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院新院士

时间:2022-06-10 05:37:35

2005年12月13日,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单公布,50位杰出的工程科技工作者“榜上有名”。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名单随即揭晓,51名科研工作者当选。至此,两年一次,代表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最高水平国家队的两院院士评选尘埃落定。

曲终人不散,对于新增院士以及与之相关的话题也成为时下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

人数最少平均年龄最轻

这次两院共新增院士101人,总数为近年来最少的一次。两院评选之初公布的近千名有效候选人,经层层筛选,优中选优,最终只有101人当选,不能不令人深感院士增选标准之严格。

中国科学院:2005年院士增选名额为60人,最后从295名候选人中选出51人。这次新当选的51名院士中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39岁,平均年龄58.7岁,其中50岁(含以下)的13人,占25.5%。新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是1991年院士增选工作制度化以来平均年龄最轻的一次。经过此次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为707人,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

生命科学、医学及化学专业的入选者在整个入选院士中继续保持较高比例,达到了21/51,而2003年是21/58。这一比例表明,生命科学、医学及化学作为基础科学的地位继续巩固,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对生命现象的揭示和人类保健已经成为带动诸多学科和技术发展的引擎性学科。

中国工程院:此次院士增选定出的名额为60名,提名的候选人共526人,但最后只选出50名,据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介绍,这样做也正是遵循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宁缺毋滥”的宗旨。

新当选的院士平均年龄为62岁,其中60岁以下的16人,占新当选人数的32%,年龄最小的40岁。

工程院新当选外籍院士6人,其中有三个国家的工程院院长“加盟”。他们分别是: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亚历克・布鲁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长威廉・沃尔夫和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工程科学院院长尤里・古里亚耶夫。到目前为止,中国工程院已有外籍院士32名。

这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704人,学科覆盖更趋全面,二级学科覆盖率由原来的75%提高到77%,地区分布更加广泛,将更加有利于发挥院士的群体作用,推动我国工程技术发展,激励优秀人才成长。

高校军团渐成主力

作为我国教育和科研的主战场,高校近些年来在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都有突出表现。

此次新增中科院院士中有28名高校教师,占整个入选比例的55%。新当选的工程院院士中有14人来自于教育部.除此之外,国务院其他部委、各省市所属高校有9位当选.两项合计占到了工程院入选比例的46%。

在这个来自高校的国家队主力阵容中,有相当一批是从国外学成归来的优秀留学人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微生物学家邓子新,1987年获英国East Anglia大学分子微生物学博士学位。他长期从事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提出了多个国际认同的抗生素生物合成分子机制的理论模型,利用遗传操作高产重要抗生素,并产生了系列药物衍生物,是我国在微生物代谢途径与代谢工程研究领域的主要学科带头人之一。

年仅44岁的徐南平是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我国膜领域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曾先后赴美国匹兹堡大学、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以及日本开展研究。他的科学研究通过成果转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培养出了一批陶瓷膜研发、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我国形成了陶瓷膜的新产业。

不论出身论表现

此次新增的工程院院士中不仅有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也有企业家和官员。当有媒体对企业家和官员当选院士产生质疑时,工程院院长徐匡迪给予正面回应:“院士评选不论‘出身’论表现。”

“只要条件符合,对待官员、企业家,我们既不特别优待,也不特别排斥。”徐匡迪举例说明了“工程管理学部”三名院士的当选理由:工基铭,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在乙烯国产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孙永福,铁道部副部长,本身就是技术人员出身,京九铁路建设总指挥,一直在青藏铁路一线工作.解决了“冻土层施工”和“高原缺氧工程人员健康保障”两大难题。作为青藏铁路总指挥.能够做到在高原缺氧条件下没有一个工作人员死亡.这是很难的。沈荣骏,1992年以来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顾问,“神舟六号”飞船测控总指挥,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大功臣。

徐匡迪表示,当选院士都经过了层层把关,是实至名归。

八成院士坚守一线

就在新增院士名单即将揭晓之际,众多媒体就院士制度的存废问题展开讨论。针对有媒体提出的“当选院士后就基本不做具体工作”的提法,徐匡迪予以驳斥。他说,现在尽管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龄在古稀之年,但其中仍然有80%还在一线工作,“院士当选后就退居二线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66岁的朱英国.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朱英国每年都要到海南育种。从最开始亲自下田插秧,到现在下田观察育种情况,30多年来,朱英国一直像农民那样坚持在田间作业,一直坚持水稻育种材料源头创新,为培育出新型不育系和杂交水稻新品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选院士后,朱英国说:“我所做的研究都是为了农民,我愿终生为农民服务。”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新增院士中,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汪忠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益新都是来自长期在医学临床第一线工作的医生。

钢结构专家、同济大学教授沈祖炎对于中国高层建筑钢结构工程的发展功不可没。他说:“我没有想过何时退休,希望能一直这么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依旧一颗平常心

留英博士贺林是上海交大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贺林和他的团队近年来完成的工作有A1型短指基因的研究和“贺一赵缺陷症”的命名,前者揭开了一个世纪之谜,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赞扬;后者则改写了迄今几千种遗传性疾病中没有以中国人的姓氏命名的历史。

贺林认为,院士只是一个符号,正如A、B、C,没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只有排列位置的区别,工作能得到行家的认可就应该满足了。贺林说:“我所得到的这个‘院士’称号应该归属我所在的整个研究团队,我个人只是起到了一个张罗人的作用。”

49岁的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田中群说,人们不应该对他“另眼相看”,他试图证明一点:生活并未发生变化,原因很简单,“任何人怎么可能因为当上院士而在智力和能

力上瞬间发生改变呢?”

田中群是“”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他在厦大读完本科后,通过国家考试,被公派到英国南安普敦大学,通过博士学位答辩后两周便回到厦大。田中群当选院士的主要学术贡献是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方面,他把SERS的应用领域拓宽至具有重要应用背景的7种过渡金属,而不是20余年来普遍认为的仅限于金、银、铜3种金属。

像所有他那个年龄段的人一样,田中群下过乡、插过队,但是,他仍然认为自己是很幸运的人――这段经历培养了他吃苦的本领,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田中群的父亲田昭武.1980年当选中科院院士,田家父子都在厦大化学化工学院工作。田中群读大学时,一名到厦大化学系访问的英国华裔电化学家曾很认真地劝他你一定要离开电化学,否则,你一辈子都要笼罩在你父亲的影子之下。

尽管没有离开电化学,但是,田中群记住了这句话。几十年来.田中群刻意和父亲”分道扬镳”,在公开场合,田氏父子很少一同出现,他们从事的也是不同方向的研究。

不仅如此,田中群的同事说.因为有了院士父亲,田中群不得不付出更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必须做得更好,以证明他的成绩是靠自己,而不是靠父亲获得的。

有人说田中群是一个倔强的儿子、一名严厉的老师、一位自立的学者。

最年轻的科学院院士

“知足常乐,知不足常进。”这是麻生明的人生感言。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麻生明,去年申报时年仅39岁,是本次增选的两院院士中岁数最小的一位。

麻生明的研究方向叫“联烯化学”,不仅普通人感到陌生,即便在当前的有机化学领域也是个“冷门”。可1997年从美国博士毕业回国的麻生明.主动选择了这根科研“冷骨头”,并且一“啃”就是8年多。作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麻生明周末也常会泡在实验室里。

麻生明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自己的工作常见的金属有单质和无机盐两种状态,但通常金属催化性能不高。但通过配体与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其物理、化学性质就会“大变身”,从而可以实现更优异的金属催化性能。麻生明的工作,就是设计与合成络合物,发展新反应,推动有机化学的发展,为未来药物合成、材料化学提供基本工具。如今,这个“冷门”领域渐成了国际热点。2005年5月,麻生明领衔参与研究的“金属参与的联烯化学中的选择性调控”课题,获得2004年度上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对于自己刚过不惑,就摘得中科院院士“桂冠”,麻生明低调地表示.“没什么值得庆贺的,科学奥秘的探索永无止境,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个性院士多彩人生

“最近在读《聊斋》中关于,阿宝,的故事,深感蒲松龄说得很对: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一个对于任何事物其性情达到痴迷状态主人,他的心志必专一集中,所以做什么事,都要集中精力认真去做,争取做到最好……”说出这番妙语的是新增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龚昌德教授。

活跃的思维、如珠的妙语和率真的个性,使后学领略到的不仅是一位追逐国际前沿的理论物理学家的大家风范,同时也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趣味十足的人文情怀。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龚昌德的兴趣丰富多彩。音乐、文学、哲学、天文学……只要是自己不知道而又觉得奇妙的.龚昌德都有兴趣。对人文与科学的关系,龚昌德自有一番高见:“在低层次上,人文精神可能与自然科学呈对立的矛盾状态,可真正达到高层次时,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人文艺术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对思维方式有所帮助,使我同时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跳跃的艺术思维,这让我受益匪浅。”

至今,龚昌德仍会在工作累了的时候听听古典音乐,在睡前读完专业书籍资料后再看几页小说、传记,“这既调节了我的物理思维,又让我带着对小说结局未知的好奇心进入梦乡。”

在院士当中,不乏多才多艺者.会生活才会工作是他们的人生哲学。

上一篇:留交会,创新中国的盛宴 下一篇:我到开罗教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