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与关系型贷款

时间:2022-06-10 08:19:47

中小企业融资与关系型贷款

内容摘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与中小企业间信息严重不对称。这里,信息主要包括两类,数码式的信息和意会信息。关系型贷款能够较好的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关系型贷款与银行的组织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民营中小银行在关系贷款上极为有利。因此,发展民营中小银行,成为解决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 银行 关系型贷款 信息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动力,但是民营经济在发展中却面临着越来越紧的金融约束,其突出表现是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瓶颈。

我国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国家,因此那些规模小、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中小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这些中小企业中大部分是民营企业。而且,民营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问题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不仅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竞争力。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因此,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在一定意义上主要是指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金融交易是基于“信息”的交易。本文将从信息的角度来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规模不经济

金融机构经营一笔贷款业务要支付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当一笔贷款的额度较小时,其分摊的固定成本相对较大,金融机构从中获利就小。中小企业的贷款具有金额小、笔数多等特点,这就决定了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金融机构对其授信业务的交易成本较高。据调查,中小企业贷款的频率是大企业的5倍,而户均贷款数量仅为大企业的0.5%,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是大企业的5-8倍,即使按现行规定商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最多可以上浮30%,银行的综合成本仍然很高。因此,从成本――收益来看,部分或全部放弃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也是符合国有商业银行利益最大化的要求的。融资的规模不经济来源于融资时的固定交易成本,而这些固定交易成本主要是为了保证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性而进行审查、公证和监督的费用。

民营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问题

当前,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信用低下,法制不健全,政府政策缺乏长期一致性,因此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不稳定。民营中小企业是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冒着风险顽强地成长壮大,由于长期被排斥在国有经济体制之外,很难利用现有的制度安排获取企业所必需的资源,因此,民营中小企业往往会通过使自己的身份模糊化,如戴红帽子、假合资、与国有企业联营等等。这样做的后果是造成产权模糊,资产归属不明确,有的甚至侵吞国有资产,化公为私,但又不能通过法律程序合法化。

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没有正式的会计核算制度,瞒报收入,甚至走私制假谋取暴利。因此,对民营中小企业来说,某些信息的披露可能意味着经营风险的增加。因为其它利益相关者就会利用这些信息。如民营中小企业的产品、经营信息,一旦被竞争对手所掌握,其产品就有可能被假冒或利用,企业会遭到强烈的攻击与报复。有时,甚至企业的信息披露,会造成民营企业主自身安全的风险,在当前状况下,我国民众没有培养起尊重产权的观念,“财不外露”是民营企业主规避风险的一个较优策略(不可否认,一些民营企业主存在资本“原罪”问题)。这就是中小企业不愿提供真实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虚假、报表账册不全、一厂多套报表等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

抵押和担保手段的无效性

由于银企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为了规避风险,银行一般都要求抵押和担保。抵押和担保存在两种情况。有能力提供抵押品和担保的民营中小企业,不愿意提供。一部分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等原因不能提供抵押品和担保。

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主要基于两类信息,“硬”信息和“软信息”。“硬”信息主要是一种数码式(成文式)(condified knowledge)信息,通常表示为计算数字、书面或口头报告的信息,主要是有关企业经营方面的信息,如会计信息、资本运营、技术创新与产品开放、管理控制、产权分配、投资决策、市场营销、生产情况、利润分配、机构设置、人事变动、税收缴纳等方面的信息。而“软”信息主要是意会信息(tacit),意会信息主要是指无法通过简单加总的数码式信息获得的,只能在有限的局部域通过关系合同或特定经历得到的信息,如企业家的素质、品格和可靠程度,企业家的关系网等。

在国外,银行是可以获得中小企业的“硬”信息的,但获得“软”信息较难。在我国,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存在的信息披露问题,银行连准确的“硬”信息获得都比较难,更不用提“软”信息了。因此,解决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在于银行如何获得民营中小企业的“硬”信息和“软”信息,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问题。在国外,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主要采用的是关系型贷款。下一节,本文将介绍关系型贷款并分析其能否解决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

关系型贷款

融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保持距离型融资(arm's-length financing),一种是关系型融资(relational financing)。关系型融资是一种初始融资者被预期在一系列法庭无法证实的事件状态下提供额外融资,而初始融资者预期到未来租金也愿意提供额外资金的融资方式。

关系型贷款(relationship lending)是关系型融资的最重要的一种方式。这类贷款的发放是基于通过长期和多种渠道的接触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信息做出。信息的内容包括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企业的社会信誉和个人品行。信息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平时办理企业的存款、结算和咨询业务而附带取得;企业的利害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和顾客);企业所在的社区、社团。

关系贷款有三个主要的特征:关系贷款取决于企业、业主以及地方社团多维度密切联系累积的软信息,这种软信息经常是软数据(soft data),很难量化,检验和进行银行组织的层级传递;贷款高级职员与企业、业主以及地方社团的重要关系,是这种软信息的主要载体,很难与银行其它个体共享;因为这种关系软信息的依附性,从而在贷款高级职员与银行管理者之间产生了问题。对企业近距离监控,可重新谈判以及隐含的长期合同协议。

关系型贷款的优势主要基于以下四点:对银行而言,企业的财务问题能够在早期发现和解决,避免了陷入成本高昂的破产程序。对中小企业而言,不仅可以解决初次融资的问题,还可解决再融资问题,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资金保证。便利借贷双方的信息交换,在关系贷款下,企业会向融资者(银行)披露比在其他贷款方式下更多的信息,比如私有信息,这些信息借款人不愿散布到金融市场中去,因为这会使竞争对手收益,而银行从基于充当长久的主要贷款人角色而有投资于借款人信息生产的角度衡量,不会散布这些信息。

在关系型贷款技术下,银行倾向于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关系,从而有着共同的长期利益。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中小企业有动力向银行披露更多的信息,而银行基于充当长久的主要贷款人角色,基于自身利益的选择,而不会透露这些信息。同时通过长期地合作关系,银行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强,由此减少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交易成本,改善了中小企业贷款的可得性和贷款条件。因此,当前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关系型贷款技术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中小企业融资款难,其本质是金融市场中的市场失效,具有准市场交易特征的关系型贷款,实际上正是银行和企业为克服这种市场失效而共同构建的一种制度安排。

在关系型贷款上,小银行具有“小银行优势”(small bank Advantage)。这是由大银行和小银行的特点决定的。大银行的特点是组织机构庞大,专业人才多,网络分布广,在收集和处理公开信息上有优势。但同时,大银行的科层组织明显,管理的层次较长,即链条长,中小企业的“软信息”很难在其组织链条上传递。同时,由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分布在地方,但是,大银行的分支也很难获得中小企业的“软信息”;有以下两个原因:经理人员经常调换,使得其对企业的了解程度较差;及时这些地方分支机构的经经理人员能够了解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他们也很难向其上级机构传递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因为中小企业缺乏经营度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其信息不具有“公开性”。因此,从关系型贷款的角度看,中小银行可谓是中小企业的最佳的融资伙伴。

政策建议

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已成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最佳方式。但是,适应中小企业需求的金融中介必然是内生于中小企业的经济环境自身。美国的关系型贷款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存在大量的社区银行(在美国,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主要有小型商业银行、互助储蓄银行、储货协会和信用社等)。社区银行是完全内生于中小企业的经济环境的。

鉴于在对中小企业贷款上的小银行优势,要从根源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须建立一个民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中小金融机构。

引导和推进民间金融组织转化为规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机构。在我国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温州),民间金融一直在中小企业融资中以半公开、半地下的方式运行着,这是一种市场选择的结果,民间金融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完全内生于民营中小企业的经济环境。因此,能够获得民营中小企业的“硬信息”和“软信息”,从而给予关系型贷款。实际上,当前,在我国,民间金融扮演着“社区银行”的角色。

县域银行分支机构的股份制改革。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在全国有数以万计的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将这些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进行改革,使之能够产生与社区银行相似的功能,将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引入当地民间资本,并由民间资本的出资方担任经理。由于经理是本地人,因此,对当地的企业、企业家、社区都有所了解。由于银行经理不再是上级任命的,因此,经理将不再仅追求短期利益。银行的股东常常与运作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他们的监督成本以及不良行为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银行经理也是出资方,因此,这将避免了“道德风险”。避免了中小企业主向银行经理“寻租”现象的发生。

鼓励银行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关系。严格执行关于企业结算银行的限制性规则,制止企业多头开户的现象。

利率市场化。利率是金融市场的“价格”。高风险贷款缺乏高利息补偿,银行处于风险收益不对称状态。目前,大部分已经获得贷款的民营中小企业事实上都支付了比央行公布的利率高出好多的实际利率。因此,利率市场化,不会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造成多大的影响,反而会使银行有更大的动力去甄别民营中小企业,给予关系贷款,从而获得高回报。

参考资料: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载《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2.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3.王宣喻、储小平,信息披露机制对私营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载《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上一篇:直销本质与立法精神 下一篇:资产证券化发起人的选择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