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青枯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时间:2022-06-09 05:47:47

花生青枯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德安县是赣北花生的重要产区,花生年平均产量在500吨左右,尤其是爱民、吴山等乡镇的小壳型多米花生,生食营养丰富,熟后清脆可口、香气扑鼻,是德安非常有特色的土特产之一,也是招待和馈赠亲友的佳品。种植花生经济效益很高,然而近几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花生种植的耕作方式越来越简单粗放,轮作年限缩短,造成土壤内花生青枯病残体大量累积,致使该病成为德安县花生生产上最重要的土传性病害之一。青枯病害从花生苗期一直到荚果充实期均可发生,但以花期发病率最高,重发年份一般田块病株率在10%~30%,有的高达50%以上,严重制约着花生产业的发展。为了种好花生,我们在花生青枯病的防治上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发病特征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的细菌性土传性病害,致病性很强,寄主范围很广,最常见的寄主植物有花生、烟草、茄子、辣椒等。花生植株感病初期顶梢第二片叶首先表现失水萎蔫,早晨延迟开展,午后提前闭合,白天虽现凋萎,晚上还能恢复。以后病株叶片自上而下急速凋萎下垂,叶片变为灰绿色,拔起病株可见主根尖端变褐湿腐,根瘤呈墨绿色,根部横切面可见环状排列的浅褐色至黑色小点,根部纵切面可见维管束变为淡褐色至黑色,湿润时用手挤压有菌脓流出。其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存活3~5年,病土的迁移、翻耕农具、带病植株与秸秆、地下水等均能造成该病的扩散和传播,病菌从寄主根部的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至维管束,由维管束向上蔓延,从而引起寄主青枯死亡。病害发生严重田块,常可见到病情沿流水方向扩展的迹象。一般干旱年份发病重,尤其是暴雨转晴后易暴发;风调雨顺的年份较轻。

二、综合防治技术

1. 调整耕作制度 根据青枯病的寄主特性,以及甘薯、西瓜、大豆、绿豆等植物对青枯病有免疫力的特点,采取轮作与套作的方式加以防范。水旱轮作2年以上,旱地轮作4年以上;套作以玉米、大豆为主;或者花生、大豆、玉米3种作物间作,其中花生最密、大豆次之、玉米最稀:如此调整可有效地防止花生青枯病的发生。

2. 改土灭菌 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喜高温不耐低温,喜偏酸性土壤,最适宜的温度是28~33℃,pH值为6.6。根据这些特性,一是进行土壤冬季深翻冻化处理;二是改良土壤,对土壤进行中性处理,即在花生播种前7天左右亩施生石灰100~150千克或草木灰200~300千克进行翻耕整地(生石灰、草木灰是热性物质,既能消毒杀菌,又可以提高土温,促进微生物的活动);三是在翻耕整地时开好厢沟、围沟和中沟,做到沟沟相通,雨停厢爽无积水;四是对发病较重的地块在花生播种前开沟做厢时,亩用敌磺钠粉剂1.5千克对土壤进行消毒灭菌。

3. 搞好配方施肥

①施足基肥。花生基肥用量应占总用肥量的80%~90%,以腐熟有机肥为主,配合氮、磷、钾等化肥。一般每亩施农家肥1000~1200千克、钙镁磷肥25千克、氯化钾12.5千克、尿素10千克、硼砂1千克。

②适量追肥。苗期和开花下针期看苗适当追施尿素和钾肥。对土壤肥力水平较高、植株生长偏旺的田块,亩施尿素5~10千克、氯化钾6~8千克;对土壤肥力水平不高、花生苗体瘦弱的田块,每亩增施45%三元复合肥15~20千克或尿素10~15千克,增强植株抗逆性,促进有效花的形成。

③叶面喷肥。在花生结荚期可结合防治病虫害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提高植株抗青枯病的能力。

4. 种子处理

①根瘤菌接种。切实搞好花生根瘤菌接种,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1千克花生种子拌花生根瘤菌水剂3.5~4毫升,拌种时不需要加水,拌匀晾干后播种。接种了花生根瘤菌的种子不能直接放在阳光下暴晒,要放在阴凉处晾干,并要当天播完,存放不能超过12小时。

②药剂拌种。没有用根瘤菌接种的花生种子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0.5%的比例进行拌种,或用适乐时10毫升拌5千克种子,对花生青枯病、茎腐病、根腐病等土传性病害防治效果也非常好。

5. 药剂防治 齐苗后、开花前和盛花下针期分别喷淋药剂1次,着重喷淋茎基部。药剂可选用7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两种药剂比例为1∶1)1000~1500倍液,或用30%氧氯化铜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两种药剂比例为1∶1)1000倍液。

在花生盛花期或田间发现零星病株时立即进行药物预防和控制。每亩可用20%青枯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60千克喷淋根部。也可用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绿亨杀菌王1000~1500倍液进行根基部喷淋,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6. 及时清除病株 花生结荚前,发现田间有零星病株时,立即将其拔掉并带出田外,把病株放在阳光下暴晒2天或阴干3天,其所含病菌即死亡,可减少侵染源。

(作者联系地址:江西省德安县农业局 邮编:330400)

上一篇:统一通信在企业信息化中应用探讨 下一篇:池塘养殖中华鳖“四步疗法”水质综合调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