉学生:文中的景物都蕴含作者的这份悲痛之情,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调,读出呜咽之声,痛心之情。

五、注重文章的形象性,知道学生分析阅读

课文的语言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词语,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地方进行训练,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据以传情达意。例如“……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这段话中,“只好”,“吞了”,“猛敲”,“冲向”这组词用的非常准确、形象,这里“只好”表明了林冲被迫应战的谦让精神,而“吞了”,“猛敲”,“冲向”则可以看出洪教头的傲慢,心急气盛。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重点词练习朗读,整个句子便读得有声有色了。

六、把握文章的韵律,指导学生深入品读

佳作中的许多语言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顿的整齐匀称和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构成,它给人们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品味才能领会,学生一旦抓住了这些韵律点,可以由此及彼地读好全文。例如,“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一段话音顿基本一致,排列整齐有序,读起来琅琅上口,整齐匀称的排列中又有参差,形成了抑扬、悦耳的节奏美。指导时,让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吟诵,学生就能根据语句的内在韵律,抑扬顿挫得读出这一部分。

通过实践,我觉得一旦抓住了文章的特性,找准了文章的朗读训练点,进行有针对的指导朗读,可以牵一“点”而动全“篇”,由课内“指导”而延伸为课外“自练”。

上一篇: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反思 下一篇:如何打造小学语文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