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有法学有道

时间:2022-06-11 04:13:17

教有法学有道

传统教育强调知识传授,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授”,至今在许多课堂上,在许多教师的行动上依然存在。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教”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智者常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庸者常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一、迷乱中,看清本质

语文教材的选文大都不是线性的产物,它以其特有的“板块情节”,为教学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提供了“天高任鸟飞”的空间;何况,教师面对的是学生鲜活各异的秉性;再者,如今,各种教法、流派都是异彩纷呈――该如何教好一节倍受称道的语文课,已成了十分伤脑筋之事。

1.万变不离其宗

语文最本质的属性是工具性,语文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此,我常对孩子们讲,学习语文没有捷径,只有“多读、多写、多听、多说、多练”。

不是吗?“听、说、读、写”这一语文实践,不正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规律所在。如果明白了这个理,不正给我们提高课堂实效指明了方向。

2.学会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我曾多次参与不同地方的听课活动,当流行“讨论式”教学时,我发现同一个地区的每一节公开课都有让学生分组讨论――有的取得了效果,但更多的却是哗众取宠,混淆视听罢了。其实,包括多媒体在内,大家都知道,多媒体是把双刃剑,利用好,锦上添花;利用不好,画虎不成反类犬!

我很赞赏“教学目标要简约,教学方法要简单,教学过程要2简洁”的提法。有人请教台湾省著名教授王财贵怎样教语文,他说“跟我读”。若如此,少些作秀,多腾出点时间让孩子们去读、去悟,不更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吗?而且显得更实在了。

二、学会取舍,教出情趣

很多事实证明,我们的学生很了不起,为此,我们的教师一定先得聪明起来。

1.学会放弃

近段时间来,有不少老师跟我聊起新版的语文教材。他们都觉得:要求学生的识字量太多,课文的篇幅太长,真怕学生接受不了。于是,每堂课下来,都觉得挺累。其实,我觉得,对于低年级,课文更多的目的是为了给识字搭“平台”,给学生更多的“读”、“写”空间,不就一举两得了吗?而对于中高年级,哪些才是重点,哪些词句是关键,只要我们逮得准,读得进,讲得出;懂得去“删繁就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会倾听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是学生实践语言,倾诉表达的舞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学生足够大的言语实践舞台。

3.教出情趣

怎样把语文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作为一个课堂的主导者,我觉得最少要做到两点――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教师的语言应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特别是对于作文教学,如果我们不引领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指点去发现身边的一些看似“细微”之事――巧妇不也难为无米之炊吗?

其次,对于每堂课的教学,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应脉络清晰。如: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我先从课题人手:“谁”送总理?“送”的情景如何?他们为什么要去“送”,然后,放手让生去读,讨论交流后,再回到题目:从十里长街相“送”说明了什么?再让学生再读,读出情感。这样,学生的情感在“有序”的问题设计上不断得到升华。

4.教出灵性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跳出”文本,“跨进”与文本相关的生活实例,必能更快的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如在教学《挑山工》一文时,我因地制宜地让孩子们聊起暑假帮家里“挑茶青”的情景;教学《秋天的怀念》时,让三两个刚失去亲人的同学谈当时的感受及现在回想时的情愫。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拓展了时空。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一些学法也是十分必要的。据我统计:人教版第九册教材中,百分之九十的题目都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我常引导孩子们对题目提出质疑,然后再读文,就有了目标,理解也就更容易了。平时,做阅读练习题也常如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好习惯――懂得多问几个为什么。正如古人所说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三、真情投入。硕果满园

1.创造宽松氛围,让“童言”真正“无忌”

情感是纽带,情境是磁场。课堂阅读教学中营造自由、平等、宽松的氛围,意在缩短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缩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距离。这就要求教师应把课堂的说到做到说到主体地位让给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时空,同时,也应“不拘一格降人才”,多些鼓舞,不要“讥讽”孩子――尽管他令有再多的不满!

2.感动,缘于真实的力量。

前几日,参与我们中心校优质作文的评选,其中有五篇作文让我记忆犹新――恰巧,那几份文章都是写“失去自己亲人”的,虽说这类文章也看多了,但这五篇却无一雷同,而那份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当她迸发出来时,并不亚于《秋天的怀念》、《荔枝》等作家之笔。真是有情、有智,情智共生!而这,不正缘于真实的力量吗?

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我常把发生在他们身边事融入课堂教学中。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前,我跟孩子们聊起了近几年来,发生在他们周边的“溺水事故”和“车祸”中丧生的不幸者,让他们知道:生命是不屈的,但同时,生命也是脆弱的。这些看似离题的话,却深深地触动着孩子们的“神经”,毕竟,他们曾亲眼目睹过。

真实,意味着生命的厚重。真实是感动我们的力量源泉,有了真,善与美才会结伴而来。若课文课堂缺失了这些真情实感,语文这张充满魅力的少女的脸庞也将变成了冰冷、生硬的“寡妇脸”,而我们的“主角”也难上演“重头戏”!

3.精彩,源于反思

语文课既要浓浓的情,也要深深的思;既要情真意切的流淌,也要思维火花的迸射。

在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文最后一段,我紧扣“巴西总统为什么如此兴师动众地为大瀑布举行葬礼”这个中心,让生自主探究,再饱含深情地朗读后,并创设情境写话――大瀑布听了总统饱含深情的演讲后会饱含深情对人们说什么?于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实践语言,倾诉表达的舞台产生了,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而且对话的实质内容已超越了教材。这样的舞台是充满智慧的,因为它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也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结晶体。诸如此类的小练笔,我常开展,因为,实践证明:当学生处于思维被完全激活的状态,感受到心灵的颤动,并能诉之笔端时,这样的课堂已不仅仅是有效的,还应是“功成名就”的!

总之,教育的全部技巧就是一个字――爱,对于教育事业、儿童生命的爱。当我们有心时,教育的境界广如千江月;当我们无心时,教育的境界虚如镜里花。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要我们转变思路,找准定位,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展教学,集思广益,定能演绎出“个人”课堂的精彩!

上一篇:初中地理地图的教学处理 下一篇:论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及培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