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该怎么“管”

时间:2022-06-09 06:06:18

来华留学生该怎么“管”

来华留学教育,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促进人文教育科技交流、共享教育资源、加强国际理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等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大量的资源投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制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来华留学生规模要达到50万人。

一线的困境与挑战

来华留学工作取得的进步是明显的,但也正是由于快速增长,使得目前来华留学的一线教育和管理人员面临诸多的困境与挑战。

来华留学教育目前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国家对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为近几年基本上是维持在一定的规模上,如果在招生、奖学金机制、课程与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后勤保障上没有创新设计的话,在接下来的5年中保持大幅度的增速将变得更加困难。

存在来华留学生管理“趋同化”、教育管理和后勤保障“边缘化”现象。目前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实践中,被提起最多的是“趋同化”的概念,即力求在来华留学生的教学组织、第二课堂、后勤保障、学籍制度等方面和本国学生采取类同的政策,但又由于来华留学生的特殊性,在一些细节上对来华留学生还是要“特殊对待”,如果一味地照搬照抄国内的学籍管理和行为规范,在很多方面都会遇到政策壁垒与限制。但是,如果过分强调特殊性,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在很多的细节上会出现部分“真空”和“死角”。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制度原因和既有体制机制设计上的一些惯性,导致学校从招生、教务,到后勤、资产管理等部门,并没有针对来华留学生做特殊设计,使得来华留学生工作在很多方面被“边缘化”。

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质量控制尚未形成制度化体系。来华留学生除了语言要求之外,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考试制度,加上一些高校片面追求提升数量的做法,来华留学生教育在不同高校、不同地域之间的质量难以统一控制。留学生在来华留学前教育的科目、水平、语言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和国内的学生一起学习难免力不从心,质量控制更是无从谈起。仅从考试的成绩、奖学金评定和各种原因退学的人数等几方面的数字来看,来华留学生教育确实面临一些实际问题。

专业建设受制于授课语言及课程建设。国内高校也设计了很多好办法,广开门路开设全英文课程,鼓励来华留学生在我国高校中使用英文上课,这一做法在短期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受制于英文课程建设的难度、教师英文水平的差异,以及教学管理系统对于课程管理的惯性,还是存在不少的“噱头”和水分,质量不高,有些高校请非编制内教师或者外教上课,质量和考核无从把握,性能价格比不高,投入远远大于产出,不能实现专业的全覆盖和系统性,仅部分课程使用英文教学,受益面不广,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政策滞后于国家教育政策的发展及教学体制的改革。在一些实施细节上,一些针对来华留学生管理的政策限制了留学生的参与。例如,现在的工科教育越来越重视实践,要求学生在求学期间必须完成一定的实习要求,但是既有的政策在来华留学生的校外实习管理上没有及时跟进,导致来华留学生校外实习的教学活动环节无法完成,即使部分省市开展了一些试点工作,但仍存在局限,涉及到外籍人T管理、保险、住宿、费用、接收单位、繁琐的手续、监督控制等方方面面。我们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但是在来华留学生的创业、毕业后就业等方面又没有实质性的政策放开,使得这些方面的好做法、好政策没有落到实处。部分沿海开放城市尝试颁布了一些地方性政策法规,对此现象进行了一些改善,但也是“杯水车薪”,远水解不了近渴。

来华留学生事业的发展政策地域特性明显,发展程度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随着国家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和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和比例已成为评价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于是很多地方和高校在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跨越”,脱离实事求是;沿海开放城市因为有很好的经济和教育基础而成绩突出,但也有一些学校鱼目混珠,片面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这些要素,导致发展不均衡。混乱的招生和管理可能对“留学中国”品牌产生负面影响。

来华留学生教育与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没有形成固定的人事编制制度与培养晋升渠道。就目前国内高校的现状来看,留管干部这一群体尚没有形成规模化和制度化的建制。来华留学生管理专职干部队伍偏少,大部分由负责外事或教务的管理人员兼任。目前在各类人事制度中很少见到专职的类似于中国学生的“辅导员”编制政策和配比,职务晋升渠道有限,缺乏系统性的培养和进修模式。

每个学校的管理模式不同,但借鉴程度不高。来华留学生的管理除了“人”这个因素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机制”。在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系统中,目前国内尚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由于管理模式的不同,每所学校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管理资金和分配资源的渠道也不一样,风格迥异。这种现象,或许是特色,或许是尴尬,或许叫作“因地制宜”,但也是一定程度的困境。

来华留学生相互交流形式娱乐性多于学术性。校际间的来华留学生交流,或者校内的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之间的交流,有组织的活动往往偏重于娱乐性。在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介绍或留管干部的互相交流中,大多对留学生在文艺表演、体育活动方面的突出表现而津津乐道。很多学校的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也是体育竞技、歌唱比赛,或展现特色文化和美食,或以互帮小组、语言学习作为抓手和主题。从笔者工作的经历来看,类似于博士生学术论坛、数学建模竞赛、跨校的研究生学术会议等活动很少看到来华留学生的身影。

在来华留学教育上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要有创新设计。部分省、区、市和高校针对学科特色和专业特长,已对“一带一路”这个主题和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有一些短期培训班和联合办学项目,部分专业特色明显的高校,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别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多数综合型大学由于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缺乏合作基础和有针对性的方案,体现在来华留学生教育方面就是对项目的设计缺乏个性化和专业优势的体现,吸引力不强,在做法上也缺乏创新设计,对于国家倡议和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的应对,除了在人数和奖学金政策上有所倾斜之外,能够体现“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教育内涵设计特色不明显,优势和强势专业得不到体现。

有哪些改革路径可以探索

留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路径探索是所有来华留学教育与管理工作者的岗位责任和历史使命。我国的留学生教育事业和发达国家相比历史还不长,但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面对目前来华留学工作的困境和挑战,“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在前进与发展的过程中,又需要互相协同创新,不能“各扫门前雪”。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改革的路径。

首先,进行有效和与时俱进的制度设计。针对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任务,在教育对外开放的国家宏观意见的指导下,实事求是,站在历史和地缘两个维度的坐标上,根据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需求,统筹资源,进行自上向下、卓有成效的制度和政策设计。主动、积极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和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将来华留学工作的发展规划、任务目标、内涵和外延融合到高等教育的宏观设计和细枝末节,将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加强研究和创新,完善制度,让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能够围绕中心工作,任何问题的解决可以有典可依。例如:宏观上,可以从条件成熟的部分地区开始实施来华留学生入学的门槛制度、来华留学生教育与管理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来华留学生卓越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和路线图,规范有地区差别的来华留学生收费制度和奖学金政策,来华留学生毕业出口的严格把控和在华就业制度,等等。微观上,结合本校实际,建立来华留学生招收专业的准入制度,优化来华留学生管理的职能界定和管理框架设计,完善来华留学生政策的修订和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队伍的议事制度,等等。来华留学生教育与管理的一切工作都应在制度下开展,避免随意性和可伸缩性。

第二,规范来华留学生教育与管理干部人才的培养体系和人才制度框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点并示范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员”定编制度,参照本国学生辅导员的配比进行岗位设置,并且参照本国学生的辅导员培养模式进行来华留学生教育与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在短期内无法做到全员编制的情况下,进行多种方式的兼职聘用,采用计算工作量和津贴等激励机制鼓励兼职,弥补干部队伍人手不足的问题。细节上应注意尽量避免雇佣校外人员、无固定编制人员进行来华留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以免为人员考核和质量把控带来困难;对留管人员的各种岗位培训和进修学习,可安排与学工干部和教辅人员一并进行,便于学习交流和政策互鉴;另外,还应将来华留学生教育与管理纳入学校的各类教学改革研究的活动中。

第三,进行规模化、规范化、体系化的全英文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开设全英文课程,既能增加本国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又能吸引外国留学生,其作用不言而喻。但是有条件、有基础的学校可以考虑“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已经积累的有一定数量的英文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和整合,归并成可以进行同一门类相近学科的课程组合的形式,便于国外高校的学生来华进行一个学年或者一个学期的交换学习;再进一步,在既有的课程组合或者课程包的基础上,进行通识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实习等环节的全英文教学体系设计,建设成全英文专业,以吸引国外留学生来进行学历学位项目的学习。

第四,不断优化来华留学生教育与管理的细节,传承与发展相结合。

除了制度,留管干部队伍、课程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来华留学工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之外,在管理细节和管理水平上的“打磨”也非常关键,需要持之以恒和坚忍不拔的努力,并且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

中文n程体系和英文课程体系的关系。教学语言采用英文对于吸引留来华学生、参与全球的学生流动有一定好处,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从长远和根本来说,来华留学生到我国来学习,主要还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汉语教学是本源形式和本源目的。英文教学的课程和项目设置可以围绕学校传统优势专业、通识性课程、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类课程,依托成熟的汉语课程展开,各个学校根据优势与特色形成自己的“拳头项目”,不必面面俱到,这样,便于高校间优势互补,形成“留学中国”的品牌能力。对于一些在理工类专业、中文授课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尝试用双语进行基础课程的补习,然后逐渐过渡到汉语教学,甚至可以为来华留学生设置专门的汉语教学模块等。总之,汉语教学是来华留学生培养的本质,而非汉语教学应依托汉语课程开展,是教育国际化和吸引留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

趋同化和同质化之间的关系。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有很多地方必须和本国学生采取同样的政策与做法才能保证质量。而在有的方面,如果过于强调“等同”则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不便甚至尴尬。在牵涉到重大问题和原则性、根本性问题时,必须采用和本国学生同样的“尺子”和“尺度”,例如:大到涉及国家安全、人身安全、法律问题、考试违规作弊等,小到出勤考核、借书办卡等。但是,在一些政策规定尚未突破更新,或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可以对来华留学生采取一些不同于本国学生的“另类”管理,但是要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例如:入学许可,本国学生必须通过国家统一考试,而对于来华留学生,目前无法组织他们参加国家的统一考试,应逐步建立准入的质量控制体系;考虑到留学生生活习惯和等具有特殊性,他们的住宿条件和本国学生可以有所区别;一些课程的设置,尤其是思政课程,可以有一些变通,比如增加一些汉语通识课程;毕业就业管理,本国学生有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和就业申请步骤,但是来华留学生一时半会还很难纳入到这个框架;硕士或者博士毕业生的“盲审”制度,是本国学生的硬性规定,但是留学生可以根据校情酌情处理;留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收缴标准与收缴方式应与本国学生有所不同,等等。“趋同化”和“同质化”不是一回事,有些方面要求必须一致;有些是目标一致,但实现需要一个过程;还有些是建议根据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保留必要的差异。

学术活动和文体娱乐的关系。来华留学生发展初期,通过进行一些体育比赛和文艺节目汇演来加强留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是很普遍的,在留学生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展示,组织一些参观活动,让来华留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和进步,加深对我国的了解与热爱,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情感,很多组织形式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深受来华留学生的欢迎。但是,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还是培养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尤其是近年强调的“卓越人才”和“精英”教育,最终目标是要提升来华留学生的知识技能、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中国“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一份子。我们要围绕来华留学生创造更多学术交流的空间和机会,组织来华留学生参与本国学生已经习以为常的各类学科竞赛、学术交流、论文研讨会等,在基础理论和科学技术领域与国内的年轻学生学者,以及来华留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处理好学术与娱乐的关系,丰富留学生文化生活的同时,更要关注和促进他们的学业发展,总体上提高留学生教育的内涵和质量。

做“保姆”和做“导师”之间的关系。“家长式”和“保姆式”的管理模式曾经一度在留学生的管理中流行,来华留学生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一直是各种经验介绍或者先进事迹表述的核心内容之一,但随着留学生规模的扩大,留管干部队伍的“人手限制”导致“人盯人”式的、“保姆式”的关怀与爱护已经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在制度约束、规则控制和信息化技术的辅助之下,在传承过去一些好的做法的同时,新形势下的留管工作还需要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来华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安排“导师”,帮助来华留学生在生活适应、文化理解、学习成长的各个方面提供指导与帮助。在管理工作中,做新一代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能够“解决学生问题、发现学生动态、指导学生学习、引领学生成长”的导师,不同于嘘寒问暖的家长管理方式,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

第五,对来华留学生教育与管理加大投入、全力保障。

来华留学事业事关国家战略和教育对外开放的大事,是绝大多数学校将“国际交流”或“国际合作”作为办学功能定位的一个重要抓手,而非学校留学生管理部门的单个部门职能。高校应设计适合“一带一路”建设和教育对外开放新形势需求的治理体系和教务、人事、后勤、财务、学工、信息系统等多管齐下的系统创新机制,从多个维度保障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加大预算投入,改善教学和生活条件,完善制度,理顺关系,经过试点、示范并推广。

从宏观的政策管理层面,国家教育、人事、外交、外专、公安、出入境、检验检疫、医疗卫生等相关部门从解决来华留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政策法规,解决来华留学生在学习、居住、实习、就业、创新创业、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的现实问题,为来华留学生在求学目的地专心学习、快乐生活创造条件,保证来华留学生的安全,让他们了解和热爱中国文化,培养他们对中国人民的感情,让他们深深体会到中国人民的友好,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是他们人生最难以忘怀的时光。

第六,创新设计,加强理论研究,积极做好我国高等教育的全球推广工作。

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干部队伍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不能整日停留在无边的事务处理之中,要将对来华留学生管理的制度创新和理论研究作为所有来华留学生教育和管理一线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岗位职责来对待,鼓励来A留学教育和管理的一线工作人员带头学习政策精神,提炼国际交流和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钻研业务知识,发表理论文章,参与各级各类的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活动。除了目前现有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全国学会和各个地方学会之外,还提倡和鼓励其他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将教育对外开放、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作为研究议题并加以重视,召开高水准的学术会议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鼓励来华留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招生工作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源头,在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国内很多高校在来华留学生招生工作中缺乏有创意的手段,虽然每年有不同形式的招生宣传,也有不同规模和不同地点的海外招生宣讲,但是套路单一。反观海外名校在华的招生和宣传推广工作,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靠学费才得以“养家糊口”的私立学校,都会从网页、海报、开放日、校友工作、校园文化等各个细枝末节上对学校进行展示,让潜在的学生觉得这所学校就是自己未来最“恰如其分”的选择,他们能够在全球招来优秀的生源,而且能够带来全球最有效益的合作,和我们通常“展销会式”的留学招生推广工作相比,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第七,紧密结合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结合实际,挖掘资源、强化设计。

教育部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给来华留学事业带来了新的契机,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利用好这个机会可以大有作为。我国目前接收来华留学生的学校从地域上来说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省、区、市,从专业类别上来说几乎涵盖了目前高等学校中绝大多数专业,很多专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极具发展潜力和合作前景,牵涉到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人文法律、民族艺术等。在这个大好机遇之下,国家加大了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投入,高等学校切忌“一窝蜂”,要加强研究,了解需求,知己知彼,结合当地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需求,挖掘自身资源,强化特色,学校之间取长补短、发挥优势,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需求上着眼,在推广、招生、培养、校友等环节上着力,深谋远虑,加强设计和制度创新,一定会在教育对外开放中发挥作用并带来成果。

(作者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仅有物质自信换不来真正的尊重 下一篇:电池旋转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