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发展及下半年展望

时间:2022-06-10 09:34:27

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发展及下半年展望

今年以来,随着国家扩大内需、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政策的逐步落实,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好转,美国、欧盟等主要出口市场回暖,我国进出口总体保持了较快增长。但从下半年趋势看,世界经济形势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多,国际贸易竞争进一步加剧,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外贸增速可能明显低于上半年。下半年外贸调控重点是,按照“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的要求,继续落实和完善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各项措施,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稳定增长的目标。

一、2011年上半年外经贸运行情况

1―6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17036.7亿美元,增长25.8%。其中出口8743亿美元,增长24%;进口8293.7亿美元,增长27.6%。累计外贸顺差449.3亿美元,减少18.8%。上半年外贸运行主要特点:

(一)一般贸易进出口好于加工贸易

1―6月,一般贸易进出口8952.9亿美元,增长31.7%。其中出口4186.5亿美元,增长30.4%;进口4766.4亿美元,增长33%。加工贸易进出口6166.4亿美元,增长16.9%。其中出口3904.5亿美元,增长17.5%;进口2261.9亿美元,增长15.9%。

(二)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快于国营和外资企业

1―6月,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进出口4625亿美元,增长38.8%。其中出口2838.3亿美元,增长34.4%;进口1786.7亿美元,增长46.2%。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8749亿美元,增长20.2%。其中出口4633.4亿美元,增长20.3%;进口4115.6亿美元,增长20.1%。国有企业进出口3662.7亿美元,增长24.8%。其中出口1271.3亿美元,增长17.1%;进口2391.3亿美元,增长29.3%。

(三)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速有所放缓

1―6月,机电产品进出口8577.9亿美元,增长19.3%,增速低于总体进出口增速6.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981.6亿美元,增长19.5%;进口3596.3亿美元,增长18.9%。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4707.2亿美元,增长15.9%,增速低于总体进出口增速1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518.8亿美元,增长15.9%;进口2188.4亿美元,增长16%。

(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较为平稳

1―6月,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459亿美元,增长28.8%;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658.2亿美元,增长23.7%;箱包及类似容器出口102.5亿美元,增长39.2%;鞋类出口190.1亿美元,增长21.7%;玩具出口41.5亿美元,增长11.4%;家具及其零件出口178.2亿美元,增长14%;塑料制品出口102.4亿美元,增长21.7%。

(五)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发展状况良好

1―6月,我国与前三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东盟双边贸易额分别为2658.9亿美元、2064.4亿美元和1711.2亿美元,分别增长21.3%、20.1%和25.4%。

(六)主要外贸省市进出口平稳增长

1―5月,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福建(外贸进出口额排名前七位的省市)进出口额分别增长27.7%、21.8%、22.1%、30.2%、24.9%、32.4%和26.9%,合计进出口额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82.6%。

(七)进出口商品价格上涨明显

出口商品。5月份,我国外贸出口额增长19.4%,其中出口数量增长9.1%,出口价格上涨9.4%。从1―6月情况看,出口价格上涨在出口额增长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海关监测的23种重点出口商品中,除大米、玉米、食糖、钢坯及粗锻件和彩色电视接收机等5种商品外,其余18种商品出口额增长。这18种商品中,66.7%的商品(12种)出口额增长主要原因是出口价格上涨。

进口商品。5月份,我国外贸进口额增长28.4%,其中进口价格上涨16.7%,进口数量增长10.1%。从1―6月情况看,进口价格上涨在进口额增长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海关监测的42种重点进口商品(包括关税配额商品11种)中,除聚酯切片、未锻造的铜及铜材、氧化铝等10种商品外,其余32种商品进口额增长。这32种商品中,81.3%的商品(26种)进口额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进口价格上涨,其中50%的商品(16种)进口价格上涨,但进口数量下跌。

二、今年下半年外贸运行展望

当前我国外贸发展环境总体上是好的,但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外部环境不稳定和不确定性还很多。

(一)外贸运行的有利因素

世界经济将保持复苏。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3%,虽然低于去年5.1%的水平,考虑到基数因素,全球经济仍维持温和复苏趋势,可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

国际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IMF预计2011年世界贸易量增长8.2%。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2011年世界货物贸易出口增长6.5%。随着日本震后重建的逐步展开,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建材、钢铁、石化产品生产国和世界主要建筑工程服务输出国,一方面,可为日本生产恢复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会增加我国相关产品出口。

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将得到保持。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还将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国内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国内需求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大宗原材料及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其中铁矿石达到60%、铜70%、铅锌40%、镍80%、钴90%、石油53%。随着资源和能源需求回升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上我国部分加工制造业新增产能逐步释放,对进口资源类产品需求进一步增加,预计未来进口仍将持续增长。

美国出口管理体系的改革将为我国扩大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提供机遇。为提升美国核心产业的竞争力,美国政府提出了两项改革计划:(1)缩短美国加密产品出口所需时间,取消至多达85%的审查要求,由更高效、一次性的通知程序取而代之。(2)取消向雇有两国以上员工的公司出口的不必要限制。协调目前实施的两套不同的标准,在不损害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简化出口程序性要求。

(二)当前外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快速增长

今年以来,生产要素成本进入集中上升期,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明显,用工、用电紧张,运费上涨,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据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反映,纺织服装行业已进入生产成本高位运行时期。与去年同期相比,原材料成本上涨30%以上,工人工资上涨20―30%,水、电等上涨10%以上,综合成本普遍上涨20―30%。

需要关注的是,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导致出口竞争力减弱,许多国外客商将订单转至越南、印度、孟加拉国等国家,尤其是去年下半年开始,订单转移情况比较明显。美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美国从越南、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等国进口纺织品服装增速,均高于从我国进口增速近6个百分点,而且产品质量提升很快,加工水平已与国内接近。不少企业担心,面临日益上升的成本压力,中低档产品订单转移将不可避免,一旦竞争对手产业链逐步建立,订单将不再回流到中国,大批中小服装加工企业将面临倒闭,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

2、主要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持续上涨

农产品。1―6月,谷物及谷物粉进口均价395美元/吨,上涨43.9%;大豆进口均价576.7美元/吨,上涨 30.4%;棉花进口均价3022.4美元/吨,上涨53.4%;食用植物油进口均价1157.4美元/吨,上涨40.3%。

资源类产品。1―6月,铁矿砂进口均价160.9美元/吨,上涨42.4%;原油进口均价753.8美元/吨,上涨33.1%;成品油进口均价779.6美元/吨,上涨31.5%;钢坯及粗锻件进口均价1198.9美元/吨,上涨26.6%。

3、贸易顺差分布过于集中

区域集中,主要在美国、欧盟。1―6月,我国与美国实现贸易顺差845.8亿美元,增长9.8%;与欧盟实现贸易顺差630.7亿美元,增长1.7%;合计顺差是当期顺差的3.3倍。同期,与韩国实现贸易逆差360.9亿美元,增长9.2%;与日本实现贸易逆差260.3亿美元,与去年同期(263.4亿美元)相比基本持平;与东盟实现贸易逆差109.5亿美元,增长50.2%。

方式集中,主要在加工贸易。1―6月,加工贸易项下贸易顺差1642.5亿美元,增长19.6%,是当期顺差的3.7倍。同期,一般贸易项下贸易逆差579.8亿美元,增长56.4%。

产品集中,主要在机电、纺织和轻工产品。1―6月,机电产品项下贸易顺差1385.3亿美元,增长21.1%。纺织、轻工产品历来以出口为主,也保持较大顺差。

4、人民币升值削弱我出口竞争力

按月平均汇率计算,自去年6月份我国重启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至今,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超过5%,其中年内累计升值1.6%。预期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仍将保持升值态势。人民币升值直接造成汇兑损失,压缩了企业利润,并且由于无法预估人民币升值幅度,企业不敢接大单、长单,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安排和出口,削弱了行业的出口竞争力。

5、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突出

今年以来央行已3次加息、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5%。金融机构资金供应紧张,资金投放主要保障在建、续建和已签约的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资金份额明显减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更加突出。

6、贸易摩擦仍处于多发期

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比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减少,但涉案金额仍居高不下。1―5月,我国出口产品遭遇贸易救济调查17起,同比下降48.5%;涉案金额19亿美元,同比增长4.4%。这些案件更多地向政策层面集中,更多地涉及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主要表现在:一是近年来直接指向政策问题的贸易救济调查比重越来越大,我贸易政策被诉诸世贸组织的案件也越来越多。二是涉案产品逐渐从中低端制造领域上升到中高端制造领域和服务领域,新能源、新材料等正在成为贸易摩擦新热点。

7、外部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

全球经济增长仍不均衡,公共债务问题持续困扰发达国家,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过热迹象日益明显,通货膨胀压力继续加大,大宗商品价格不断走高,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及日本核泄漏等,都增加了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同时,许多国家为刺激经济发展,出台多项措施鼓励出口。除了美国去年初提出“五年出口倍增计划”,今年4月印度也促进出口新战略,提出2011―2014年“未来三年出口翻番战略”目标,拟通过提高产品竞争力、拓展出口市场、改善基础设施等多种途径,推动印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使印2013―2014财年出口额在2010―2011财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5000亿美元。

8、我国标准国际化薄弱,与我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地位不相适应

(三)外贸形势展望

预计下半年进出口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出口增速可能有所下降,进口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拉动,将继续较快增长。据六大进出口商会(机电、纺织、轻工、五矿化工、医药保健品、食品土畜)预测,2011年机电产品进出口增长17%左右;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15―20%;轻工产品、农产品进出口增长20―25%;五矿化工产品进出口增长25%左右;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增长25%以上。综合来看,全年外贸应该可以实现15%以上的增长,比年初预期增长10%的目标高5个百分点以上,进出口总额超过3.4万亿美元。从顺差来看,随着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进口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全年顺差1500亿美元左右,比上年减少17%左右。

三、主要措施建议

(一)保持出口稳定增长

继续落实和完善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措施,保持外贸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着重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减少能源资源消耗,着力提升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档次、附加值和竞争力,积极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二)积极扩大进口

充分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促进贸易平衡。完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进一步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增加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消费品进口,促进从最不发达国家和主要顺差来源国增加进口,完善进口促进政策,提高进口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大宗资源类商品价格监测及预警,健全进口调控及储备机制,有效利用国际资源。

(三)推进加工贸易升级转型

一是严格审核加工贸易企业经营及生产能力,对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增加技术研发、设备技术水平、环保水平等标准,从严审核设立来料加工贸易企业。二是引导加工贸易企业由单纯的加工制造向设计、研发、品牌等内容延伸,增强加工贸易企业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向产业链高端发展。三是支持和鼓励来料加工企业转型设立法人企业,规范企业经营,增强企业市场应变和抗风险能力。

(四)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长期看,为了使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转为竞争优势,必须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劳动密集型。从近期来看,今年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工人最低工资标准提升15―20%,使这些地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用工成本上涨较快,影响了产品出口竞争力,也不利于稳定就业。为此,建议各地充分考虑企业承受能力,把握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幅度和时机。

(五)加强对人民币升值的应对政策研究

考虑到当前出口企业利润水平偏低,对人民币升值承受能力较弱,建议尽量将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控制在外贸企业可承受范围内,保持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和规模,积极开展海外人民币业务,稳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同时,加强对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金融知识培训,增加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品种,提高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减少出口风险和损失。

(六)统筹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密切跟踪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健全贸易摩擦监测和预警机制,对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给予一定支持。高度关注原材料出口限制案和可能发生的稀土出口限制争端进展情况,进一步争取于我有利的规则解释,以利于我今后继续对相关资源类产品采取与WTO相一致的出口管理措施。另外,在研究出台各类政策时,高度重视与世贸组织规则及我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一致性问题,讲究相关政策实施的有效策略,努力减少我政策措施被质疑的可能性。

(七)加强行业自律和管理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作用,加强出口企业资质管理,支持行业建立出口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出口产品质量,避免部分企业采取低价竞争手段,扰乱出口市场秩序,损害行业利益。

(八)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通讯、金融和计算机等服务业。二是教育体系,在计算机、信息、通信、金融和文化创意等专业领域加大投入,培养和塑造一大批有特色、创造力强的实干型人才。三是加快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形成一批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的企业集团,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四是完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五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打破国家对银行、保险、电讯等行业垄断,完善竞争机制。六是积极稳妥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努力打造全球服务业外包基地。

(九)加快推进我国标准国际化进程

一是建立我国标准国际化协调推进机制,共同研究制定我国标准国际化的战略和重大政策问题。二是加快我国标准国际化推进力度,积极参与ISO、IEC、ITU和CA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际标准组织事务,展示和推广我国技术和相关标准,争取更多的国际认同。三是加大国家资金投入,支持相关标准制定和研究。四是加快国际标准化人才建设,培养一批能独立参与、主持国际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的专家队伍。

上一篇:上半年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形势分析 下一篇:上半年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