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棉稀植高产简化栽培技术

时间:2022-06-11 02:40:12

杂交棉稀植高产简化栽培技术

【摘 要】为避免天气对棉花生长、吐絮与产量的影响,以培育壮苗为基础,加强田间配套栽培管理为途径,采取高肥水投入、全程化控等手段,以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保证,研究杂交棉稀植高产栽培技术,达到棉花每667㎡产籽棉550kg、皮棉220kg的高产目的。

【关键词】杂交棉;稀植;高产;简化栽培

1 技术路线

以选用杂交棉良种为前提,培育壮苗为基础,通过提高移栽质量促早发,加强田间配套栽培管理为途径,采取高肥水投入、全程化控等手段,以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保证,达到高产的目的。

2 目标产量

2.1 高产目标

籽棉550kg/667㎡,皮棉220kg/667㎡。

2.2 产量结构

1000株/667㎡,成铃85个/株以上,单铃重6g以上,衣份40%。

3 肥料运筹

采取稳氮磷、增钾补微的策略,坚持前适、中重、后补的原则。每667㎡棉田准备N:P2O5:K2O =(35~40)kg:(7.5~12)kg:(32~35)kg,移栽时基苗肥占总施肥量的25%左右。花铃肥分2次施用,用量占总施肥量的60%~65%,第1次初花期用量20%,剩余的第2次盛花期使用。8月上旬增施长桃肥,用量占总施肥量的10%~15%。磷肥在移栽时一次性施入,钾肥分2次,基肥和第1次花铃肥各50%硼、锌肥等微量元素肥料在移栽时施入。

4 耕作栽培方式

采用蒜棉套作地膜栽培,或常规露地栽培,均为营养钵育苗移栽。

5 全程化控

稀植大棵高产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掌握化控时间、次数和用量。抗虫杂交棉在蕾期就要开始系统化调,按照“早、轻、勤”和“前轻、中适、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

6 田间管理技术

6.1 选种培苗

选用生长势强、增产潜力大、结铃性强,铃重高、抗性好的优良品种,适时播种,培育壮苗。

6.1.1 苗床选择

选择背风向阳、排水条件好、无病害的田头地角,要求氮、磷、钾养分齐全有机肥要在冬春提前深施,化肥要在制钵土时混匀施入。

6.1.2 适时播种与点籽

播种时气温已稳定在15℃以上时为宜,一般4月上中旬,“冷尾暖头”抢晴天播种。

6.2 高质量移栽,缩短缓苗期,促苗早发

每667㎡密度在1000株,实行“宽行窄株,等行移栽”的模式,行距1.3~1.5m,株距45~50cm,适时移栽,抢浇保苗水,待水下渗后,再将土覆平,钵体不能露肩。苗期如果遇干旱天气,应及时补施提苗肥,3kg尿素、3kg钾肥,离根10cm左右,或雨后撒施于行间。浅中耕锄草,破土增温,防止土壤板结。

6.3 蕾期栽培管理

蕾期管理要以调节好肥、水为中心,配合中耕、化调、整枝等措施,合理运用促进与控制技术,促控结合,实现发棵稳长,搭起丰产架子。在高水肥棉田要以控为主,控中有促;在旱薄棉田要以促为主,天控人促。

6.3.1 稳施蕾肥

蕾期要求棉株稳长,在施肥上要适当控制,特别是要控制氮肥的施用。一般掌握在现蕾后(6月上中旬),8~9片真叶,每667㎡施饼肥40kg、过磷酸钙40kg、钾肥15kg。苗势弱的加少量氮肥,每667㎡施入尿素5~8kg,促平衡生长。早发和旱年应早施;晚发和多雨年应适当晚施;僵苗不发时,应及时施用少量速效氮肥,以起接力作用。

6.3.2 搞好中耕培土

蕾期中耕对控制棉苗徒长有重要意义。一般蕾期中耕松土2~3次,深度5cm,中耕可以结合施蕾肥进行。棉花高培土(10~13cm)是促根壮棵、防旱、防涝、防烂铃、防倒伏、防早衰的重要措施。

6.3.3 全程化控,肥促化控

大多抗虫杂交棉在蕾期要开始系统化调,按照“早、轻、勤”和“前轻、中适、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具体做法是在主茎8~9片真叶期(6月15日前后)每667㎡用缩节胺0.5g(25%助壮素2~3ml)进行第1次轻控,做到喷大苗不喷小苗,喷高苗不喷低苗,喷旺苗不喷弱苗,快速喷雾,做到长中有控,控中有长,真正达到肥促化控,合理化调的作用。三类苗或者遇长期干旱年份,则不宜进行化控,要以促为主。

6.3.4 及时整枝

及时整枝可以控制营养生长,减少养分消耗,调节营养物质的运转与分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少后期烂铃等。一般6月中下旬,能分清叶枝和果枝时,将第1个果枝以下的叶枝去掉。密度在1000株以下的可保留2~3个叶枝,待叶枝长出2~3个果枝时及时把叶枝顶尖全部打去。

6.3.5 病虫害防治

蕾期虫害主要有盲蝽蟓、红蜘蛛;病害主要有枯萎病、缺钾性生理性病害。病害以预防为主,增施有机肥和钾肥,降低地下水位,增强棉株抗逆能力。苗期棉蓟马可在防治盲蝽象时兼治,蕾、花期棉蓟马打药时每次加入20%定虫脒或吡虫啉防治,也可单独使用如下药剂防治: 40%丙溴磷乳油50ml,或40%毒死蜱乳油50ml,或5%氟虫腈悬浮剂20~30g,或20%灭多威乳油30~50ml(高温天气易有药害,慎用)),或10%虫螨腈悬浮剂30~50g。对于红蜘蛛可用药剂15%扫满净乳油3000倍喷雾防治。枯、黄萎病防治方法:栽后15d用菌核净灌根1次,10d后再用枯黄萎灵拌尿素撒施1次;栽后半个月用冠菌清加甲基托布津兑水1000倍灌根,对发病棉株在发病初期及早用上述药剂灌根,控制病害发展,再喷施含有腐殖酸、氨基酸、芸苔素、甲壳素等营养素的叶面肥,浇施碳铵、稀粪水等,尽快恢复生长。在棉花生长前期,有条件的地方可在田地中铺设3cm厚的麦草或稻草,防止下雨后土壤板结,可使土壤保持疏松,能够起到减轻枯黄萎病病害的效果。

6.4 中后期栽培管理

棉花中后期田间管理以肥水管理为中心,配合化调、整枝、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初花期以促、控相结合;盛花期后以促为主;加强后期管理,增后劲,防早衰。

6.4.1 早施、重施花铃肥,普施盖顶肥,补施壮桃肥

花铃肥要分2次施用:第1次在初花期(7月上旬,以见花为准),以有机肥、钾肥和少量氮肥为主,一般饼肥25kg、钾肥15~20kg、尿素10~15kg,混合浅埋;第2次在结铃始盛期,棉株有1~2个硬桃时(一般在7月下旬),每667㎡施尿素15~20kg,浅埋或撒施。普施盖顶肥,在打顶后1周(8月中旬),每667㎡撒施尿素10~15kg。高产棉田在8月下旬应补施壮桃肥,每667㎡撒施尿素8kg左右,是壮桃、防早衰、夺高产重要措施。叶面喷肥:花铃期后,根系吸收能力减弱,可结合治虫,进行叶面喷肥,一般氮、磷、钾等化学肥料都可以用作根外追肥。可选择使用10~20g/kg的尿素溶液、0.2%~0.3%磷酸二氢钾、0.2%硫酸锌、0.2%硼砂溶液。根外追肥一般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根据棉花长势每隔5~7d喷1次,连续喷施3~4次,每次喷水溶液50~70kg,以在晴天16h以后喷于中、上部叶片背面为宜。

6.4.2 合理化调,适时打顶

花铃期后要进行2~3次化调,第1次在初花期,7月上旬末(在蕾期化调10~15d),每667㎡用25%助壮素6~8ml;第2次在7月下旬, 每667㎡用25%助壮素8~10ml,此次要看长势长相、天气进行,遇伏旱要少用或不用。第3次在打顶后(7~10d),当顶部果枝长出2~3个果节时,及时进行化学封顶,控制无效花蕾,一般每667㎡用25%助壮素15~20ml。

适时打顶。打顶的原则是“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一般立秋前后是打顶的最佳时期,或棉株有22~24个果枝时及时打顶。长势差的早打,长势好的迟打,早熟的早打,迟熟的迟打,灵活掌握。打顶的方法为打小顶,反对大把揪。如田间生长不整齐,要分2次打,注意打顶前不要化调。打老叶,剪空枝,抹赘芽是常规的整枝,有利于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烂桃。

6.4.3 棉花的干结与抗旱

棉花是喜温好光耐干旱作物,适温、适度干旱有利于成铃。但是花铃期严重缺水却不利于成铃,严重伏旱时要及时抗旱。

上一篇:日光温室甜椒嫁接育苗技术 下一篇:紫薯的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