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孩子做家务是“糊涂的爱”

时间:2022-06-10 06:29:03

不让孩子做家务是“糊涂的爱”

“五一”劳动节前后,一组“中美孩子家务清单对比图”,被网友频频转发。对比图中,中国孩子一直忙着学习,上辅导班、培训班。美国家长则设计了适合不同阶段孩子的家务活儿:2岁至3岁帮妈妈把衣服挂上衣架,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6岁至7岁能在父母的帮助下洗碗盘,能独立打扫自己的房间;7岁至12岁能做简单的饭,帮忙洗车,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间、厕所,会用洗衣机和烘干机……

引起热议的无非是中美两国教育理念的差异:多数美国家长认为,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员,所以告诉孩子他们在家庭中应该负起的责任是很重要的,而承担家务则是最好的方式。当然,中国的大多数家长也认同应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但也有部分家长以“孩子没时间,做不好”等理由,剥夺了孩子做家务的机会,对他们而言,学业才是孩子最重要的事情。

在笔者看来,剥夺孩子劳动机会,这是“糊涂的爱”。当我们的孩子不愿主动参加劳动,甚至连最简单的家务也不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不是颇让人忧心?

要告诉孩子的是:只有亲手劳动,才能创造最美人生。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开创自己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有劳动才会有产出,才会有收获,才会有成功。清代画家郑板桥老年得子,病危时要儿子亲手做馒头给他吃。可儿子从未做过馒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做好,待送到父亲床前时,其父早已咽气,留下一张纸条:“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劳动能力要从小开始练就,劳动技能也要从小开始培养。有些孩子认为,“等我长大了,自然会劳动”,一些家长也是如此想。事实上,劳动是孩子成长的“促进剂”,孩子应该在劳动中长大,劳动使之长大,而非长大了才劳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

(摘自2014年5月7日《北京日报》)

上一篇:小学生公益实践活动探索 下一篇: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实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