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大渔女传奇

时间:2022-06-09 05:37:44

闽南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因为有了湄洲女、惠安妇和y埔女,而变得风情万千。这三大渔女不仅以贤惠和勤劳而闻名遐迩,而且以独具风采的服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妈祖光影下的湄洲女

从服饰解读湄洲女的隐秘心事

“帆船头、海蓝裳,红黑裤子保平安。”这是湄洲女最典型的打扮。从服饰一眼就能看出,她们是一群与波涛休戚与共的渔家姑娘。大海寄托了她们的全部理想和期望。

“帆船头”又称“妈祖髻”,这是个非常有趣的头饰,大概是与大海关系过于密切,或者是每天都盼着亲人从海上捕鱼归来,湄洲女才琢磨出这样的发型来。将长发梳得像船帆一样,左右各插上一支波浪形的发卡,象征船桨;盘在发笈里的红头绳,代表船上的缆绳;一根银钗横向穿过发髻代表船上的锚……她们在头饰上寄寓了太多的情感,才这么细致地装点它,仿佛自己的一丝疏忽,就会影响亲人的平安归来。

要弄好头饰,需费不少时间,湄洲女的服装就简约多了。上身是蓝色和红色搭配的斜襟大布衫,下面是红黑两截拼成的裤子。据当地人说,蓝色比喻大海,红黑分别象征吉祥与思念。

呵呵,湄洲女的服饰里装满了她们对生活和对亲人的爱。

妈祖是最杰出的湄洲女

被浪涛簇拥着的湄洲岛怎么看都显得孤独。不孤独的是立于牛头尾山头的妈祖雕像,因为她望得见世上2亿信众的虔诚,望得见2500多座遍布世界各地供奉她神像的宫庙。作为一个只在宋朝活了28个春秋的年轻女子来说,这样的荣耀是否让她有点消受不了?

同样出生在莆田这片土地上的另一个女子,叫江采苹的,比妈祖要漂亮许多,而且有才,嫁给了风流皇帝唐玄宗,封为“梅妃”。曾写有诗:“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虽然梅妃后来被喜新厌旧的唐玄宗冷落一旁,可是毕竟也风光过好一阵子。历史常常吝啬得不给曾经奢华的宫中丽人留下一笔,可是有时又很大方地将一些篇幅留给了像妈祖这样的村野平民。毕竟博爱与一己之爱有天壤之别。

妈祖没有成为神之前,叫林默,邻里亲切地叫她默娘。小时候她不怎么爱说话,这肯定有益于她思考。大概男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越是叽叽喳喳的女人越是头脑空空的。默娘生活在海边,她喜欢戏浪带来的。有时,她会坐在礁石上,盼着涨潮,盼着远航的亲人归来。对于爱思考的孩子来说,潮音和星象都是她盼望过程中的慰藉,她因此读懂了大海,也读懂了星空。

或许是目睹了太多的海滩给活着的人造成的难以愈合的伤害。默娘从小就养成了慈悲的情怀。据说,有一次她为了给迷失的商船导航,甚至不惜将自家的屋舍燃成熊熊“灯塔”。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她在湄洲湾口救助遇难的船只时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样的人,是该得勋章的,连封建官吏也不能不为之动容。于是,派员来湄洲岛了解她的先进事迹,甚至将她未嫁也写成是为了救苦救难才没有时间考虑个人问题的。这样的奏章一定无比感人,情感丰富的宋徽宗读后是否泪流满面无从考证,但是他肯定是毫不犹豫地在奏章上签下了“同意”二字。于是,第一座妈祖庙出现在湄洲岛上。据统计,自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直至清代,共有14个皇帝先后对她敕封了36次,使妈祖从一个爱做好事的平民成了万众敬仰的“天上圣母”、“海上女神”。

无私的人,才令人难忘!

江河湖海都有妈祖的身影

湄洲岛许多小店都在卖一本《妈祖的传说》,我犹豫了一下,没买。缅怀一个无私的人,不需要读太多神话般的故事。所有关于神的传说大概都有一种模式,比如默娘死后,仍魂系海天,每每风高浪急,渔船或商船樯桅摧折之际,她便会化成红衣女子,伫立云头,指引商旅舟楫,逢凶化吉,等等等等。

妈祖作为民间信仰,影响可谓大矣。世上凡有江河湖海之处,必有妈祖信仰。古时候没有飞机、汽车,作为重要交通的水上行舟格外需要精神慰藉,妈祖成了他们心中最崇高的神。不久前,我去长汀,在汀江畔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天后宫,石雕木雕的精美没有让我过多留连,最触动我心弦的是天后宫的那间妈祖闺房。有一位中年妇人昼夜服伺着妈祖的饮食起居,仿佛她还活着似的。这位中年妇人告诉我,每天早晨给妈祖叠被子时,床铺上都留着暖暖的体温。估且不去考证这件事的真实性,让我特别欣赏的是她们将神当作人来崇敬,相信她们在服伺妈祖时更像是在孝敬着自己的母亲。

来湄洲岛之前,我就在想,妈祖的故乡是否也有这样亲切的崇敬方式呢?

这是个平常的日子,我起了一个大早,扛着三脚架,迎着凉风,顺着山势,到妈祖庙去。进了主殿,灯火通明,仿佛守庙的人彻夜不睡。我问他,梳妆楼怎么走,他热心地给我指了指路。

梳妆楼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这里供着一尊没有戴凤冠霞帔的妈祖像,也就是说她梳的还是默娘的发型,也就是湄洲女竞相效仿的“帆船髻”,看见镜子一侧映照出的妈祖头饰,那是多么亲切的感觉啊!为什么后来人们供妈祖神像都给她戴上凤冠了呢?人们不愿意再将她当作人来崇敬,是因为担心淡化了她的神圣吗?

妈祖庙在外观上有别于一般的寺院,因为是民间信仰,所以在神像的塑造和排列上可以随意些。守山门的是千里眼和顺风耳,正殿两旁列着10多尊名不见经传的海神,让我惊讶的是门神居然是立体木雕的,而且还有两尊衣带飘逸的女门神,宛若邻家表妹。

妈祖庙有两座正殿,坐北朝南的殿堂是郑和下西洋后奏请皇上建造的,坐东朝西的殿堂是民间自立的,而妈祖升天石就在其后。想来妈祖也够辛苦的,要在两间办公室跑来跑去,接受人们香火和水果的供奉,倾听着人们的烦恼,这些烦恼的复杂性比海上救难要大得多。

沿着山坡往上走,就进了妈祖公园,里面新雕了很多妈祖故事石雕,颇为精美。我们坐在这些雕像间等待日出,近海停泊着十多艘渔船,它们无一不在妈祖石雕神像的视野之内,接受着母爱般的庇护。

旅游资讯>>>

交通:湄洲岛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东南方40多公里处。东距台72海里,南达厦门港100海里,北抵福州马尾港70海里。海陆交通十分便捷。

从文甲码头乘轮渡20分钟便可到达湄洲岛,轮渡票价6元/人,外加湄洲岛风景票价25元/人。进妈祖庙朝圣不再购票。但是进妈祖公园要另购票,票价5元/人。如果上午7:00之前进园。可免票。

湄州码头距鹅尾山神石公园8.5公里,坐车沿环岛公路只要十几分钟就可抵达。

住宿:湄洲岛上除了星级旅游宾馆之外,还有一些培训中心。标准间的价格都在100―200元之间。

提醒:到湄洲岛旅行。最好避开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因为每当这个时候是朝圣旅游高峰,交通与住宿都很拥挤。

古城风云里的惠安女

惠安女服饰,溯源无觅处风情独具

“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是对惠安女服饰最形象的概括。惠 安女的头总被包裹得严严实实,也被装点得风韵无限,花头巾、黄篾笠、绢花等都成了美丽的元素。“封建头”的好处可以挡风沙,挡海风,挡阳光,还能挡男人的目光。

给男人们看腰际风景线吧,不仅有五彩缤纷的丝绒腰带或精致漂亮的银腰带,还开放了小酒杯一样醉人的肚脐以及周边“景区”。哎,有些东西是挡不住的,那就让男人们遐想去吧!最讨厌别人叫“民主肚”了,谁敢对这个地方“民主”看看,惠安女可是力大无比的哦!

“节约衫,浪费裤”倒是说得很形象,上衣紧而窄,裤子宽而大,那都是为了干活麻利啊。惠安女常年在海边劳动,比如捞海菜收渔网等都需要俯身在水面操作,上衣和衣襟宽大了就得泡水;而在海滩作业时裤管再窄小也是要被海水浸湿的,那干脆就将它做得又宽又大,让它湿好了,只要不湿漉漉的贴着身就舒服了。等会儿上了岸,在风中走动走动,裤子很快就被吹干了。

惠安女一聊起那些都市里来的文弱书生的抒情,就乐不可支;“紧窄的上衣勾画出丰腴的青春,宽大的裤筒飘鼓着海风的轻柔,惠安女几近怪异的奇特服饰在闽南海滨创造了梦幻般的迷人景观。”那个酸啊,带了点甜。

人们总在打听惠安女是不是少数民族呀?这追根溯源就扯不清了,那些民俗学者、教授的都为此吵起来了。这边是闽越土著,那边是苗蛮集团……呵呵,动不动就到崇武来考察,烦人呢。还是时装设计师总结得好:“称体、入时、从俗”六字就将惠安女服饰拔高了好几个档次。其实,穿着舒服,干活方便,才是最重要的啊!

要是想仔细打量惠安女,最好的地方不是在海边,而是清晨到崇武农贸市场。摆摊的,买菜的,清一色都是女性。戴黄篾笠、包花头巾的是年轻姑娘,挽发髻、插簪花的是阿婆。摆摊的,并不吆喝;买菜的,讨价还价时亦不提高嗓门。整个市场东一摊,西一摊,显得随意自然,由于买卖都轻声慢语,竟无丝毫嘈杂之感。由于她们忙着做生意,也就没空去挡男人的眼睛和镜头了。

或许只有与惠安女挨得这么近,人们才能忽视她们的服饰,而更多地感知她们的心灵,那大海般的深邃、天空般的清澈的心灵。

崇武古城,六百年沧桑美貌未改

崇武半岛是惠安女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想领略惠安女风情的人第一站肯定是崇武古城。

这个崇武古城来历不凡。时光追溯到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活跃于中国沿海的日本海盗集团――倭寇正猖獗,临海而居的惠安人真是胆战心惊啊。崇武孤悬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突出部,三面临海,西连陆地,如今看来是风光无限,当年倭寇来袭像禽流感警报一样令鸡群有灭族的恐慌,枕涛而眠的日子与诗情画意相去甚远。

连远在京城的明太祖朱元璋都感觉到了惊涛拍岸的恐惧,曾经让欧洲人闻风丧胆的海盗问题也开始让中国皇帝寝食难安。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委派江夏侯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希望他出招防御倭寇的滋事骚扰。周德兴大概算得上如今的军事工程专家,他考察闽南复杂的海岸线后提出了“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的海岸防卫策略。崇武建城便是得益于这一策略的实施。

中国的古城大多用土垒砖砌,崇武有别它处,因为当地到处是花岗岩山体,可以就地取材。然而,即使石材唾手可得,也得花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切割搬运到施工现场。瞧瞧这高7米、长2567米的城墙,再瞧瞧1304个城堞、1300个箭窗以及城垛、城楼、烽火台,想想当年数以千计的军人或民工挥汗如雨的场景,就会心生感叹!人类为祈求安居乐业所付出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筑奇迹!长城如此,崇武古城亦是如此。

崇武城建起来了,倭寇也像预料中的魔鬼一样来了。凶狠贪婪者并不会因为石城的坚固而放弃对财富的觊觎。一百年间,这个城池屡遭进犯,有时守住了,有时被攻克了。血要么流在城外,要么流在城内,对于人类来说都是悲哀的惨剧。当然,也留下了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崇武人用一种民间信仰的方式铭记着。古城里的“护龙宫”、“崇山宫”、“崇报祠”、“元饲宫”、“十二爷宫”等,都是崇武人为纪念抗倭牺牲的英雄而建的,至今香火依然燃烧着缕缕崇敬。

六百年沧桑说来话长,好在崇武城永远年轻,那些溅洒在白色花岗岩的血迹已经让岁月洗去。如今的崇武人总是这样向外人介绍这座古城:“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明代丁字形石砌古城池,其建筑工艺被称为古代建筑工程的范例。”

惠安石雕,一脉相承的鬼斧神工

崇武建城这件事派生出来的好处,就是带动了石雕产业的诞生和发展。此前崇武的石匠只从事墓碑之类的雕刻,业务范围窄得像乡间小巷。而建城之后,那些熟练的工匠摸透了石头的脾气,爱上了将石头玩弄于股掌中的感觉,这些人中以蒋旺最为杰出。

蒋旺住在崇武五峰村,是随江夏侯周德兴来建城的,工程完工后他就在村里搞了个石雕作坊,从木雕艺术中吸收养分,将石雕从质朴粗犷发展到精雕细琢,打造出蒋家的品牌。在生产力不怎么发达的年代,手艺是养家糊口的最佳途径。蒋家石雕以线条流畅、结构匀称、形态逼真而获得赞誉,也意味着财源如细流涓涓成溪。蒋家石雕的拿手好戏是石狮和蟠龙柱,蟠龙柱能雕刻到雄雌有别,击之辨声而知,听者无不称奇。到了清代,五峰石雕艺人已将“蒋源成”、“蒋泉记”和“蒋泉益”等石店分号开设到福州、厦门、甚至远达缅甸的仰光、马来西亚的槟城。在台湾还有“无蒋不成场”一说,可见蒋姓石匠的影响力之大。据惠安史志记载,明清以来,惠安石雕工匠大多出自崇武五峰村蒋家。啧啧,崇武的一个小村庄竟然可以在石雕行业独领五百年,怎能不让人惊叹呢!事实上,即使到了崇武石雕不再是蒋家独步天下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爱国侨领陈嘉庚在建集美鳌园时,其精美的石雕长廊亦是由崇武蒋姓石雕大师担纲的。

漫步于崇武,随处可见堆着奇形怪状石料的石雕厂房。与明清石雕作坊不同的是,现代石雕工艺分工越来越细,从石头的采集切割、石头形象的初级定位,然后粗加工和细加工都有专人各司其职。钻机、切割机、抛光机、磨光机、空压机齐上阵,石雕艺术的成败和高下之分主要体现在前期构思设计和后期细节雕刻上。

在崇武街头,石雕小铺里的老板和工匠也没闲着。老板在屋前招呼客人,工匠在屋后制作,以“新鲜出炉”的姿态挑动着人们的购买欲。走进任何一家小店,栩栩如生的明星影雕总会让人驻足良久。一块顽石居然能雕刻得像摄影作品,未免太不可思议了吧?老板似乎懒得解释,只是将客人引到屋后,看工匠们用细如针尖的合金钎,在磨光石板上快速琢击着,大小深浅、疏密不同的微点迅速产生,最终构成了画面的墨淡枯润和无限风情。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这样的话更适用于那些有艺术天赋的人。在崇武古城临海的沙滩上,倘若你不小心看到峭壁上的飞鱼、沙滩礁石上的海龟……千万不要以为这些展露着原生态美感的岩雕作品是天赐之物。那是一个名叫洪世清的艺术家带着自己的弟子因岩制宜雕凿出来呢。洪世清 原籍安海,与惠安紧邻,小时候就常来崇武海滩玩耍,早年以沙滩为画布,晚年则以礁石为画布,其想象力简直有点可怕!当然,怕他的不是人,而是礁石。

原以为石头是冷漠无情的,到了崇武才知道石头有强盛的生命力,而且可以美丽得出类拔萃,一不小心可能还会永恒。

旅游资讯>>>

交通:崇武古城坐落在福建省惠安县东南24公里的崇武半岛南端。距泉州市40公里,距厦门市约140公里。厦门和泉州每天都有班车可以直达。

景点:若从泉州出发。可顺道游览有“海内跨海第一桥”称誉的宋代洛阳桥。崇武除了古城、海滩岩雕群。还有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亦可一游。这里荟萃了惠安石雕精品400余件。

住宿:可在泉州。亦可在崇武。这里的宾馆高、中、低档俱全。游客可根据行程自行决定。

美食:崇武鱼卷不可错过。

纪念品:惠安石雕、影雕作品是首选。风格别致的惠安女银饰、斗笠亦是女性购物的重中之重。

天风海涛中的y埔女

y埔女的头上花园

y埔女也是海的女儿,每天的潮起潮落都有她们的牵挂和希冀。

蝌埔女的传统服饰比起惠安女和湄洲女来没什么可圈可点的风采,穿的无非也是染色布衫,亦是上窄下宽的模样,然而,y埔女的头饰却是三大渔女中最迷人的,有“头上花园”之美誉。

她们梳发时先在脑后盘个圆髻,髻心插上一支大鲨鱼刺或塑料筷子固定,然后绕髻环戴二至三层时令小鲜花缀成的花圈,再对称地插上几支大红、桃红色艳丽的簪花、绢花或鲜花,犹如现代城市中心春意盎然的鲜花坛。有的y埔女意犹未尽,又髻心两边各插上金银制成的双脚发钗或梳子。这样层叠有序、花团锦簇、芬芳飘溢的发型,连少数民族姑娘也要甘拜下风的呀。

当地人告诉我,y埔女舍得为头上的“围花簪”花钱,所以,福州有牛角梳工厂专门为她们提供别在头上的牛角梳(各种彩色牛角梳,有鱼形、绘鸟图等等),而附近一个村庄专门种植含笑花、素馨花、粗糠花等,y埔女美丽的头饰竟然成全了一个小产业,这也是令人惊叹的。

不少专家在琢磨y埔女服饰文化的形成,比较致的观点是这一风俗的形成,可追溯至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密切,原住民朴素自然的审美观和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质相融合,形成无比另类的风格。

y埔女喜欢打扮,也勤劳能干。这些生活在海滨的渔家女,当男人出海捕鱼或外出经商时,她们则在家织渔网,带小孩,敲剥海蛎,为商人搬运货物。即使到了今天,漫步村庄里,依然可以看到她们挑着海产品匆忙而过,或在自家小院里敲剥海蛎的身影。至今在泉州的各个菜市场,y埔女卖的海鲜仍然有良好的声誉。

y埔离繁华的泉州太近,年轻女子很多已经追求时尚去了,发型有了新的改变。然而村里的中、老妇女坚守着传统文化,每天不厌其烦地盘着圆髻,插着满头的花儿。因为旅游热的兴起,一些年轻的y埔女也开始恢复传统头饰,这样我们就不愁“头上花园”会在y埔消失了。

蚵壳厝的迷人海韵

历史上,y埔就不是一般的乡村。宋朝泉州港兴旺之时,鲟埔亦商船云集,成为后渚港的分流中心。当然,也成了倭寇进袭的主要通道。为此,泉州府在y埔设立了鹧鸪巡检司,建了铳台,驻扎了士兵,还修起了城墙。不过,数百年的沧桑已经彻底改变了y埔。如今它已经是泉州市的一个社区了,沿海大道就穿村而过。

只有蚵壳厝还能让人寻找到的一些历史的记忆。我们通称的海蛎,在闽南语中叫蚵,蚵壳指的就是海蛎壳。不过,y埔人用来盖房的蚵壳,不是小海蛎壳,而是有大如蚌壳的蚵壳。当地的能工巧匠就地取材,用蚵壳层层叠叠搭建墙壁,既挡风雨又独具风情,成为中国少见的民居风格。

泉州红砖厝最显著的特色是红墙碧瓦、曲甍如浪,犹如南音古韵,飘逸着闽南文化的华彩。蚵壳厝借鉴了红砖厝的迷人之处,虽然屋顶正脊上少了色彩斑斓的花鸟虫鱼瓷雕,却多了一种朴实流畅的风情。小小的红砖窗棂在鸽灰色的蚵壳间镶嵌着,像远古美丽的梦境。可惜,现在这样的梦境都有点残破了。y埔人富得有能力盖四五层的新楼了,而那些经历了百年以上风雨侵蚀的老宅,也就成了翻建的牺牲品。y埔最漂亮最大型的蚵壳厝,原来多是村里各姓的祠堂。生活富裕后,当地人觉得祖宗也得改善住处,一度拆除蚵壳厝成风。

近年旅游意识的增强,才让y埔人感到这蚵壳厝还是宝贝呢。拆建变得谨慎了,有的人盖新房时也开始用蚵壳墙作装饰,取得了令人惊奇的审美效果。当然,我在村里曲折的小石巷行走时,看到了新楼间零落的蚵壳厝,成片的旧宅已经难得一见了。走进一个老宅的天井,看到大堂上挂着七八位祖先的老照片,女的头上都插着簪花,可以想象头后的“围花簪”该是多么漂亮。这样的黑白照片,唯独簪花被涂抹成彩色,可见当地人对“头上花园”从不敢怠慢。

y埔人靠海吃海,还把吃剩的蚵壳变成建筑材料,原创者简直就是天才。走出y埔村,村口上开了一家“蝌埔人海鲜楼”,酒楼的墙壁竟然就是蚵壳叠砌而成,这样的美感是别处看不到的。看来,蚵壳厝要继续存在下去,除了保护老宅,在盖新楼时引进蚵壳墙等古老建筑元素,亦不失为明智之举。

旅游资讯>>>

交通:埔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离泉州市汽车站约5公里,从汽车站打的到蜱埔。只要10元左右。自驾车从福州或厦门出发。走福厦高速公路,从泉州出口下高速,大约再开10公里就可以抵达。

住宿:埔没有对外营业的旅馆,可住在泉州市区。

美食:在y埔海边。有一家y埔人海鲜馆,提供当地最地道的菜肴。如炸紫菜、蒸肉丸、小堂菜、鱼粥等,味道鲜美,值得一尝。

景点:鹧鸪巡检司、顺济宫和蚵壳厝等。

上一篇:一川如画富春江 下一篇:旅游合同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