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博会学习

时间:2022-06-09 07:46:40

向世博会学习

摘 要: 历届世界博览会的举办都对人类建筑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研究、学习世博会建筑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师的专业素养和设计水平。本文主要从建筑设计观念的进步、新结构新材料的使用、建筑与景观的完美结合三个方面分析了世博会建筑的成功经验,力求给建筑师们以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 世博会; 建筑; 设计观念; 新结构新材料; 建筑与景观

中图分类号: TU-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8-0038-02

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盛事,各个国家将最能代表本国特色和发展水平的技术产品展示给世人,各国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人类文明得以迅速而有效地传播与交流。与此同时,世博会也成为现代建筑的前沿阵地,各国场馆都由知名建筑师或颇具潜力的新锐建筑师设计建造,诸多设计经验、设计成果往往会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风向标,值得当下的建筑师们学习、借鉴。

一、建筑设计观念的进步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把建筑称之为空间的容器,就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言:“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设计的出发点是创造满足使用和审美的室内空间。这一设计观念在现代建筑起步及蓬勃发展的上个世纪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建筑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的实用性。而在欧洲延续了上千年的古典建筑始终是把建筑的造型放在第一位,功能性和内部空间的舒适性都不如雄伟壮观的正立面来得重要。所以,正视“人”对于建筑提出的使用要求,并以此为根据进行设计,是建筑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这一进步的设计观念在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的主题建筑--水晶宫的设计和建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时处于1851年的伦敦,建筑上的复古思潮正当其道,水晶宫以简洁、透明的造型、开敞、灵活的内部空间、方便、省时的施工方式冲破了古典建筑的束缚,开创了功能主义建筑的先河。之后,从功能入手、兼顾美观的设计思路逐渐被世人认可,随后的几届世界博览会大都延续和发展了这一设计思路,现代建筑逐步发展壮大。

兼顾实用与美观的建筑设计作品既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客观需要,又能营造精神层面上的臆想空间。这也成为建筑师对建筑的终极追求。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意识形态、审美诉求都日趋复杂,建筑的设计观念也不再单纯。如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的原子塔、1962年美国西雅图世博会的太空针,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建筑的物质含义。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瑞士馆,只是将加工好的37000块来自瑞士本土的松木条,以最原始的方式累积成架空的9米高的木墙,通过平面的纵横、穿插、组合,构成3000平方米大小的迷宫式的展馆,这种做法更像是一种装置艺术。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其主体建筑“种子圣殿”的表面则覆盖着六万根貌似触须的透明亚克力杆,每根杆里都蕴含着植物的种子。这些触须顶端还带有一个细小的彩色光源,可以组合成多种图案和颜色。所有的触须都会随着风轻微摇摆,使建筑表面形成变幻莫测的形象。可以说在英国馆的设计中,造型艺术的比重大大超过了其他建筑构成要素。总的来说,建筑设计观念从传统的功能加形式再加技术的模式下跳脱出来,更加关注建筑自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种设计观念被许多现代建筑师所接受,我们可以预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看到更多别具一格的建筑设计作品。

在关注建筑创新的同时,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也日益受关注。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首次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其主题公园内的21世纪展厅里,设计者根据伦敦城市研究中心的一项报告,选择了德国亚琛、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巴西的圣保罗和中国的上海四个城市,以当时的城市发展状况为基础,对这些城市的未来和现状进行了一番别开生面的比较,表达了设计者的忧虑,也给出了建议。另外,汉诺威世博会在设计之初就很重视为各个展馆提供会后继续利用的可能。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念在汉诺威世博会之后迅速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焦点,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建筑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共生等等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至2010年上海世博会,可持续发展更是成为几乎每个场馆都要提及的设计重点。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观念,代表了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爱,是一种科学、理性、进步的设计观念,必然会成为现在和未来人们遵从的基本设计原则。

二、新结构、新材料的使用

世博会建筑向来都是新的结构形式和新材料的会。早在19世纪后半叶的最初几届世界博览会上,伦敦水晶宫、巴黎埃菲尔铁塔、巴黎机械馆等建筑就创造性地运用了预制装配式施工、铁、升降机、三铰拱等先进技术,引导现代建筑长足发展。进入20世纪后,随着高性能钢材和高分子材料在建筑上的普遍应用,悬索结构、网架结构、索膜结构、张拉结构等逐渐产生并趋向成熟。如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汽车馆、1937年法国巴黎世博会圆形大厅、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法国馆都选用了悬索结构来建造。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德国馆率先使用了膜结构,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富士馆是一座充气建筑。198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世博会接待厅、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世界厅都运用了膜结构。进入21世纪,高分子材料有了更加长足的进步。如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日本馆的超轻“膜结构”外皮,不仅能发电,还会呼吸。表皮的“膜”带有太阳能发电装置,白天能透过阳光,还能利用太阳能发电,让建筑物在夜晚闪闪发光。在“膜结构”的外表还有一层“水膜”,引入阳光减少照明用电,可以强化冷暖空气的流通,减少空调能耗,让建筑可以像生命体一样“呼吸”。这些新材料经由世博会的试验和推广,必然会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上得到更加广泛的使用。

一些传统建筑材料经过现代科技的加工,也焕发了新的生机,并在世博会建筑上华丽亮相。如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澳大利亚馆,整个建筑表皮覆盖着比不锈钢更便宜、更耐用的“耐候钢“。深棕色的耐候钢看起来有些锈迹斑斑,仔细看却是光滑如新,这得益于耐候钢在大气中具有优良的抗蚀性能。而且,耐候钢只有微量的合金元素,因此价格较为低廉,是一种简单易用、造型独特的建筑材料。

随着人类对自然、宇宙和人类自身认识的加深,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平衡,重视对自然的珍惜和保护。与之相对应的,可再生材料在建筑上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在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上,日本馆创造性地运用再生纸作为建筑材料,建造了一座坚固的纸房子。会后,绝大部分的建筑材料可以回收利用。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芬兰馆进一步提升了这一做法的科技含量。芬兰馆的外墙状如鱼鳞,其实是废纸和塑料做成的。这是一种新型纸塑复合材料:以标签纸和塑料的边角余料为主要原料,表面坚硬耐磨,水分含量低,自重轻,不褪色,移动或者拆卸也很方便,而且全部材料都可以被回收。上海世博会德国馆的外墙类似一种“布“类材料,在世博会后这些布料也可以再度利用,如改制成小块遮阳罩,或者加工成手提包等。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这类可再生材料在建筑上的应用必然会越来越多。

三、建筑与景观的完美结合

早期世博会比较强调建筑本身的独特性和标志性,但是随着世博会规模的扩大,参展场馆的增加,以及人们对建筑的定义的延伸,世博会建筑越来越重视城市化、景观化和园林化。

首先,世博会场馆区域有完整的规划设计。世博园区对整个城市景观的层次有很大的提升作用,这一结论已成为共识,所以世博会的各个举办国纷纷把场馆区域的规划和城市规划结合起来。如1939年美国纽约世博会。在为世博会选址的时候,规划者发现纽约市区已经无法找到一大块交通方便且能满足世博会需要的空地。于是他们将当时还是一片沼泽地和垃圾场的500公顷场地,通过填埋、平整,最终改造成了开阔整齐的世博会建设用地。这片场地经过世博会的推动和之后多年的发展,成为了纽约市的第二大公园,也就是今天纽约昆斯区的可乐娜公园。可以说,纽约世博会的规划和整个纽约的城市建设相互影响和促进,取得了双赢的效果。在中国上海举办的2010年世博会早在规划设计之初,就确立了世博会的短期需要和城市发展的长远需要相结合,世博园区要成为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一部分的基本思路。

其次,世博会场馆区域与自然景观紧密结合,打造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景观。如1974年美国斯波坎世博会选址位于斯波坎河中小岛及河边区域。在建设过程中首先治理了污染严重的斯波坎河,岛上的场馆和河岸边的建筑通过数座水上通道联系,建筑、水面、堤岸、游鱼、水鸟相映成趣,整个世博会区域成为独具特色、引人入胜的景观胜地。如此优美、和谐的生存环境是世博会留给斯波坎市的最大财富,也给全世界的人们以启示: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共生才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原则。又如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整个园区在西班牙第一大河埃布罗河的环绕下,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并且极好地诠释了世博会的主题--“水,独特的资源”。各个展馆的建筑设计和展出内容都和“水”息息相关,“水”成为这届世博会当之无愧的永恒焦点。

再次,世博会场馆建筑有机组织建筑内外、室内室外的各种庭院、水景等设计手段,丰富建筑景观。如1962年美国西雅图世博会主题馆,建筑师雅马萨奇用水池联系各个展厅,辅以廊桥、水中植物、硬地广场、雕塑等,创造出自然、宁静、优美的建筑景观。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法国馆外有水池,内有露天庭院,绿色植被巧妙地覆盖在内院外墙和屋顶上,打造出一派法式园林景象。类似的设计手法在历届世博会上都有出现,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空间和视觉感受。

世博会为新建筑的亮相提供了宽阔的平台,各国建筑师挥洒着自己的创意与才华,给我们留下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世博会的建筑往往会成为建筑发展史上的左边。深入研究和学习历届世博会的建筑,对我们的专业提高有很大的好处,值得我们探索与思考。

上一篇:泛.材料 第8期 下一篇:预制叠合板墙施工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