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业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时间:2022-06-11 06:34:57

生产业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摘 要】生产业被公认为具有知识密集型属性,也是就业增长最有潜力的领域。因此生产业发展水平与大学生就业关系密切,由此成为学者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对国内外学者对生产业的研究进行综述,概括并引导出生产业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这一课题。

【关键词】生产业;大学生;就业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市场涌现出“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的现象。出现这种状况是复杂的,从产业劳动需求的角度看,大学生就业在产业链环节分布,应该以设计、生产、服务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但由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地区间差异较大,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尚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其次,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不匹配,造成有的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生产业被公认为具有知识密集型属性,也是就业增长最有潜力的领域。因此生产业发展水平与大学生就业关系密切,由此成为学者关注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国外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大多数国外研究者都是从需求、供给以及供求匹配等视角来进行研究的。Hillage(1998)从需求视角来研究,认为工作岗位的数量与结构存在矛盾,从供给视角来看,就业能力不足是核心问题。一部分学者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进行研究。Vassilis、Spyros(2007)通过对欧盟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指出尽管在失业率最低的瑞典和比利时,雇主也会认为,虽然大学毕业生是有着勤奋和博识的特殊性人群,然而他们没有做好面对现实世界的条件和缺乏创造力,适应性和灵活性。

2.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①从劳动力供求关系角度分析。余东华、范思远(2011)从微笑曲线与劳动力供求关系来分析,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随着高校扩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数量逐年增多,而能够吸引其就业的岗位却相对有限,大学生就业难由此而生。朱延强、韩俊、彭振兴(2011)在他们的文章中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即高校的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脱节,高校的培养模式和社会的需求相脱节。

②从大学生自身能力角度分析。朱延强、韩俊、彭振兴(2011)指出大学生本身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有限并且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社会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③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余东华、范思远(2011)他们认为,一方面,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制造业规模庞大,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产业增加值低,能够提供给大学生的工资水平有限,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生产业,对于吸纳大学生就业至关重要,但发展滞后。

三、国外关于生产业的研究

回顾生产业的发展历程,从生产业这个概念的提出,至今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锤炼,在国外,生产业的地位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1.国外对生产业的界定

生产业是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1966)在研究服务业及分类时提出的。标志着生产业作为独立的一个研究领域开始为学者所广泛关注。

对于生产业概念的界定,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生产作为中间投入,满足的是中间需求而非最终需求。Noyell&Stanback(1981)从投入产出关系说明生产者服务业是中间投入非最后的产出。Grubel&Walker(1989)认为生产业是用来生产其他产品或服务的中间投入,为生产者提供中间产出的产业,是生产者财富形成过程中的中介,并指出生产者服务业所服务的对象是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

2.国外对生产业的研究

随着生产成为服务经济研究的重点课题,很多国外学者从生产自身的增长、生产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生产与制造业的互动影响、生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角度入手,对生产作了广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①从生产业的自身增长因素和其对经济的直接推动作用着手。Riddle(1986)认为生产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是经济的“黏合剂”,生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Herbert和Walker(1988)对加拿大及部分OECD国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生产业是服务业的最大组成部分,也是增长最快的组成部分的结论。Faeeell(1990)从反面进行例证,他假设如果一个地区的生产业竞争力不足,将会阻碍当地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和竞争力的提高,进而阻碍区域经济发展进程。Marrewijk、Stibora和Vaal(1997)指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作用的不断提升主要归因于生产业。

②从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来看。Quinn&Doorley(1988)认为成功的制造业企业需要及时反馈的市场信息、更贴近顾客的产品以及短期内更加有效的沟通,而这些活动都取决于下游服务部门的一体化。Francois、Diaz(1990)认为,制造业与生产业是互动关系,服务从新的分工中独立出来,这增强了制造业与生产业的相互依赖。Hansen(1990)提出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创新引发生产业的过程创新,而生产业的需求又引致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创新。

③从生产业对就业的促进关系来看。Coffey(1991)指出生产业是一种中间投入,其作用主要在于提高生产者的生产效率,同时在2000年还提出了生产业是二战后发达国家就业增长最快的部门。Beyers的研究表明,1977-1996年间美国和加拿大生产业的就业增幅分别是总体就业增幅的2倍和3.7倍,生产业成为就业吸纳能力最强的行业。

四、我国关于生产业的研究

我国学者在国外对生产业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研究。他们的研究可概括来看分为以下几点影响:就业结构、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

1.生产业与经济的关系研究

刘志彪(2006)总结了发达国家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规律性现象: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即生产者服务比重上升。

2.生产业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

顾乃华(2008)根据OECD提供的美、日、英、法、德五个国家多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分析生产业的投入比重变化和产业关联效应,得出生产业对经济发展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的结论。刘书瀚,张召利(2011)通过对上海和香港生产业的经济贡献率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生产业的发展对经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有优化的作用。何青松等(2011)从生产业对制造业产业高度提升的角度来着手分析生产业,回归结果分析得出,金融保险业等行业集聚特性比较重要,增加这些行业的集聚度,可以更好地促进其对制造业产业高度的提升作用。

3.生产业与就业的关系研究

①生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张淑君(2005)认为,我国服务业存在一定的就业空间,应采取有效举措,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就业主渠道的作用。余东华、范思远(2008)对1990-2008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及GDP值进行回归分析测算得到生产业的就业弹性,得出结论:大力发展服务业,对优化就业结构,促进就业人数增加具有显著效果。顾乃华(2008)通过对1980-2002年间美、日、英、法、德五个国家的生产业就业比重的趋势分析,得出生产业对于就业吸纳呈整体增长趋势。

②生产业发展与就业效应的关系研究。孔令锋(2005)研究了上海市生产业的直接就业吸纳能力,他发现上海市生产业整体的就业弹性要比服务业整体高了0.2,表明了生产业的直接就业吸纳能力较强,而且已经表现出与发达国家近年来服务业就业情况相近的趋势。刘辉煌、刘小方(2008)采用同样的方法,对我国生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生产业整体的就业弹性为0.31,远远高于非生产业的0.03。

阮婷婷,张岸嫔(2012)选取1978-2009年的相关数据对生产业的就业效应进行评估分析,建立假定模型并用三种方法进行检验,并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生产业整体就业弹性为0.34,高出第三产业的0.31,这表明了生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对于就业有突出的拉动作用。

五、总结

总体看来,生产业这个领域的研究是从国外较早开始,并且国外的生产业已经相对发展较为成熟,其对经济与就业的推动作用也愈见显著,相对应的理论研究也就比较完善,形成了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较完备的研究体系。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起步要较晚一些,就现有的研究来看,大凡都对我国产业结构做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而就笔者看来,生产业其知识密集的特点尚未在现存的研究中突显出来,而这种特点正是与大学生的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二者的关系研究在国内研究领域甚少,此类研究不仅能从政策上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有帮助,而且对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也有作用。

参考文献:

[1]Hillage J,Pollad E.Employability.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ey Analysis Research Brief 85[M].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1998.

[2]Vassilis Kostoglou,Spyros Paloukis.Graduates’ Employment in European Un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 Sciences and Applied Research,2007,3(2):99-110.

[3]余东华,范思远.生产业发展、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解释与出路[J].财经科学,2011(2):61-68.

[4]朱延强,韩俊,彭振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J].2011:104-105.

[5]T.Stanback,P.Bearse,T.Noyelle,R.Karsck,Service.A New Look at the U.S. Economy, Totowa,NY,Allan Held Osmun and Co.1981:156.

[6]Herbert G.Grubel and Michael A.Walker:Services Industry Growth:Cause and Effects,Fraser Institute,1989:279.

[7]Riddle.Service led Growth: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World Development [M].New York:Praeger,1986.

[8]Michael A.Walker & Herbert G.Grubel & Ann Hughes & Alan Nymark & Paul Wonnacott.Canadian-U.S.Trade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J].Western Economic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9]O’Faeeell,P.N. Hitchens D.M.Producer Servic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A Review of Some Major Conceptual Policy and Research Issues[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1990(22).

[10]W.B.Beyers.Producer services[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3(2).

[11]Quinn James Brian and Thomas LDoorley.“Key policy issues posed by services”,in Bruce R.Guile and James BrianGuinn(eds.),Technology in Services[M].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8.

[12]Francois J.F.Producer services,scale,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0a(42):715-729.

[13]Hansen N. Do producer services induc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Regional Science,1990,30(4):465-476.

[14]W.J.Coffey ,A.S.Bailly.Producer Services and Flexible Production:An Exploratory Analysis [J].Growth & Change,1991(1).

[15]Beyers W. B. There’s Gold in Them There Producer Services[J].Policy Options,1999-11.

[16]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2006(5):36- 44.

[17]顾乃华.生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内在机制——基于典型国家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8(2):15-22.

[18]刘书瀚,张召利.生产业是经济中心的核心要素———基于上海和香港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11(5):100-111.

[18]刘书瀚,张召利.生产业是经济中心的核心要素———基于上海和香港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11(5):100-111.

[19]何青松,张春瑞,李泽昀.产业提升制造业产业高度的实证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11(4):1-7.

[20]张淑君.我国服务业的就业特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9).

[21]孔令锋.上海市生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2):33-38.

[22]刘辉煌,刘小方.我国生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22-25.

[23]阮婷婷,张岸嫔.生产业就业效应分析[J].营销管理,2010(3):13-15.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 下一篇:依托实验室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机制研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