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字形记号及记号字的分析

时间:2022-07-02 06:15:46

小篆字形记号及记号字的分析

古文字中有很多成分,这些成分既和字义没有联系,又和字音毫不相干,这样的成分就是记号。记号在汉字中大量存在,从古文字时代起常用的就有·、—、︱、八、十、×等几种。,我们从类型上分析将之分成四种,即填空记号、别形记号、指示记号和代替记号。随着字形的简化,汉字的象形性质消失,许多汉字的声符失去了表音的功能。这样汉字中就出现了大量的符号性质的文字,这就是记号字。

论文关键词:记号,填空记号,别形记号,指示记号,代替记号,记号字,半记号字

 早在上世纪40年代,唐兰先生在其《中国文字学》一书中就提出了记号字的观点,1986年,裘锡圭先生在其《文字学概要》一书中再次提出这个观点,并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在本文中,笔者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试图对小篆做一个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分析。

 二、小篆中常用记号分析

 通过分析《说文解字》中保留的小篆字形,我们把小篆中经常使用的记号分成四大类,即:填空记号、别形记号、指示记号和代替记号。下面我们逐一讨论这些记号。

 (一)填空记号

 填空记号在汉字早期使用较多,主要是加在字形结构比较空虚的地方,使字形看上去对称、匀称、美观,比如在长横上加一个短横,或者在圆形中间加“·”(以下称点)或“-”(以下称短横),这些记号没有任何语言意义,只起一个补充空缺,使字形结构稳定、充实、美观的作用。这样的记号就叫做填空记号。例如:“日”字,《说文解字》:“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口一,象形。”[1]在古文字中“日”通常写作,有时也写作,在小篆中还写作一个椭圆中间加一个短横,这都不影响意义的表达,都是代表太阳。小篆中,常用的填空记号主要有:“·”、“-”、“︱”、“彡”、“+”、“?”等几种。

 (1)用“·”的。点在小篆中是一个经常使用的填空记号,主要加在方框形、圆形或较长的竖线中间。例如:“丹”,小篆写作“”,《说文解字》:“丹,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一象丹形。”[2]许慎认为“丹”这个字是个象形文字。在古文中“丹”通常作“”,有时还写成“”,两种形体都表示同一个字,表达同一种含义,由此可见这两种形体中的点都是填空记号,在这些字中间的点有与没有都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只是起到一个填充空间、美化字形的作用。

 (2)“–”在小篆中,也是一个经常使用的填空记号。它经常加在一个较长的横的上面,使得整个字形的上半部分变得充实,起到美化字形的作用。例如:“瓦”字,小篆写作“”,《说文解字》:“土器以烧之总名,象形。”[3]按许慎的解释“瓦”是个象形字,应该是象屋瓦的形状。那么“瓦”字中间的那个短横就应该是个填空记号,加上它,只是让这个字看上去更漂亮一些,与表意无关。

 (3)“︱”也是小篆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填空记号,经常用在一个字形下面竖线的两边,起到使字形重心稳定、结构紧凑的作用。例如:“保”字,小篆写作“”,许慎解释为“养也”[4]。根据这个解释分析字形,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个“子”,表示大人抚养儿女。后来由于“子”的下方过于空虚,就在下方加上两条竖线,经过漫长的演变发展,右边的“子”变成了“呆”字,就成为现在的这个写法。

 小篆中,除了一笔写出的填空记号以外,还有用几笔写出的。最常见的有“+”、“?”。

 (1)用“+”的。“+”形在小篆中主要用在比较大的圆形或近似圆形的结构中,起填充作用,使字形饱满、充实。例如:“果”字,小篆写作“”,《说文解字》:“果,木实也。从木,象果形。”[5]所谓“象果形”就是指“果”字上面的“田”字。上面的“田”字表示果实,下面的“木”字表示树木,合在一起正好表达了“树木的果实”这样的含义。本来表示果实,仅画个圆圈就可以代表了,但是古人在圆圈的中间加上“+”形,将中间填实,就使其美观了。

 (2)加“×”的。“鬲”字在小篆中写作“”,《说文解字》:“鬲,鼎属实五??斗二升曰鬲,象腹交文三足。”[6]由于“鬲”中间空虚所以就在中间加一个“×”,使得中间的结构充实。

 (二)别形记号

 汉字中,有些字的结构相似,为了把这些字区分,就在这组字的某一字形上加上记号,把这些相似的字区分开来。这种区别不同字的记号就是别形记号。例如“兀”和“元”,“兀”字在小篆中写作,《说文解字》的解释是:“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7]“元”字在小篆中写作,《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始也,从一从兀。”[8]比较分析这两个字的字形可知,“元”字上面的那个短横起初只是加在“兀”字上面的填空记号。所以,“兀”字就是“元”字的古文,后来便把加短横的“元”字和“兀”字区别开来,并赋予“元”字新的含义。

 再比如“丂”和“亏”,“丂”字在小篆中写作“”,《说文解字》:“气欲舒出ㄅ上,碍于一也。”[9]“亏”字在小篆中写作“”。《说文解字》:“于也。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10]这两个字意思相近,比较两字可知“亏”字上面的短横起初应为加在“丂”字上面的一个填空记号,后来成为别形记号,用来区别“亏”与“丂”。

 除了上面讲到的由早期的填空记号等其他记号发展而来的别形记号以外,小篆中还经常使用“·”、“–”和“彡”作为别形记号。

 (1)使用“·”的。《说文·刃部》“刃”字,小篆写作“”,《说文解字》:“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11]“刅”,小篆写作“”,《说文解字》:“伤也,从刃从一。”[12]这两个字的意义有一定的联系,都与刀有关。“刃”字只是在刀刃的位置上有一个点;而“刅”字则是在刀刃和刀背上都有点,通过点将这两个字区别开。

 (2)使用“–”的。《说文·??部》“聿”字,小篆写作“”,《说文解字》:“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从??一。”[13]根据许慎的解释“聿”就是笔的意思,象人的手拿着一支笔在写字的样子。“??”字,小篆写作“”,《说文解字》:“手之疌巧也,从又持巾。”[14]象人的手拿着一块布的样子。这两个字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通过分析金文中这两个字的写法,我们发现这两个字最初的字形十分相似,难以区别,后来为了区分这两个字,就改变了这两个字中“手”的位置:把“聿”中“手”的位置写得靠近上方一些;把“??”中“手”的位置写得靠近下方一些。但即使这样,有时还是容易混淆,所以最后就在“聿”字的下面加上一个短横,把这两个字区分开来。再比如:“戊”字和“戌”字,也是通过下面有无“–”区别开来。

 (3)使用“彡”的。《说文·部》“”字,小篆写作“”,《说文解字》:“鸟之短羽飞几几也,象形。”[15]许慎认为这个字象鸟飞行的样子。“?”字,小篆写作“”,《说文解字》:“新生羽而飞也,从几从彡。”[16]这两个字都和飞有关,一个是“鸟之短羽”;一个是“新生羽”,新长出来的羽毛肯定是短的,因此可以认为这两个字的意思基本一致。 参照金文中“?”字的写法“”,可以看出:金文中“?”字的左下方有些空虚,于是古人就在“?”的左下方加上“彡”,以使得整个字形看上去匀称、美观。因此,“?”字中的“彡”起初应该是一个填空记号,后来随着字形的发展变化,成为了一个别形记号,用来区别“”字和“?”字。

 通过对小篆字形的分析,我们发现:考察别形记号应当用联系的方法,有很多字,单独看的时候,很难发现其中含有别形记号,但是当把两个或一组结构相近,字形相似的字放在一起考察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现别形记号的存在。

 (三)指示记号

 汉字中的一部分字可以作根字使用,其它很多字都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添加形符、声符和记号构成的,所谓添加记号就是为了“指点”要表示的含义。现代汉字中的指事字,就是通过在一个象形字或指事字上面添加指示记号创造出来的。这种记号既可以区别不同的字形,又可以准确表示字义,这种记号就是指示记号。小篆中的指示记号主要就是“·”。例如“刃”字,小篆中写作“”。《说文解字》:“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17]刀具的具体形状比较容易用象形的方法

造出来,但是刀刃的部位就比较抽象,因此古人就在刀刃的位置上加上一点,指明要表示的是这一部分,由此造出了“刃”这个字。  “寸”字,小篆写作“”,《说文解字》:“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18]根据许慎的解释,在这个字中用点表示“人手却一寸动脉”的地方,指出“寸”就是这个位置。除了“寸”字以外,与“又”有关的一组字,如:“叉”字、“?”字等,都是用点作为指示记号的。

 (四)代替记号

 自然界中有很多事物,有时没办法用具体的文字表现,或者没有必要把他们的具体形状描述、表现出来,只需要用一个大致轮廓或是象征性的表现一下,这种情况下古人就用非常简单抽象的记号代替,我们把这种记号叫做代替记号。小篆中经常使用的代替记号主要有“·”、“–(或长横)”、“彡”和“”。

 (1)用“·”的。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小篆发现“·”是最常用的代替记号。例如:“桼”字,小篆写作“”,《说文解字》:“木汁可以?物,象形,桼如水滴而下。”[19]根据字义可知中间的两个点和下面的四个点都是用来代替水滴的代替记号。

 “率”字,小篆写作“”,《说文解字》解释:“捕鸟毕也,象丝网,上下其杆栟也。”[20]中间的四个点应该就是捕到的鸟,是用来代替鸟的代替记号。

 (2)以短横为代替记号的。例如:“血”字,小篆写作“”,许慎分析这个字的意义时说:“祭所荐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21]许慎认为“一”是象血的形状。其实把这个字和“皿”字(小篆中写作“”)比较,很明显这两个字的差别就在于那一横,有那一横的就是“血”字;没那一横的就是“皿”字。通过许慎对意义的解释知道血是祭祀的时候用的,而祭祀用的血一般都是装在器皿中的,这样一比较、分析可知“血”上的那一横实际是一个代替记号,代替的就是血。

 除了用短横作代替记号之外,小篆中还有很多字是用长横[!]来做代替记号的。比如:《说文·丂部》:“丂,气欲舒出,ㄅ上碍于一也。”[22]《说文·兮部》:“兮,语所稽也。从丂八,象气越于也。”[23]这些字,许慎都认为他们代表气息。

 (3)用“彡”作代替记号的。古文字中经常是用“彡”来作为填空记号,加在整个字形的一边的,用作代替记号的,在小篆中使用的并不是很多。例如:“??”字,小篆写作“”,《说文解字》:“聿饰也,从聿从彡。”[24]根据解释可以推知,在这个字中“彡”是代表“聿饰”的,因为饰物不容易用具体的形状来描述,因此,在“聿”的左下角标上一个“彡”来代替。

 再比如“欠”字,在小篆中写作“”,分析字形可以看出,这个字的下面是一个人,许慎释为:“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25]人上面的“彡”就是人呼出的气,是用来代替“气从人上出的”。

 (4)使用作为代替记号的。“尒”小篆写作“”。《说文解字》:“词之必然也,从八︱八。八象气之分散。”[26]气之分散不容易用具体的形状来表现,因此就用来代替,起到表现字义的作用。

 “兮”在小篆中写作“”。《说文解字》:“语所稽也。从丂八,象气越于也。”[27]在这个字中用“”代替气越于也。

 除了以上四种比较规则的代替记号之外,小篆中还有一些字,它们中也有记号成分的存在,但这些记号可能不那么规则,有规律可循,比如:“?”字,小篆写作“”,《说文解字》:“也,古文亦鬲字,象孰饪五味气上出也。”[28]根据许慎的解释,在这个字中,是用左右两条曲线来代替“五味气上出也”的。

 以上简要讨论了一下记号在小篆中的使用,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记号具备双重功能,它们既能起到区别字形的作用,同时又能起到区别意义的功能。最典型的就体现在别形记号和指示记号上。例如: “聿”字和“??”字中的短横、“?”字和“”字中的“彡”、 “刀”字和“刃”字中的那一点,在准确指明含义的同时又起到了别形记号的作用,把“刃”字和“刀”字区别开来。

 三、小篆中的半记号字

 在一个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构成的汉字中,如果其中一部分部件的意义、作用明确,而另一部分部件的意义和作用则不甚明了,那么这个字就是个半记号字。半记号字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形声字中的半记号字,它们中或者只是音符表音清晰,但义符却不能表意;或者只是义符表意准确,但音符却不能表音。另一类是会意字中的半记号字,它们中的一部分部件能准确表意,另一部分却不能表示字的意义。在小篆中已经出现了半记号字。例如“舒”字,《说文解字》解释“伸也,从舍从予,予亦声。”[29]很明显“予”有表音的功能,但“舍”的含义却不十分清楚,许慎也没有明确说明。《说文解字》:“舍:市居曰舍”[30],可见“舍”与“舒”的本义没有联系,因而“舒”是个半记号字。在《说文解字》所保留的小篆中半记号字的数量不是很多,经笔者分析,认为有八个,占全书收字总数的0.08553%。

 四、小篆中的记号字

 除了在整个字形中包含记号成分的汉字之外,还有一些汉字,它们的字形既不能表达它们本义,又不能表示读音,这样的字就是记号字。记号字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造字之初,人们将一些简单的象征符号硬性规定为文字,例如:“一、二、三,廿”等表示数字的文字;另一种记号字则是随着文字的发展逐渐出现的,它们起初可能并不是记号字,而是一个象形字或会意字,后来因为字形的简化和演变,象形字逐渐丧失了象形的意味;组成会意字的几个部件也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距离造字的时代已经久远,人们已经不能把这些变化了的象形字或会意字的形体和它们的意义以及声音联系起来,这样,这些字也就变成了记号字。在小篆中,大多数表示天干地支的字,和表示颜色以及方位的字都是记号字。 表示天干地支的,例如:“午”字,小篆写作“”,《说文解字》:“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31]但许慎的这个解释并非字的本义,“午”的本义是“中午”,“午”作为十二地支的第七位,是其假借义。但是从这个字的字形来看,并不能显示出中午的含义,因此这个字应当是一个记号字。

 表示颜色的“玄”字,小篆写作“”,《说文解字》:“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32]“玄”在金文中写作“”,许慎认为这个字是个象形字,但无论是金文还是小篆,从它的字形分析都看不出它与“幽远”的意思有任何联系,更看不出它象“幽而入覆”之形,因此这也应该是个记号字。

 表示方位的。例如:“北”字,小篆写作“”,《说文解字》:“??也,从二人相背。”[33]但是从这个字的形体构造来看已经看不出它的本义,许慎所解释的意思,应该只是“北”的引申义,所以它应该作为记号字看待。

 五、小结

 通过上文对小篆字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古文字中存在着大量的记号、半记号字和记号字。做这种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汉字进行分析和研究、更准确地认识汉字的性质,但是当我们在分析记号和记号字的时候应当注意尺度的宽严问题。因此,在谈论记号的时候,一定要用联系的眼光来看待,要从字的源头出发进行探求,仔细分析一个汉字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形态,并且应该把字形相近或相似的一组字放在一起比较分析,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论。

上一篇:分析音乐在大学生素质中的实用性 下一篇:浅析水库水资源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