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松》的教学谈“减负增效”

时间:2022-06-10 08:51:45

以《青松》的教学谈“减负增效”

摘 要:提出“减负”不应只关注作业,一味地做减法,而应该立足课堂,让课堂“增效”。课堂教学中的“减负”对于教师来讲,就是要减去多余的教学目标,多余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合理的教学方式,而“增效”也就是要围绕合理的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体现最为有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减负增效;自主学习;课堂“减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140-02

【案例背景】

最近这几年“减负增效”已经是每个教师工作的重点。但有时我们往往把“减负”表面化,认为减少作业量,减轻书包的重量就能达到“减负”的效果,虽然在一定的层面这确实达到了一些效果,但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临近期末,为了在考试时不出差错,教师往往会不厌其烦地炒冷饭,搞题海战术,“减负增效”沦为口号。

随着“减负增效”工作的推进,我们把聚焦点放到课堂上,提出“减负”不应只关注作业,一味地做减法,而应该立足课堂,让课堂“增效”。课堂教学中的“减负”对于教师来讲,就是要减去多余的教学目标,多余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合理的教学方式,而“增效”也就是要围绕合理的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体现最为有效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减负”就是要减去超出学生学习能力以外的不必要的学习任务,减去学习活动中机械重复而对智力开发无用的作业练习,而“增效”就是指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古诗的教学为例,一般的教学过程为读一读,说一说(意思),写一写(生字),背一背,默一默(作业)。一节课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读背说,默写时还是错误百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以《青松》为案例,进行了课堂的探讨。

【探索与思考】

探索一:为课堂“减肥”

我们的语文课堂为什么会低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无效的教学活动中。哪些教学活动是无效的呢?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再进行教学,为了热闹而设置的环节都是无效的。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为课堂“减肥”。

【片段一】会的坚决不教!

师: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新的诗句了。(出示课题,解题,读好。)这首诗我们在《小学生必背古诗》中已经背诵过了,会背的同学举举手看。

生:(百分百举手,并齐背。)

师:这首诗我们已经会背了,那我们课堂上还要学什么呢?

生: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意思。

生:还要会写古诗中的生字。

生:我补充一下:要会默全诗。

师:是的,古诗不仅要会读会背会默,还要理解运用。那今天我们就这样来学习古诗。我们就从了解意思开始。静静地看看这首诗,有哪些字、词或者句子的意思你不清楚,或者还有什么地方让你困惑,我们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生:(质疑,讨论,解疑。)

【思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备课常会依赖教参,忽视了学生的已有基础。从文本到文本的结果是学生学得无味,教师教得很累。因此,分析学情至关重要,学生会的可以坚决不教,学生不会的要精心设计,让每一个学生掌握。

《青松》是的一首名作。回顾二年级孩子学过的诗句,有一上的《江南》,一下的《锄禾》《悯农》,本册的《英英学古诗》中的《静夜思》,从以上信息看,学生对怎样学习古诗是有一定了解的。但是这仅仅是二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普遍基础。在我们班,从一年级开始就进行了《小学生必背古诗71首》的诵读和背诵――每学期至少背诵二十首古诗。这些古诗,教师大致讲解过意思,学生能做到会读会背。而《青松》在一年级下半学期已经背诵过了,但学生对意思是一知半解的。因此,在课堂上就不需要再花时间去读、背,可以把时间节约下来完成其他内容的教学。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坚决舍弃,和学生一起讨论还要学习什么内容,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把时间用到教会学生质疑、解疑中去。

【片段二】让自主学习的过程内化

师:刚才我们一起完成了理解古诗的任务,最后还需要默写。现在就默行吗?

生:(表示有难度。)

师:那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先想办法把古诗中不会的字记住。然后合上书,自己端端正正地在纸上默一默。

生:(自主识记,尝试默写。)

师:(点拨)生字是对于自己来说还没有掌握的字,早就认识的当然就不用花力气记了。“挺”这个字比较难写,可以写拼音,喜欢挑战的小朋友也可以试着默一默。如果第一遍默错了,可以重新想办法记,然后第二次默。

生:(自己默写校对。然后全班交流有错的字,进行识记。)

【思考】当前的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的公开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能力,往往会不遗余力,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生字的过程。这一做法我认为值得商榷。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开始和巩固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过程,以便了解学生思考的方式和掌握的情况。但是进入二年级后,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采用多种方法识字,这一环节大可省去,教师只需在个别难记易错的字上花点时间交流。因此,在分析了《青松》这首诗中的生字(新字)后,我采用了规定时间默默识记的方法,并在课堂的最后八分钟当堂默写。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把识记生字的热闹场面舍弃,代之以直接指向默写古诗的生字词默写。在课堂表面的平静下是学生的思维高速运转。所有识字的过程都内化了。教师让学生在尝试默写后通过校对发现错误进行重新识记,最后进行难记易错字的交流的过程使识字扎实有效,而一向被语文老师们放到课外作业中国完成的古诗默写在课堂中就得到了落实,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探索二:让课堂“增效”。

在将课堂中无效的教学活动去掉后,要让课堂增效首先要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为了关注“每一个”学生,还要设置弹性的教学目标,并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入目标中去;在内容上,要抓住课堂中的空白点和联系点进行拓展。

【片段三】设计弹性教学目标

师:刚才我们通过讨论我们弄清了字词句的意思,只要连起来说说就能知道整首诗的意思了。如果在说的时候能加上好词好句,把意思说美就更了不起了。

(出示说的要求:

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说的过程中加上好词好句。

将诗中描绘的情景说美。)

生:自由练习。

(指名说。)

【思考】新课改倡导眼中有学生,但是教师眼中的学生往往是模糊的一群,教案所设定的目标要求是同一高度的。我觉得,眼中有学生,是应该有每一个学生。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就要有弹性目标设计。

《青松》一课关于理解古诗的意思目标是这样设定的: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进行表达,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加上好词好句,争取说美。在具体的操作中它被细化为三个级别的要求:

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说的过程中加上好词好句。

将诗中描绘的情景说美。

第一级是基本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第二级是提高要求,有半分之五十的学生能达到,第三层是期待要求,鼓励学生去尝试。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来挑战。

【片段四】增加课内拓展阅读内容

师:让我们再看看这首诗,想一想,前两行和后两行写的内容相同吗?

生:不一样,前面两行写的是看到的景色。

生:后两行写的作者的想法。

师:同学们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古人写诗常常会先写看到的景物,再写自己想到的,抒发自己的情感。大家背了许多古诗,想一想,哪些也用了这样的写法?同桌讨论一下。

生:《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师:对,的确是前两行是所见,后两行是所感。

生:《凉州词》……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赠汪伦》……

师:我们就来学一学另外两首诗《红梅》、《秋菊》。先借助注释自己把诗的意思说一说。再想一想诗人写了什么情景?他想到了什么?

【思考】《青松》一课由于省去了读背的时间,课堂上就能增加拓展学习的内容。这首诗前两行写所见之景:茫茫的大雪重重压在青松上,青松却越发挺立,站得笔直。后两句写所想:想要知道青松高洁的品质,等到雪化时青松会越发青翠。这种先写所见再写所感的结构在古诗中比较常见。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去发现这种结构,然后拓展学习另一首古诗。

在本课的拓展阅读中,学生以课文中的古诗为本,对以前学过的古诗进行了结构的分析,并相对深入地学习了古诗《红梅》《秋菊》。在拓展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到了课堂中学习的一些方法。小学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传授教材时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联系点,不但能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而且会让课堂教学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

“减负”与“增效”是共生的,当老师再课堂上做到了针对学情,减少无效和低效的环节时,相应的就提高了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益。因此,努力实现“增效”,才是实现“减负”的根本途径。

上一篇: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训练 下一篇:我为实验而“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