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乃语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前景分析

时间:2022-06-10 08:19:06

那乃语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前景分析

摘要:俄罗斯远东地区那乃人的语言发展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关于那乃语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在苏联时期取得的。那乃语成为世界严重濒危语言之一,但新时期为其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在生产力水平欠发达情况下,那乃语将继续缓慢发展,那乃人在维护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化方面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那乃人;那乃语;俄罗斯

中图分类号:H5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9)06-0064-05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那乃人与我国黑龙江地区的赫哲族原系同一民族。19世纪50年代,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约为15600人,其中包括4000人左右的那乃人。中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以后,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土地划入俄国版图,于是形成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的跨界民族。20世纪初的近20年时间里,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大批涌人远东地区并占有该地区最好的土地,1915年那乃人在当地人口总数中的比例仅为1%左右,以后其人口数量缓慢上升:从1926年的约5300人、1959年的约8000人增加到1979年的10500人左右。目前,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满一通古斯语民族就是那乃人,2002年统计数字显示,该地区操那乃语者的数量为12194人,其中90%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3.5%在滨海边疆区,1.3%在萨哈林州。由于受苏、俄主流文化影响和现代化进程的冲击,那乃人传统的民族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与我国一界之隔的那乃人的语言发展状况如何、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又怎样呢?

一、那乃语发展的历史轨迹

那乃语文字属于字母文字,第一个那乃语字母表是19世纪中期传教士普鲁多捷科诺夫在俄语字母基础上创立的。19世纪末产生了第一部那乃语著作,这是由俄罗斯东正教传教士用西里尔字母拼字法印刷出版的,随后又出现了一些反映宗教和民间传说内容的那乃语作品。1900年。由马克西莫维奇加工整理的那乃语和乌里奇语的字典出版发行了。多布罗夫斯基修订了一些那乃语的句式并作了若干语法注释,其中一些成果又由B.科特维奇于1909年发表。罗金诺夫斯基在1906-1907年的探险活动中记录了大量有关那乃语的材料,这对那乃语的保存和延续有很大作用。那乃语发展的最初阶段极大受益于这些人物的活动,但那乃人语言文化的发展在十月革命以前还是十分缓慢的,即便在20世纪20年代,那乃人的俄语识字率仅为7.2%左右(1926年)。

20世纪30年代是那乃语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首先,在30年代初以B.A.阿弗罗林为首的一批苏联语言学家发明创造了具有现代意义的那乃语书面文字,不久苏联政府又批准在拉丁字母基础上为北方少数民族创立了字母文字。到1937年,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开始为俄语的源字母――西里尔字母所取代。列宁格勒的北方民族研究所在那乃文字的研究与创立过程中给予很大支持。该时期苏联还出现一批俄语译本的那乃语小说,甚至出版了那乃语的马列著作。二战后出现了青年文学方面的译本,并且还有那乃原创文学和那乃歌集等。此间也产生一批那乃艺术家和作曲家,那乃族作家乎扎尔写的小说《宽广的阿穆尔》还受到了国家嘉奖。

30-40年代初是那乃语发展的阶段性总结时期,这主要体现在那乃语字典编纂和语法研究方面。1933年,谢特伯格较有影响的《那乃语一俄语词典》和《那乃语简明语法说明》问世;T.И.彼得洛娃发行了那乃语《语法表》。同年,兀里金发表了两篇关于那乃语的文章:一篇是一个附带语法分析的那乃语荒诞故事,另一篇中,作者对那乃语的若干特点作了进一步分析。T.И.彼得洛娃在1935年发行了一部带有语法解释的《简明那乃语一俄语词典》,1941年她又撰写并出版了《那乃语语法概略》一书,从而把那乃语的研究和总结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可以说她在那乃语语法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50年代以后,对那乃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字典和语法方面。

那乃语发展的其他领域也值得一提。M.A.卡普兰是对那乃语专题研究比较突出的学者,他对那乃人民间故事传说进行了比较专业的研究。C.Н.奥年科和H.Ъ.基列将那乃语作为母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考证,对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教育领域里,那乃语的发展在80年代比较突出。奥年科针对那乃语教学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于1980年和1982年两次提出在初级学校以通古斯语为基础来教授那乃语的教学方法;1983年又提出改进那乃语拼写规则的计划。他成为促进那乃语发展的主要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之一。那乃语l的基础教育在80年代以前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实际上,那乃语基础教育在二战前就已经开始了,但持续时间并不长。那乃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学习自己的母语,到三年级时开始转学俄语。二战期间那乃语母语教学基本停止,直到70年代末,那乃语教育才逐渐重新确立,在二、三年级学生中的这种教学活动于1981年最终得以恢复。

二、研究成果及面临的问题

苏联时期及苏联解体以后的一段时期里,那乃语的研究已经取得若干成果。研究成果数量虽然有限,但对于保存和进一步发展那乃语其重要性则不言而喻。

(一)苏、俄对那乃语研究的主要成果及特点

1 基本教学材料:

《那乃语》一年级教材(C.H.奥年科等,1990)

《那乃语》二年级教材(C.H.奥年科等,1989)

《那乃语》三年级教材(H.Ъ.基列等,1990)

《那乃语》四年级教材(Г.H.奥年科等,1993)

《让我们讲那乃语:俄语一那乃语会话手册》(И.A.别利德,哈巴罗夫斯克,1989)

《小星星》那乃语学校一年级读物(Г.H.奥年科、A.A.帕萨尔,列宁格勒,1985)

2 那乃语基础研究方面的成果:

《那乃语语法》(2卷)(B.A.阿夫罗林,莫斯科-列宁格林,1959、1961)

《那乃语拼写及发音基本规则》(B.A.阿夫罗林,列宁格勒,1957)

《那乃语句法研究》(B.A.阿夫罗林,列宁格勒,1981)

《满一通古斯语研究历史概览》(B.A.戈尔采夫斯卡娅,列宁格勒,1959)

《那乃语语法概览》(T.И.彼得罗娃,列宁格勒,1941)

3 那乃语方言研究:

《那乃语方言概览》(Л.И.谢姆,1976)

4 具有代表性的词典:

《俄语一那乃语词典》(C.H.奥年科,1959)

《那乃语一俄语词典》(T.И.彼得罗娃,1960)

《俄语一那乃语词典》(C.H.奥年科,1986)

5 那乃语故事:

《那乃语和那乃民间故事赏析》(B,A,阿夫罗

林,列宁格勒,1986)

《那乃故事及神话传说》(M.A.卡普兰,1950)

根据以上列举的材料及笔者所见到的有限书目可以看出,苏联和俄罗斯关于那乃语的研究成果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其一,关于那乃人语言文化的不同成果主要是在苏联时期取得的,而且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B.A.阿夫罗林和C.H.奥年科等少数学者身上。研究者数量比较少,主要研究力量汇聚于莫斯科、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和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对那乃人语言文化的研究明显逊色于苏联时期。这与俄联邦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政治经济危机及其不良后果不无关系。

其二,研究对象较少、研究领域有限。研究成果偏重于那乃语学校各年级使用的教材、适合于那乃语初级水平者使用的教辅材料、那乃语字典和语法编纂等方面,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很少,这也是那乃语发展不成熟的表现。比如,那乃语民间故事传说方面的作品相对较少。但就实际情况而言,民间故事传说比较容易被一个民族世代相袭,它是民族语言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对于语言文字尚未完全成熟的那乃人来讲,它恰恰是传承那乃语的主要媒质之一。

(二)那乃语语言濒危问题

那乃语虽在苏、俄时期获得了很大发展并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同样面临着生存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濒危语言红皮书》将世界濒危语言按照不同标准从“濒危”到“绝迹”划分为七大类别,那乃语被列入“严重濒危语言”一类。

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年龄结构和人口比例方面看,操那乃语的那乃人绝大部分集中在4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中,那乃语更主要地是被用于老年那乃人之间的日常交流,而他们绝大部分人是不会书写那乃语的,相当数量的那乃年轻人根本不讲不写那乃语。在人口比例上,操那乃语的那乃人占其人口总量的比例从20世纪中期以来不断下降:由86.3%(1959年)、61.1%(1970年)下降到55.8%(1979年)。当前,那乃人中仅有不到一半能不同程度地讲那乃语,而且这样的人口数量随着时间推移在逐渐减少。

第二,从地区分布看,20世纪末只有5%左右的那乃人居住在城镇当中,大部分那乃人居住在乡村地区,这使得那乃语的书面和口头传承缺少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而无助于那乃语的存续,因此这也是那乃语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发展的极大障碍。能够讲那乃语的那乃人多居住在分散的村落,且村际间罕于交流。如果没有组织者的话,这部分“活”的那乃语也会逐渐变为死语言。

第三,俄语的普遍使用使那乃语的传承受到严重影响。苏联时期,普遍推行使用俄语。那乃人尤其是那乃年轻人在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俄语。1979年,93.2%的那乃人讲流利的俄语。从1959年到1979年,把俄语当做自己母语的那乃人数量由13.3%上升到43.9%。那乃人族内通婚比例下降也削弱了那乃语发展的基础。50年代,那乃人族内通婚比例为87%,与俄罗斯人的通婚比例是5.6%,20年后同比分别为74%和18%。本来就具有优势的俄语在那乃人当中又通过这种方式在强化其影响,而那乃语使用范围则不断缩小。苏联时期的报刊、书籍等语言文字信息的传递绝大部分是使用俄语的,目前情况也如此。俄罗斯出版的书籍约有98%是用俄语刊行,1.3%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另外还有0.7%使用其他外国语言印刷发行。这不但不利于那乃语的传承,而且也成为俄联邦所有小民族在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化过程中的阻碍因素。虽然在一些学校中有用西里尔字母拼写的那乃语课程,但却要用俄语教授。师资力量和教辅材料的匮乏、那乃语书籍出版数量的有限以及学生积极性不高等具体因素,严重制约了教学效果。况且,那乃语教科书的编写模式并不是侧重于对那乃语本身的解释和说明,而大都是按照俄语教科书编写模式进行的,这就更不利于那乃语的教学。

第四,那乃语赖以发展的自然条件不利。土地是人类基本生存资料,没有土地,或者土地资源被不同形式地侵占,必定影响该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20世纪加年代中期,苏联政府将包括那乃人在内的大约15万人确定为“北方小民族”。他们有的是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土著小民族,有的则是被苏联政府认为是处于极度落后的“野蛮”或“半野蛮”状态的小民族,但他们传统的民族聚居区内大都富有多种自然资源,某些环节缺乏科学性的苏联工业化过程对这些土著小民族传统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依靠开发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而实现的,所以俄联邦仿效苏联时期的资源开发活动也必然会继续下去。该过程势必对那乃人等土著居民的传统聚居区产生影响。这一点在西西伯利亚北部秋明州的汉特-曼西人传统居住区已经变成了现实――石油资源给国家带来丰厚的利润,而汉特-曼西人的传统聚居区则遭到极大破坏。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科学发展,这种灾难还将重演。

以上因素加之生产力水平落后,促成那乃语成为严重濒危的语言。

三、主客观积极因素将推动那乃语继续缓慢发展

那乃语作为世界严重濒危语言之一,其延续和发展毋庸置疑地存在诸多障碍。但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导方面,那乃人主动维护民族语言、争取民族语言文化发展有利条件的积极行动已然取得阶段性胜利。

(一)那乃人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化的主观意识在加强

第一,维权意识活跃是促进其民族语言发展的内在动力。那乃语的发展虽然面临着严峻问题,但那乃人并未丧失信心,他们积极开展维权活动,敢于抗争损害本民族利益的“外部力量”。90年代初,俄韩合资的木材公司进行的木材采伐活动很快就影响到那乃人赖以生存的传统渔猎区。1992年,当地地方行政官员以及土著居民联合行动,成功地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俄罗斯高等法院也做出了维护土著居民权益的裁决,支持那乃土著居民在比金河流域的维权要求。环保主义者在其中也起了关键作用,因为该地区还是稀有鸟类、西伯利亚虎等濒危动物的栖息地。那乃人对本民族聚居区的较强保护意识,必定对发展民族语言文化产生积极作用。

第二,尽量利用多种方式促进民族语言发展。那乃人不断寻找机会保护和促进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他们说:“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复兴我们的民族语言。我们用自己的语言出版书籍和学校用教科书,将其与我们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联系起来。如果我们想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那么以上措施是很重要的,并且我们会找到发展道路的!”那乃人确实去这样做了。除那乃语教科书以外,还有许多那乃语故事书、文艺作品都被选用做那乃语教学材料,有时教师还运用口头民间传说来教学。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那乃语已经被较好地保存下来,因为这里有那乃人自治区,那乃

人在此从事那乃语书籍及教科书的出版,还把“曼格”这种在村镇舞台上进行那乃民间故事传说的演出作为向外界展示那乃人语言文化的重要方式,这也是他们保持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

第三,加强与外界联系也是促进那乃民族语言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乃人与我国赫哲人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地缘关系方面都存在着客观联系。那乃人擅长建造雪橇和木板船、会编织篮子和席子、会制作桦木帆船等事实以及这些东西上的饰物,都非常明显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赫哲文化的痕迹。由于那乃人和赫哲人在历史上的同族关系,加之新时期那乃人求发展的主观意识作用,加强双边联系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俄远东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那乃人代表团在2002年8月上旬访问了我国东北地区赫哲人主要聚居区――黑龙江省同江市。作为中国人口数量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赫哲族也在创造条件来保护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化,如同江市赫哲中心学校的教师经过四年努力编纂了一部赫哲语教科书。在保护民族语言文化方面那乃人和赫哲人找到了良好的相互交流的机会。那乃人代表团参加了在同江举办的“那乃一赫哲民族文化节”。俄联邦那乃民族自治区官方代表伊万・贝尔迪(IvanBeldy)表示:“随着中俄关系的改善,中俄双方各方面的交往十分频繁,我们也同居住在三江地区中国境内的同族――赫哲人建立了联系。我们发现双方在风俗、语言和文化方面存在着共同之处。”双方共同签订了旨在保护和促进民族语言文化发展的合作协定,还进行了互办民族风情展览及书籍交换活动。与此同时,哈巴罗夫斯克出版发行了名为《那乃人和赫哲人:两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专著,那乃人代表向赫哲人赠送了这本书的拷贝版。谋合作、求发展,无疑是那乃人和赫哲人共同促进民族语言文化发展的良好开端。

(二)那乃人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化有本国和国际社会的支持

俄联邦政府及国际社会有关方面的协调行动,为那乃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一方面,俄联邦中央和地方采取了有效措施维护那乃语发展。俄联邦政府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包括那乃人在内的小民族的发展。1999年颁布实施《保障俄联邦土著小民族权利》的法律强调,联邦政府要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土著小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独立发展的权利,对土著小民族的聚居环境、传统生活方式和民族语言文化以及传统经济活动方式等方面提供法律政策支持。

那乃语社会功能的存在可以通过许多事实来证明。在部分那乃人居住的地区,每两个月发行一份那乃语报纸,在俄罗斯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和阿穆尔共青城等地还有用那乃语播放的电视节目。同时,在有关方面共同努力下,那乃语初、中级教育在新世纪已有很大发展。2002年,学习那乃语的在校生数量达九百四十多名,绝对数量虽然较少,但和那乃语发展的实际情况相比,这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数字。现在,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有13所学校教授那乃语,这既是那乃语得以延续的重要条件,也是保持其社会交流功能的基础性工作。

另一方面,联合国对世界濒危语言的重视及相关举措必然惠及那乃语的延续和发展。一个民族能否被承认存在的检验标准是语言”,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力的工具。正是因为语言的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11月宣布,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世界现存的大约六千种已知语言中有一半以上属濒危语言。这些语言不仅是各民族共同体的首要基本特征和明确的民族标志,更是人类文明综合体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联合国对此高度重视。1997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支持、中俄美等12个国家发起的“国际示范林网络项目(IMFN)”的实施对于那乃人聚居区的保护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该项目首先在墨西哥和俄罗斯实施,俄联邦被选中的试验区之一就是其远东地区的那乃人自治区。项目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那乃人自治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那乃自治区行政长官亚历山大・库洛赤金表示,该项目对当地民众发挥了直接的有利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它转变了人们的思想,给这个民族共同体带来了希望――民众由最初的观望者转变为后来的项目支持者。那乃人对这种国际支持的态度变化,正是其促进本民族地区综合发展的意识体现。

总之,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大的方面来分析,那乃人保持并发展其民族语言文化已经具备了主客观有利条件,而且在新世纪之初发展态势看好。但是,由于那乃人在由传统的渔猎经济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已经并将继续受到巨大冲击,同时由于那乃人人口基数小、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社会文化欠发达,使得那乃人的现代化进程必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那乃人要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特性之一――民族语言文化的任务是可能的,但绝不能一蹴而就,而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那乃人不懈努力才能够实现,这对那乃人而言着实是一件无比艰巨的民族重任。

上一篇:经济民族主义政策对一体化的尺度效应分析 下一篇:俄罗斯与中俄关系大事辑录(9-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