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养生季节

时间:2022-06-10 03:36:53

浅论养生季节

人养生的第一步,必须与自然界的节律保持一致,顺之则身体健康长寿,逆之则灾害丛生,生机消亡。这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内有具体而又丰富的论述,指出春天为发陈(推陈致新),勿贪睡,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段文意指人在春令应像其他生物一样充满着蓬勃生机,舒展身体,适当活动,顺应生长向上的趋势,同时还应保养相应的内脏。

顺应自然阴平阳秘

养生,应当重视天地自然界的变化对生命的重大影响。我讲课时曾问学生: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对一切生命影响最大的“力”或“场”的物体是什么?学生一时答不出,我告诉学生:是太阳。

我说,比如现在我们上课时是冬令,太阳正处南回归线附近,室内外温度都在零摄氏度左右。你如不相信大自然的伟力,你就穿上夏令的汗衫、短裤在教室里呆上2小时,你不冻僵、不生病才怪哩。同理,夏令我们也不能穿上冬衣在太阳下坐上2小时。

不光人应顺应大自然的规律,鸟兽百虫也知顺应自然。秋天雁南飞,春到燕北归,春夏百虫活跃,冬令蛰藏冬眠。可我们很多人却偏偏要做傻事,做出了许多违背大自然规律的事来,这已是举不胜举。

违背规律百病丛生

如春令,太阳光照正处于既不太斜射又非直射的位置,气候温和,阳气上升,此为大地上一切生命送来了蓬勃生机,人当与动植物一样要审时气,调动体内生机,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可有些人,我看是:“春眠不知晓,不怕鸟骚扰,睡到午饭后,起来吃个饱。”

古人指出养生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只有适当增加活动量,或踏青问柳,行歌舞风,这样才能使阳气增长,顺应生发之气。可很多人特别是有些青年人和老人,往往由于“春困”而贪睡少动,这样阳将何从养起?

又如,春令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冷暖交替的过渡季节,由于初春阳寒不尽,阳气方生,时有冷空气袭击,即所谓“春天孩子脸,一日有多变”,所以历代养生家皆指出:春宜保暖,衣服不可顿减,以助人体阳气生发,即俗话所说“春捂秋冻”。唐代大医家孙思邈还特别告诫:“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摄生消息论》也指出春令应“时备夹衣”,衣“不可暴去”。可我们不少青年人冬令天冷时都不愿着厚衣,更何况春令。所以在上海常见不少青年人春天天稍热,即穿得很单薄,甚至着夏衣穿行于大街小巷之中,这就难怪有些人常易受凉,从而发感冒、扁挑体炎、肺炎与咳嗽等病症。甚至因抵抗力要抗寒导致“兵力”分散而减弱,极易患上脑膜炎,小儿患麻疹、腮腺炎等病症。

养生之计始于春令

此外,由于春令乍暖乍寒,一些年老体弱者极易引发宿疾,以哮喘、高血压、过敏、心肌梗死、精神病为常见。据有关统计,3~4月是心肌梗死发病的第二个高峰。俗话说“菜花黄,痴子忙”,精神病发病也比其他季节高。故古代医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中提出“春防风,又防寒”,对有些病还要提前服药预防。

由于春天阳气升发,人体新陈代谢开始转盛,人们在饮食上应顺势,选食辛、甘、温之品,如葱、荽、枣、花生等以助升养脾,忌食酸涩、油腻生冷。即唐孙思邈所说的“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在好多人中恐多没有做到。还有历代养生家要人们在春令应“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虚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这对好多人恐怕更是一种酷求。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不仅是学习、事业安排的好时机,也是体质投资的最佳时机。因为此时,春光明媚,空气清新,煦风拂面,桃李含娇,柳丝拖烟,不仅空气利于人体吐故纳新,采纳真气,且景色赏心悦目。人们应安排一定时间去户外“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练拳、剑,最大限度地汲取大自然活力。

实践证明,春天善养生者,一年很少患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传染病;工作思维敏捷,效率高,不易疲劳,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探求绣球食用菌的价值 下一篇:论食用油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