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型肺癌的CT及MRI诊断分析

时间:2022-06-09 06:27:38

纵隔型肺癌的CT及MRI诊断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为临床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纵隔型肺癌患者的CT及MRI影像资料,并分析图像上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结果18 例患者均为单发肿块,均位于纵隔胸膜下,与纵隔呈宽基底相贴,肿块大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分叶14例,毛刺9例;肿块位于上中纵隔区16例,下纵隔2例。结论结合临床症状,仔细分析影像学表现,大部分纵隔型肺癌都可以作出准确诊断。

关键词:纵隔型肺癌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0-0007-02

纵隔型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最初在X线上,原发性肺癌形成的肿物位于纵隔旁,与纵隔无界线,极似纵隔肿瘤而得名,但其正确诊断对合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纵隔型肺癌资料,分析其影像资料,以期提高认识和诊断水平。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病例中,男14例,女4例,年龄38~59岁,平均年龄4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气短、胸痛、痰中带血、声音嘶哑、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这些症状可同时存在。

1.2 检查方法

18例患者全部采用Siemens螺旋CT扫描仪,胸部常规螺旋扫描,层厚5~10mm,螺距1.0,扫描范围自肺尖至上腹部。其余4例采用Siemens 1.5T MRI成像仪扫描,层厚8~10 mm,层间隔0.5~1.2mm。

1.3 观察内容

观察分析肿瘤的生长位置、形态、大小、边缘特征及继发改变,并着重了解与纵隔的解剖关系。

2结果

18例纵隔型肺癌患者CT及MRI上均为单发肿块,均位于纵隔胸膜下,与纵隔呈宽基底相贴,其中13例患者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其余呈不规则形。其具体表现统计见表1。

表1纵隔型肺癌患者CT及MRI的综合表现分析

观察内容 类型 患者数(例)

边缘

特征 边缘分叶 14

边缘毛刺 9

肿瘤边界

情况 清楚 9

部分边界不清 6

完全不清 3

肿块

位置 上纵隔 9

中纵隔 7

下纵隔 2

影像学

类型 中央型 11

周围型 5

隐匿型 2

3讨论

由于CT的应用,中央型纵隔型肺癌的鉴别变得相对容易,而周围型、隐匿型纵隔型肺癌,鉴别尚有一定困难[1]。而MRI检查可见多方位、多参数成像,可正确评估纵隔型肺癌与纵隔血管的关系,并可通过特异性对比剂增强后观察,对肿块及淋巴结转移有十分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因此,将两者结合对纵隔型肺癌患者进行表现分析,使结果更加准确。

本文通过对18例纵隔型肺癌患者CT及MRI的综合表现分析(表1),发现纵隔型肺癌的主要特点是:①其临床表现多为早期出现刺激性干咳、咳痰、痰中带血等呼吸道症状,而且发现发病平均年龄为45岁,男性居多。②肺-瘤交界面毛糙,肿块边缘常有短毛刺和分叶,而且大多边界清楚;肿块常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③本组小细胞型肺癌占10/18,鳞癌型占8/18。这与张旭等[3]观察11例纵隔型肺癌以小细胞型肺癌多见,相一致。

纵隔型肺癌与纵隔肿瘤极其相似,但早期呼吸道症状对诊断纵隔型肺癌有着重要意义[4]。纵隔型肺癌早期通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刺激性干咳以及其他一些呼吸道症状;当癌细胞转移到纵隔淋巴结时,出现一些压迫邻近器官的症状,少数出现异位内分泌症状。而纵隔肿瘤早期多无呼吸道症状, 当其明显增大时才会出现压迫症状[5,6]。

采用多种影像手段如X线、CT及MRI相结合,必要时在影像引导下取得组织细胞病理学诊断,对纵隔型肺癌定性以及正确制订诊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白民学,杨文杰,王向东,等.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J].医药论坛杂志,2009,30(2): 20~22.

[2] 陈小启,戚乐,黄峰,等.纵隔型肺癌的CT及MR表现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 25(12):1739~1741.

[3] 张旭,周一民,赵翌.纵隔型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1例临床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0,22(2):116~118.

[4] 陈信坚,刘忠,孙志强.易误诊的胸膜下纵隔型肺癌影像表现[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 2(10):1458~1460.

[5] 褚爱鹏. X线胸片和CT对纵隔型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8, 10(22):32.

[6] 苏建文,乔英,周海龙,等.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J].实用医技杂志,2007, 14(12):1539~1540.

上一篇: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围手术期护理 下一篇:浅谈血站管理工作中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