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经济运行背景下省域经济风险评价基于安徽省1995~的经验证据

时间:2022-06-10 11:45:08

复杂经济运行背景下省域经济风险评价基于安徽省1995~的经验证据

摘要:省域经济是国家整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省域经济发展经受着国内外复杂环境的严峻考验,在政府债务、区域金融、产业调整、资源环境利用等方面存在着较多的矛盾与冲突。通过构建省域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利用安徽省1995~2009年经济运行的相关数据,对安徽省经济风险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经济运行状况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产业类指标的综合指数增幅较大,反映了安徽省政府在依托本地区资源特色、发展优势产业方面做得较好。此外,还发现经济增长类指标指数波动较大,其中,1995~1998年、2008~2009年的经济增长类指数呈下降态势,说明省域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容易受到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省域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指数

中图分类号:F2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2-0098-06

一、引言

近几年,中国社科院出版的蓝皮书,对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名,具有很大的社会反响。然而事实上,省域经济风险问题是各地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各省区在追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各类指标排名的过程中,往往会给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风险,因此,对省域经济风险问题进行专题性研究,在当前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省域经济是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各省级政府纷纷出台政府主导性投资推动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些投资计划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极容易导致投资过热,给地方经济带来系统性的危机与风险。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约为12.5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31.25%,同时,各地在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环境利用等方面也都存在着较多的矛盾与冲突。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加快发展,对省域经济进行风险评估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愈益凸显。省域经济安全危机是一种异变性危机,是指某个省域经济偏离了稳定状态,出现危机的因素和状态。治理省域经济安全危机,不仅需要对其运行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认识和评价,而且要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在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分析。省域经济安全问题的出现,并不是一个突发的现象,而是一个逐步发生的过程,在危机发生之前必然会有相应的先兆,这就使预测危机、风险信号、制定化解策略成为可能。本文围绕省域经济风险评估问题,构建省域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该评价系统可以检查监督省域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性,衡量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为省级政府引导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论文在构建省域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安徽省1995~2009年经济运行的相关数据,对安徽省经济风险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安徽省经济安全运行的政策选择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对了解和把握安徽省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与潜在风险,在后危机时代实现科学发展与跨越发展具有政策指导作用。

二、指标体系构建

经济风险往往都是有先兆地具体表现在一些特定的风险指标的不寻常变化上,经济风险评价是对多维复杂经济系统风险程度的静态评价,其指标体系是对系统安全程度的具体监测和衡量。构建省域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重要在于指标的选取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省域经济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省域经济风险更是各种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总体而言,省域经济风险的影响因素可以大致分为经济增长、财政金融、产业安全、社会可持续等几个类别。这些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对省域经济风险产生影响。建立省域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了评判省域经济风险状况,本文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政府财政收支平衡、省域产业结构合理、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省域经济安全的衡量目标,初步建立省域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用以监测省域经济年度数据异常。该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是省域经济风险状况,分为经济增长、财政金融、产业安全、社会可持续四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又有若干个三级指标加以描述,鉴于文章篇幅有限,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不在此细述。

对初步建立的省域经济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信度检验,以考察指标体系对经济风险问题是否具有相当好的解释力。信度检验是为了检验指标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一般考察α信度系数,其计算方式为: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3年第2期2013年第2期(总第182期)后小仙:复杂经济运行背景下省域经济风险评价基于安徽省1995~2009年的经验证据

五、结论

以复杂性经济风险理论为基础,以衡量风险程度为侧重点,建立了数据便于获取、多层次的省域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经过检验,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性能,可以反映省域经济风险状况。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二级指标权重,以省域经济风险指标数据统计学特征为依据,在各二级指标下分别应用因子分析计算子系统综合得分,从而对省域经济风险总体和子系统进行了评价。由安徽省经济风险综合得分指数,结合省域经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年度数据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省域经济综合得分代表了省域经济风险得分情况。1995~2009年安徽省经济风险综合得分曲线反映了安徽经济风险的变化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安徽省经济安全状况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1.01到2009年的1.72,这种趋势变化的原因在于:一是自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以来安徽省经济保持持续增长,这使得经济风险指标体系中所涉及的指标数值本身呈上升趋势,然而,考虑到指标体系中将近一半(11个)指标都采用增长率或者所占比重等比值形式,而这些指标往往在各二级指标下的因子得分表中得分较高,这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由上述原因所引起的变化;二是在给定的时间段内,省级政府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新兴产业和科技投入扶持力度增加,这表现在数据基础建设投资额、固定资产增长率、R&D经费支出的增长上。

2.与此同时,四个二级指标体系的综合指数也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产业安全二级指标体系,从1995年的-1.87上升到2009年的4.09,根据我国省域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在省域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往往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这反映了省级政府在依托本地区资源特色、发展优势产业方面做得较好,从而使得省域产业结构和效率都有较大提高。

3.财政金融综合指数从1995年的-1.67上升到2009年的3.12,增长幅度也很大,在2006年以后增长趋势更为明显,研究表明是由省级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和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引起的。此外,考察财政赤字/GDP数据变化,从-0.61%变化到5.87%,这反映了省级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发挥政府财政政策这一工具的作用,从最开始的追求财政盈余转变到适度加大政府支出,以刺激省域经济发展。由于财政金融指标体系的考量主体是政府,这种变化趋势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在加大财政支出、税收和控制财政赤字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可持续性指标指数从1995年的-1.79增长到2009年的2.42,趋势稳定。

4.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15年间,经济增长类指标指数波动较大,基本呈现由下降到上升的趋势。其中1995~1998年、2008~2009年的经济增长类指数呈下降态势,从指标数据来看,这种变化是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暂时下降造成的,结合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这两个时间段和市场经济改革、金融危机相重合,说明上述外部因素是导致安徽省域经济增长风险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证明了省域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顾海兵,张一弓.后30年: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总体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0,(1):10-14.

[2]景玉琴.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06,(2):70-76.

[3]叶卫平.国家经济安全定义与评价指标体系再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4):93-98.

[4]张金水,连秀花.国家经济风险评价模型的一种改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70-75.

[5]张汉林,魏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安全量度体系构建[J].世界经济研究,2011,(1):8-14.

[6]Leon Clarke, Weyant John, Birky Alicia. On the source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assessing the evidence [J].Energy Economics,2006,(28):579-595.

[7]Moore Arent, Norland. R&D advancement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impact on evaluation of public R&D [J].Energy Policy,2007,(35):1464-1473.

上一篇: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法律制度困境及... 下一篇:浅析影响工程造价的三重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