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Carl Icahn?

时间:2022-06-11 02:55:14

与Carl Icahn 的接触始于对维权投资者(Activist Investor)的关注。

在对冲基金策略中,有一种叫事件推动策略。事件推动策略中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子类就是维权投资(Activist Investing)。对于投资,我有些许理想化,相信它不应该仅是一个零和游戏。如果能够通过投资行为来提高整体效率,那何乐而不为呢?维权投资很自然地落入这个范畴。它的基本策略是发现一个低效运营的公司,纠正其运营中的偏差,提高公司盈利,并提振股价。

之所以叫“维权”,是因为他们往往是小股东(大都持有不到10%的股份),得不到管理层配合,相反,公司方面会想出种种办法去抵制。所以维权投资者大多有一些共同特点:目标明确、态度强硬以及不择手段。我认识不少维权投资者,都非常有个性。其中一位就很自豪地在办公室里摆设着一圈鲨鱼牙齿——他曾经在一次冲浪运动中严重受伤。同时,我还听到大量类似于谍战片中的情节,如雇佣私家侦探去跟踪公司CEO等。

这些接触大概形成了我当时对于维权投资者的理解框架:西部牛仔一般的人物,不屈不挠,伸张正义(股东权益)。当然,他们最终是为了利润,并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

随后,我遇到了Icahn,并见识到维权投资的一个全新层面。

那是在一个以维权投资为核心的会议上,其中的核心是Icahn。与他同时出现的每一个维权投资基金,必定首先表达一番对Icahn的敬意,以此作为开场白。这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并在会后及随后的半年时间与他进行了几次深入交流。

那么,Icahn是谁?

询问的对象不同,你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答案。他可能会被描述成贪得无厌的华尔街蛀虫,但也可能被赞誉为股东权益的捍卫者——他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后者。公司的CEO们对他感到头疼,甚至恐惧。但投资者对他所带来的投资回报则感到欣慰。他的同行,著名的“秃鹫投资者”(Vulture Investor)——Wilbor Ross这样形容他:“他是我见到的最具攻击性的人物……他擅长恐吓别人,并将别人所设的防卫消磨掉。”很难想象这种评价竟出自一个“秃鹫”之口。

如果你问他自己,他会毫不掩饰地说,他所知道的就是如何赚钱。尽管在慈善方面他同样慷慨,但他的一些行为无疑会令很多人皱眉。上世纪80年代的并购潮,就是由“垃圾债券大王”迈克尔·米尔肯在垃圾债券市场上筹资,然后由Icahn等人操作推动起来的。这些人被称为公司的狙击手(Corporate Raider),同KKR一起成为《门口的野蛮人》一书的原型。Icahn几乎参与了那个时代所有的经典案例,如TWA、RJR Nabisco、Texaco以及Western Union等。但与其他人不同,他被描述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狼(Lone Wolf)。与他同期的其他并购风云人物,要么是通过基金(如KKR),要么是通过上市公司(如美萨石油)的平台来运作。而Icahn对公司的狙击则主要是他本人操作,尽管那时他已经有了一批忠实的追随者。他当时的一些做法,如著名的Green Mail, 就是通过威胁公司管理层,从而使公司以高溢价买回他手中的股份。这种做法使他迅速获利(他目前在福布斯全球排名第50位),但是,却以损害其他股东为代价,与他后来宣扬的股东权益是两个概念。

上世纪80年代的并购潮,不能承受高杠杆之重,最终由于经济衰退而陷入困难。垃圾债券市场出现大量违约。政界、媒体与公众为这个时代贴上“贪婪与过度”的标签,并将批评集中于并购。公众对金融投机者的贪婪日益反感。迈克尔·米尔肯作为那个时代“贪婪”的象征,以内部交易罪名被投入监狱。

其实,公众对此有不少误解。各种学术研究已经证明,当时的并购潮实际上带来了巨大价值——学术界估算大概为7000亿美元股东收益。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收益主要来源于效率的提高,而并不是以损害其他相关方为代价。唯一付出代价的可能是垃圾债券市场,但这一损失的估计仅为500亿美元。

80年代野蛮并购的结束,带来了PE市场机构化的发展。KKR、黑石集团(Blackstone)、 Silver Lake等投资机构最终演变成PE巨无霸,成为并购市场的标杆。而Icahn却守着他的几家公司(XO Communications、Icahn Enterprises等),不再活跃于市场。

但是,这种情况在2005年前后发生了改变。这时,对冲基金已经得到了极大发展,逐渐成为市场上的重要力量。而其中的维权投资策略也开始盛行。首先是Eddie Lampert对美国折扣零售商Kmart及百货公司Sears的重组(他亲自担任这两家公司的董事长),引起市场极大关注。同时,一批风格类似的基金经理开始活跃,这既包括新一代的如Daniel Loeb,也包括在80年代就很活跃的T.Boone Pickens(他在80年代主要通过上市公司美萨石油在石油行业进行“恶意”收购)。这种投资风格,骨子里是价值投资。但不同的是,普通的价值投资是消极地等待市场自己纠错,而维权投资则是通过向董事会写公开信,甚至是召开董事会、任命新股东、罢免CEO等方式,积极推动公司改变,引起市场注意,从而主动纠错。

维权投资再次盛行自然引起了Icahn的注意,就像“嗅到了水中的血腥味”。Icahn在2004年成立了Icahn Partners,以基金为平台开始活动。但是,即使如此,他也并不在意,因为基金里他自己的钱占据了很大部分。2008年危机来临,当其他对冲基金纷纷设门(Gate)来限制投资者撤资时,他很不屑,宣称谁愿意撤资都不会受限制。

Icahn的核心价值是赚钱。而他对公司的CEO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极端鄙视。他最乐于举的例子就是大学里的吃喝俱乐部。在他眼里,这些俱乐部的头头无所事事,但都是“好人”,整天在俱乐部里晃悠。你有任何问题,如失恋之类,都可以向他倾诉,他会不厌其烦地倾听。这样的人可能不是很聪明,但却招人喜欢,因为他从来不得罪人。对这类人所在公司的CEO,他还有一个“笨蛋”进化论:吃喝俱乐部的头头进入公司后,由于具有上述特质,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对上级不会造成威胁,所以在公司能够得宠,得以一步步朝上爬,最终达到仅次于CEO的位置。如果公司体系中缺乏问责,CEO关心的只是下属不要对他造成威胁,那么,这个爬上去的人必然要比CEO笨一些。等到他当了CEO之后,遵循同样的规则,在选人上还要找一个更笨的人。这样,很快公司的CEO们就都是彻头彻尾的“笨蛋”。

这就是他似乎永远不变的逻辑,在各种场合他都用极其富有色彩的语言表述。

2004年成立对冲基金以来,Icahn先后对一系列的著名公司进行了攻击,包括时代华纳、摩托罗拉、雅虎、狮门电影以及高乐氏等。这些行动中,他有赚有赔。但基本没有一家公司不认真对待他的要求。2006年他对时代华纳的攻击,具有典型的Icahn风格,体现了维权投资的各方面特点。他首先买入时代华纳的股票,然后开始着眼于将它拆开卖掉。但遭到当时的CEO Richard Parsons的反对,于是,他开始努力想把Parsons 赶走。这两个目标没有完成。可是,通过这些努力,Parsons 最终同意从股东手中回购200亿美元股票,而时代华纳的股票涨了30%。Icahn的对冲基金从中获利2.5亿美元。

Icahn值得一谈,因为他首先是一个成功的投资人,这一点非常值得研究与探讨。不仅是投资人,公司的CEO也可以从他的思路与风格中得到启发。

但是,我谈Icahn,更重要是因为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宣扬股东权益。这对中国尤为重要。尽管Icahn有他自身的获利动机,但他在股东权益方面的推动,客观上督促了公司管理层,迫使他们提高公司效率,并且更加关注小股东利益。

股东权益是个大话题。各国在理论上及实践中都有很大区别。英、美对股东权益比较重视,亚洲国家则对股东权益不太重视。有理论研究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不完备的市场中,公司治理不应该是股东至上,而应该考虑所有相关方(供应商、雇员、股东、债务人等)。这种方式在理论上看起来很美,但现实是,在产权有争议、小股东权益从未被考虑过的地方,哪里谈得上保护什么其他相关方。中国市场的公司治理,甚至还没有达到Icahn所提倡的股东权益阶段。我们目前唯一能够做的,似乎只能从Icahn做起。

上一篇:理财产品收益全线下降 下一篇:上市公司涉足PE成风 当务之急争双赢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