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银:将篆字荟萃一典

时间:2022-06-11 01:57:43

尽管这部书于今已出版了近20年,但业内仍很推崇它,因为其中的“四项之最”(收录篆字字根最多、篆字字形最多、部头最大、定价最高)在该领域至今仍无人企及。这是一部大型工具书——《中国篆刻大字典》,最新的版本出版于2009年,之前已出版过两次,分别是1994年和1995年。

在陈天银的书房,记者掂量着这部最新出版的大部头著作:全书4册,共计4180页,约10公斤重。和这位49岁、面目清瘦、中等个儿的书房主人相比,很难让人联想起这部巨著就出自于他之手。

陈天银笑着告诉记者:“不只是你不相信,就连此书出版后很多人也不敢相信。”因为他来自贵州一个边远县城——瓮安,而且当时从事的是历史教学工作,看似与篆刻没什么瓜葛,而且出书的那年,他刚满30岁!

从爱好书画到痴迷篆刻

陈天银出生在瓮安县玉山镇一个边远的小山村。他说,小时候常被家乡秀美的山水风光所吸引,“于是就常常拿笔把它画下来,渐渐地对画上了瘾”。

但是,陈天银对书画的兴趣爱好并没有得到家里人太多的支持,因此进展缓慢。直到考入黔南师专(今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前身)政史系,他利用课余时间听了一些书画家的讲座,并参加学校的书画社团,渐渐对书画入了门。其作品多次获奖,被州美术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这更加激发了他对书画的兴趣。

随着对书画了解的深入,陈天银意识到,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作品,上面通常会印上篆刻印章,给人一种美感,相得益彰。

他开始自学篆刻。没有老师,就以书本为师。他搜集篆刻工具书,并研读了《说文解字》、《篆刻学》、《篆刻艺术》、《康熙字典》等专业书籍,系统地研习了秦玺汉印的章法和历代篆刻流派的艺术风格,从中汲取艺术精华,渐渐地迷恋上了篆刻,并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将笔情刀趣聚于方寸之间,不断润泽着他的篆刻艺术,也不断丰富着他的艺术人生,使他一步一步走进了篆刻艺术的殿堂。

“篆刻是与书法、国画、诗词并列的中国四大国粹,在中国文化里源远流长,伴随汉字的产生而产生。”陈天银说,“篆刻艺术融书画、诗词和雕刻艺术于一体,以刀,将汉字书法的美与章法表现的美、刀法展现的美及金石自然美融为一体,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为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铭记落款,观赏把玩,其乐无穷。”

献给而立之年的最好礼物

在研习篆刻的过程中,细心的陈天银发现,虽然有关篆刻的著作汗牛充栋,但找不到一部系统地按照从古到今的历史线索将各体篆字汇编为一的工具书,而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欧美一些汉字文化圈中,篆刻艺术也备受青睐,因此编纂一本具有历史延续性、综合性、系统性、实用性的大型工具书是现实所需。于是,他萌生了编纂一部篆刻大字典的想法。

事实上,这种想法并非陈天银有过,但皆因工程浩大繁琐望而却步。因此在很多人看来,陈天银的想法是异想天开——地处西南一隅的贵州,经济文化欠发达,电话并未普及,更不用说互联网了,要想搜集全国的篆刻资料,其难度可想而知。

陈天银继续专研篆刻知识,凡是与篆刻相关的书籍,他不惜重金去购买。他省吃俭用,订阅全国有名的书画报刊,搜集到了很多书法家的联系方式。

1988年,大学即将毕业的他在学校成立了锦千书画院,自任院长。利用这个平台,他四处邀请书法家加入他的书画院,召集他们搜集有关篆刻资料。锦千书院最多时吸纳会员500多人,其中不乏来自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外书法爱好者。

他还千里迢迢,去北京、上海等地拜访书法名家,并和日本著名书法家师村妙石取得了联系,得到了他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坚定了自己编纂这部字典的信心。

4年之后,陈天银着手编纂出版工作,出版计划很快获得批准,并作为国家“八五”计划重点课题上报国家新闻出版署,同时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和台湾地球出版社联合出版。

1993年夏,专门的编辑工作室在贵州教育学院设立。130多种篆刻书籍塞满了书架,复印的各种资料堆了几张办公桌,1万多个分类用的大小信封贴满了各种标签。虽然是酷暑,为了防止一些指甲大小的篆字纸片不被风吹走,整个工作室门窗紧闭。“一个篆字就可能代表着一个时期,被风吹掉后很难弥补。”陈天银说。

第二年,历时5年的《中国篆刻大字典》终于问世。他说:“那是献给我30岁的最好礼物。”为了宣传自己的作品,他停薪留职,受聘到山东羲之书画报社担任常务副总编辑。利用这个平台,他竭力宣传自己的篆刻字典。不久,全国各地的订单陆续寄到出版社去了。

“篆刻艺术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翻开这部厚重的《中国篆刻大字典》,其中收录的篆体字形包括上起原始篆划符号和殷商甲骨文,下至20世纪90年代的篆书与篆刻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以后各种青铜器皿和封泥、瓦当、碑碣、法帖以及历代篆刻名家所刻印章用字。收汉字字根1.5万个,收录各类篆字字形25万个,每个字形都注明出处,并附有笔画索引、新旧字形对照表。

《中国篆刻大字典》一出版,即获得很高的评价。《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它(《中国篆刻大字典》)会使人产生艺术上的顿悟,为有志者创造出风格独具而又有现代风貌的艺术提供可能性。”“此书可谓‘博大精深’,它必将引起国际汉字文化圈有关人士的重视。”《新闻出版报》的评论说:“这是目前我国收字最全、最多的一部篆刻大字典,可谓篆刻艺术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事实上,“此字典不仅可为篆刻家、篆刻初学者、篆刻研究者查字、选字提供方便,也可为从事历史、考古、书法、艺术等方面的学者提供参考。”著名书法家刘江赞叹道。而著名书法家钟明善说:“是书集前人研究成果之大成,对中国四千多年的篆刻成就作了归纳和总结,为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和提高篆刻艺术作了积极贡献。”

紧接着,一系列荣誉接踵而来。《中国篆刻大字典》先后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评定为“中国二十种品牌图书”之一,荣获贵州省优秀图书一等奖,西南、西北九省区优秀教育图书特等奖,贵州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并入展美国洛杉矶世界图书博览会……

如今,身为瓮安县史志办副主任、文联副主席、美协主席的陈天银,相继出版了《中国篆刻技法》、《新编实用对联手册》等书。目前,他正着手编纂《多功能汉语大字典》、《中国熟语大词典》。他说:“人的生命虽很短暂,但每个人更应该注重生命的厚度。”他愿意用编纂字典的方式来丈量自己生命的厚度。(责任编辑/付 松)

对话陈天银

记者:为了避免篆刻初学者走弯路,请你对他们提一些建议好吗?

陈天银:历史上留下来的篆书名迹很多,浩如烟海,流派纷呈,大多数初学者有无从着手的感觉。初学篆书以小篆为好,因为小篆经过李斯、许慎等人的整理,比较规范,易于掌握,又有《说文解字》、《说文大字典》、《康熙字典》等工具书作为识篆查字的范本,学起来比较方便。熟练地掌握了小篆的书写方法,再写甲骨、金文、大篆等篆体,就有较稳固的基础。

记者:如何提高篆刻的艺术修养?

陈天银:俗话说:“印内功夫易学,印外功夫难得。”中国传统的书、画、印合璧而形成了特有的东方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篆刻爱好着不但要熟练掌握篆刻艺术的理论和技法知识,并努力实践,还需要从整体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素养。除了学好哲学、历史、逻辑、语言文字等基础学科之外,还要重点学习与篆刻有关的诗、书、画姊妹艺术,其中的书法和国画是学篆者必须涉及的艺术品类。篆刻爱好者要发展和充实篆刻艺术的表现手法,使篆刻艺术与其他艺术一道共同发展和繁荣。

记者:继《中国篆刻大字典》后,你又相继出版了一系列著作,而且现在还在继续出书,你是如何看待著书立说的?

陈天银:图书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著书立说的道路很艰辛,很难用言语表达。著书在于志,是为了追求真理,造福人类,困难吓不倒有志之人;著书是一种学习方式,能吸取前人的智慧和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奋力前行;著书更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上一篇:黄双英:女村官的田园牧歌 下一篇:人才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