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模塑法中硅模具制作工艺的研究

时间:2022-06-09 07:30:52

复制模塑法中硅模具制作工艺的研究

【摘 要】本文对复制模塑法中的硅模具制作工艺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了湿法腐蚀与干法刻蚀法制备硅模具,并将两种方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硅模具;湿法腐蚀;干法刻蚀

1 复制模塑法原理

复制模塑法是用浇铸的方式复制事先成形的模具形状、形态和结构。不仅可在高聚物等材料上制造复杂的三维微通道,而且可以改变材料表面的化学性质。将液态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浇铸于硅模具(或者玻璃模具等)上,在一定温度下固化后使高分子材料从阳模上剥离,即可制得带有微通道的基片,与盖片封接后,就可以制得高分子聚合物的微流控芯片[1-3]。

2 湿法腐蚀法制备硅模具

将硅片清洗后在氧化扩散炉内1150℃氧化,采用湿法氧化和干法氧化交替进行的方式氧化,先干氧化5分钟,接着湿法氧化5分钟,循环交替100分钟,得到氧化层的厚度约为0.95μm。旋涂一层负性光刻胶(BN308),转速为3000r/min,时间40s;90℃前烘1分钟。曝光采用德国Karl Suss公司光刻机,曝光时间5.8s,曝光计量124.6mJ/cm2。在负胶专用显影液中显影80s。用去离子水冲洗后,吹干表面的水分,在130℃下坚膜30分钟。将硅片置于BHF中腐蚀7分钟,除去二氧化硅,打开硅刻蚀窗口。在水浴80度下,用15%TMAH腐蚀硅60分钟。最后用BHF将二氧化硅除去。这样得到了硅凹模具。

在硅刻蚀过程中,由于刻蚀是沿晶面方向进行的,因此能够得到粗糙度低、平整度高的平面,刻蚀速率慢的晶面决定了刻蚀图案最终的结构。在各向异性刻蚀的各种晶面中,晶面的刻蚀速率最快,而晶面刻蚀速率最慢。因此,采用(100)单晶硅的各向异性刻蚀来制作模具。而且(100)单晶硅的各向异性刻蚀中由晶面决定的结构呈梯形,底角约54.7o,便于脱模[2]。

常用的硅的各向异性刻蚀液有EDP、KOH溶液和TMAH溶液[3]。EDP对掩模的选择比高,但刻蚀过程容易产生沉淀使反应中止,且EDP溶液毒性大。KOH刻蚀液毒性小、刻蚀速度快,但过程不容易控制,且对二氧化硅掩模的刻蚀也快。TMAH对二氧化硅几乎不刻蚀,毒性小,刻蚀得到的平面平整。因此,选择TMAH溶液作为刻蚀液。刻蚀的速率主要由刻蚀液浓度和温度决定,根据实验室经验二氧化硅刻蚀窗口的尺寸以及硅各向异性刻蚀角度,采用15%的TMAH溶液,80度,刻蚀时间1h,大约可以得到30μm深的沟道。

3 干法刻蚀法制备硅模具

首先用在单晶硅上溅射铝作为牺牲层(JPG560BV型磁控溅射仪)。置于120度下烘烤15分钟备用。采用EPG533型光刻胶,以转速3000r/min甩胶,时间40s,曝光采用德国Karl Suss公司光刻机,曝光时间7s,曝光计量124.6mJ/cm2。在浓度为2.38%的TMAH溶液中显影35s。用去离子水冲洗后,在90度下坚膜3分钟。在水浴50℃下,用湿法腐蚀的方法去除未被光刻胶保护下的铝,腐蚀溶液为磷酸:硝酸:醋酸:水=50:2:10:9,腐蚀时间30s,这样将光刻胶上的图形转移到铝牺牲层上。然后,采用STS公司的ICP-ASE感应耦合等离子刻蚀机对硅片进行刻蚀。ICP刻蚀硅参数为:刻蚀14s,钝化7s,C4F8流量85sccm,SF6流量180sccm,刻蚀和钝化功率600W,刻蚀反射功率22W,钝化反射功率0W。He压强9500mTorr,刻蚀时间50分钟。最后得到有凸起约100微米图形结构的硅模具。

在干法刻蚀硅模具制备工艺过程中,需要去除大面积的硅,留下液体通道和光纤槽线条,并且刻蚀深度较深,为100微米。因此选择ICP的刻蚀时间是50s。由于保护层铝对后续PDMS薄膜制作影响不大,所以没有将牺牲层铝除去。刻蚀过程中,由于硅片厚度不断减薄,容易出现碎片的情况。干法刻蚀后,硅片表面粗糙度较大,结构侧壁有侧向钻蚀。

4 硅模具对比研究

湿法腐蚀硅制备的硅模具,具有设备简单,表面平整,粗糙度低的优点。腐蚀出的沟道为倒梯子形,这样方便了后续PDMS揭开。但也导致沟道上下面宽度尺寸不一致,使得微通道内液体加热情况变得复杂。同时受硅片各向异性的影响,湿法腐蚀的深度不大,否则容易出现三角沟道,不能实现高深宽比结构。干法刻蚀硅制备硅模具,硅凸起结构侧壁垂直度高,可以实现高深宽比的结构。但侧壁有倒钩现象,被刻蚀的硅片表面粗糙度大,且刻蚀过程中硅片容易碎。

【参考文献】

[1]刘长春,崔大付,王利.聚二甲基硅氧烷微流体芯片的制作技术[M].传感器技术,2004,23(07):77-80.

[2]许蓉.用于检测细胞电阻的PDMS微流控芯片的研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3]夏飞.PDMS微流控芯片的制备工艺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

上一篇:有关天文的一些不同见解和新见解 下一篇:高速公路土质边坡开挖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