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感走进高中语文课堂

时间:2022-06-11 01:41:37

让美感走进高中语文课堂

【摘要】美感教学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呢,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形象分析,使学生深入人物心中,同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去爱。一起去恨,产生共鸣。让学生体会作品的谋篇布局,体会作品中建筑式的美。并且也要帮助学生体味作品的语言,深入体会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感悟中得到熏陶。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体味 美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109-01

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高中语文的教材,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大作,也有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有世界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契诃夫的名篇,同时也四大名著最高代表《红楼梦》。仔细体会,题材新颖、体裁全面、格调清幽,一篇篇文质兼优的好作品构成一个华美、绚丽多彩的世界。可以说,包阔了宽广深厚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美感情调四处洋溢。

原来,美能快乐,美能使人产生浓郁的兴趣。可学生们为什么对美感洋溢、文质兼美的语文学科兴趣不高呢?探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师发掘文章时不注意美感教学,机械地向学生讲令人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用美来吸引学生。苏联教育家列节夫曾说:“语文应该让孩子们在美的空间邀游。”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因此,运用正确有效的方式,要大力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感性能,对学生要不断进行美感教育,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高涨起来,是当今语文教学急需研究的主题。那么,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美感教学呢?我尝试从以下几点来阐述。

1 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人物心中。同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去爱,一起去恨,进而产生共鸣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感抒发的力作,无不是情景交融的喷涌结晶。文章中宣泄澎湃着感情的激流,塑造着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人以艺术的魅力和美感。语文教师要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引发学生体唯美的能力。使学生自然而然体味到作者浓郁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体味作者之所痛,感受作者之所恨,怜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投入到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去爱,一起去恨,产生共鸣。例如:汪曾祺先生的《金岳霖先生》写得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教学时我们应抓住文章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描写,对人物进行深入的剖析,用真挚深厚的感情感动学生。几个细节分析下来,学生就能被主人公的风趣、幽默、崇高感情深深打动。

2 引领学生感受作品的谋篇布局,体味作品的建筑式的美

一篇课文的组成由许多材料组成,由字词句段连成篇章。那它是如何构成整体,达到统一和谐、相宜搭配、生流畅动之美呢?我认为,不仅对阅读有帮助,而且对写作构思,文章的安排也有很大帮助。正如建造一座高楼,如何总体构架,如何安排层次,如何布置装饰,形成建筑式的创新和独特的美感。如,把握杨绛《老王》一文的材料安排,及几件关于老王的事件,首尾呼应,提示中心,抒发对老王人性的凸显,展现出老王的美好心灵。全文布局紧凑严谨,结构完整,给人和谐统一的美感,这体现了建筑式的美。诸如像这样所讲的文学形式的建筑美,都能给人形式与内容完美与统一。

3 引领学生根据文章中的语言,充分调动想象,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康德曾说过:“想象力是创造性的。”我们知道,编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充满了艺术美,不是露天的贝壳,伸手便可以摸住;也不是天上的银河,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们深刻的意境中。因此应调动学生审美想象的积极性,通过作者的笔法来完成。艺术形象的语言会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在美感欣赏和想象中得到熏陶。如,教学《荷塘月色》时,我通过作者描绘荷叶、荷花等形象的优美语言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想像,用语言去描述“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叶的轮廊,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短裙亭亭玉立的身影、翩扇起舞的视觉形象,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出荷叶就如同轻盈舒展的她们一样优美。再如学习作者用歌声通感香的形象描写一段,先引导学生利用嗅觉感知体验过的荷花的清香,然后再想象那种隐约轻微、飘忽不定、时断时续的荷香之美。借助美的语言和想象使学生流连于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共鸣,进而领悟这优美的意境中所蕴含的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光明、自由的人生理想,使学生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完美的熏陶。

通过以上的方法,让学生带着美感走进课堂,不仅使学生感悟文章中形鲜明的形象,而且能激发学生的高昂的学习兴趣,不断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效果。

上一篇:试论初中生英语口语水平提高策略 下一篇:关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