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社交网络系统实现设计研究

时间:2022-06-11 05:00:35

高校校园社交网络系统实现设计研究

摘要公共的社交网络系统对于高校的用户在网络社交方面能够得到一定的满足,但是在其它的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在近些年的社交网络的发展中对于高校的校园社交网络的发展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于高校校园社交网络的一些特征进行阐述并对于社交网络在高校校园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对于高校校园社交网络系统的实现进行构想设计,希望能够对此领域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校园 社交网络 系统实现

1 社交网络的基本概述

校园社交网络以校园实名制为基础,依托校园内固定的社交关系,充分利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带来的数据优势,整合学校教学、科研、文化生活和社会服务等相关信息资源,挖掘师生之间潜在的各种合作、交流社交关系,让师生能够便捷地在网络中建立起社交圈子,进行资料、知识等的分享,提高有效沟通的手段与能力,并通过与校外社交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更广泛的交流与协作,校园社交网络综合微盘、人人网、微博的特性,构建师生、同事、同学之间的学术与文化交流关系网络,打通教学、科研、文化与生活之间的沟通交流,并结合机构知识库、团队知识库和个人知识库的构建与知识管理,形成人对人、人对知识、知识对知识的有机网。

2 高校校园社交网络的主要特点体现及其系统结构

2.1 高校校园社交网络的主要特点体现

校园的社交网络主要有实名制的特点、拓展性的特点、简单性的特点、安全性的特点、实用性的特点、交流性的特点。这些特点的组成有着分布式的技术建造,对于个人的一些基本的信息都是真实存在的,把这种校园社交网络当做是一个有效的平台从而为学校的工作所用。它和原先的那种公共社交网络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实名制的特点上能够使得每个人都会在网络上有自己的一个身份,在信息的共享方面的渠道也得到了拓展,高校的校园社交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它主要就是给师生带来方便的一个平台,都是结合着实际的情况进行设计的,同时在使用上也是比较的简单,这样更能够使得师生尽快的对于这一网络的应用得到了解从而更快的把工作的效率得到提高,对于安全性是高校的校园社交网络系统的又一个重要的特点,它能够设置多种的认证验证的机制,很好的对于师生的数据安全信息得到保障,高校的校园社交系统在人与人的交流方面是一个关键,一些应用的软件平台以及交流的平台是社交网络系统的两个重要的平台,它能够在这一平台上进行信息的传递把师生的融洽关系得到充分的体现,关于校园社交网络其实并没有真正的一个界限,最为明显的就是“参与”,只要能够得到共同的参与就是充分的发挥了社交网络的作用。

2.2 高校的校园社交网络的系统结构

在这一系统结构当中有几个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即:应用组件、基础组件、开放平台组件、核心组件。如图1所示:

3 高校校园社交网络的实现设计探究

在实际的应用当中高校的校园社交网络和一般的公共社交网络有着很大的不同,最为根本的就是高校的校园社交网络的关系内容基本上都来源于学校的校务平台,对于校园的社交网络而言公共社交网络的相关关系内容基本上都是来源于系统的内部,在群组的管理当中所进行挖掘的都是校园里的人员关系,所有高校的校园社交网络是基于校务平台的。

高校的校园社交网络的完善设计应该是包含着较为全面的内容的,比如说在身份上的认证上面,能够更好的形成一个交流的圈子;把一些新闻或者是视频等一些较为实用的内容进而带动用户的参与;在功能的拓展上能够得到使用者的自主发展的空间等等。

高校校园社交网络和传统的公共社交网络有着很大的区别,它是对于校园的应用程序的应用,把一些基础的服务信息提供给师生,在使用者对于新的信息内容进行增添的时候此时使用者就会处在一个固定的结构中得以限制,关于高校校园的社交网络其最大的目的就是让大家都参与到其中来,它其实就像人体的大脑一样把校园的关系连接起来,促进师生与校园文化的共同发展。

4 结语

在当今的信息化发展的时代,网络技术在公共网络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对于高校的校园社区网络来说,公共社区网络并不能很好的适用于高校校园的发展模式,它属于是一个垂直型的社交网络系统,最根本的是为了学校的教学以及校园的文化生活等相关的内容,按照设计来看,它对于高校的校园管理以及整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洁瑶,高长春.基于社会化网络市场的创意产业价值创造路径重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4):23-24.

[2]彭良姝,方章东.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和价值观的影响[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5-16.

[3]刘天韵,孟庆红.浅谈社交网络下的教育教学活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5):19-20.

[4]彭希羡,孙霄凌,朱庆华.国内社交网络服务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12(03):36-37.

作者简介

周国健(1990-),男,辽宁省朝阳市人。现为沈阳化工大学在校学生。

作者单位

沈阳化工大学辽宁省沈阳市110142

上一篇:物联网中个人隐私保护探讨 下一篇:办公网络组建与维护方式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