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应对高考数学难关

时间:2022-06-11 12:40:38

从容应对高考数学难关

摘 要:高三数学总复习时间紧、任务中,要想提高复习的效率,让学生从容应对高考数学难关,教师就必须高屋建瓴,科学安排复习策略,用有效的复习方法获得最多的知识储备。根据多年的高三数学教学经验,整理归纳出三个方面的复习策略。

关键词:高三数学;复习策略;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298-01

“一考定终生”,这句话简单而有力的证明了高考对每一位学生的重要性。作为高考基础学科,数学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一直受到广大师生的特别重视。作为一名高三数学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尽全力帮助每一位学生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和能力。在长期的工作中,一边思考一边反复实践验证,笔者总结了以下复习策略。

一、知己知彼,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学情。我校学生整体基础薄弱,学生数学基础、运算能力、学习能力不高,数学也是我校大部分学生的薄弱学科,甚至到了望而生畏的地步。因此,在高三复习开始,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整体水平,有针对性的制定复习策略,立足课本把握基本知识,是我校高三数学总复习的立足点。

2、教材与考纲是复习的“根”、“脉”。“万变不离其宗”,高考内容根源在于教材,所以复习的首先工作就是认真熟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理论,从点到面深入分析教材,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除了不变的教材,《考试大纲》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成为高三数学教师的第一件事就是认真研读《考试大纲》,解读好考试说明,准备理解“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目难易比例”与“题型比例”等信息,及时了解高考动向和命题特点,为高三总复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阶段复习,明确任务

高三数学复习任务中,时间又紧迫,合理制定复习计划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高考复习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流程:第一阶段也就是一轮复习,全面研读教材,务实基础;第二阶段即是二轮复习,分模块进行专题复习;第三阶段即模拟训练,查漏补缺的过程。

1、第一阶段:全面研读教材,务实基础。一轮复习的时间大约是9月―次年3月中旬,这个阶段时间大约6个月,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务实基础,所以也称为基础复习阶段。复习的方法主要是按章节进行,以“三基”为核心,系统而全面地弄清每一个知识点,熟练掌握通性、通法,并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

2、第二阶段:分模块进行专题复习。二轮复习的时间集中在三月中旬―5月中旬。这个阶段是复习工作中的最宝贵的时期,重点是以提高“三性”,即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堪称复习的“黄金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个时期复习任务最重,也最应该达到高效率的复习。也可以将这个阶段称为全面复习阶段。我们的任务是把前一个阶段中较为零乱、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教师重点归纳一些解题的思想和方法,如函数与方程思想,待定系数法、统计法,数行结合法等等。

一般地,解析几何中求曲线方程的问题,大部分用待定系数法,基本步骤是:设方程(或几何数据)几何条件转换成方程求解已知系数代入。

例如:设椭圆中心在(2,-1),它的一个焦点与短轴两端连线互相垂直,且此焦点与长轴较近的端点距离是 - ,求椭圆的方程。

y B’

x

A O’ A’

B

【解】 设椭圆长轴2a、短轴2b、焦距2c,则|BF’|=a

解得:

所求椭圆方程是: + =1

在上题中,参数(a、b、c、e、p)的确定,就是待定系数法的生动体现,抓住已知条件准确地确定系数,并将其转换成表达式。在曲线的平移中,几何数据(a、b、c、e)不变,本题就利用了这一特征,列出关于a-c的等式。

3、第三阶段:模拟训练,查漏补缺。从二模结束至高考前半个月的时间即是三轮复习。这是高考前最后的一段复习时间,也可以称为综合复习阶段。随着高考的日益迫近,有些同学可能心理压力会越来越重。因此,这个时期应当以卸包袱为一个重要任务。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节奏,放松一下绷得紧紧的神经。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此时,第天不必复习得太晚,要赶快调整高三一年紧张复习中形成的不当的生物钟,以保证充沛的精力。

在整个高三一年的复习中切忌急躁、浮躁,要知道“万丈高楼增地起”,只有循序渐进、巩固提高、查缺被漏,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只有积累每一小步,才能在今后更多的时间去攻克一些综合性、高难度的题目。虽然高三的任务十分沉重且重要,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必定会提高学习能力,满怀信心的面对高考,为自己的高中生涯划上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 陈 婧.小议高三数学课的复习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2).

[2] 魏兆红.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上进行高考数学复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1(2).

[3] 师学荣.高三数学复习教学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0(4).

上一篇: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观念之我见 下一篇: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