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写『东风

时间:2022-06-09 02:00:39

进人新世纪,刚刚组建不久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装配厂(以下简称“总装配厂”),在以厂长陆国林、党委书记王统德为代表的领导班子率领下,以“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气魄抓改革,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抓发展,近4年来,以辉煌的业绩,在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一)

发展是硬道理。

然而,对总装配厂这样一个在东风公司处于独特地位的专业厂来说,没有市场创收的手段和条件,要发展又谈何容易?

总装配厂原设计生产能力为17.5万辆(按五吨长头车计算),到公司成立的1999年,长头车产量只有1万余辆,且其份额在不断萎缩,产量在直线下跌。与此同时,平头车产量却在持续上扬,到1999年月产量已上升到了装车总产量的70%以上。一方面是长头车的能力大量放空,嗷嗷待哺,另一方面,平头车的产量大幅攀升,而能力不足,捉肘见襟。谁动了我的奶酪?是市场这块神奇的魔方,曾一度让总装人不知所措。 装车,只能是装车! 回首30年来走过的历程,东汽的主业是装车,优势也在装车;面对厂内外形势,总装配厂吃饭靠装车,发展也只能靠装车。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而且只能在装车上做文章。总装人经过阵痛和反思,重新找到了方向,实现了自身发展的准确定位,市场风雨的洗礼使“多装车,装好车,装新品车,才能有发展”这一发展理念很快为全厂员工所认同并日益深人人心。

等、靠、要,死路一条;争、干、闯,生机无限。2000年初,总装配厂在尚不完全具备重型车上马的条件下,审时度势,果断地做出了“向重型车进军”的决策。“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当厂部把这一决定向全厂员工和盘托出时,得到了上下一致赞同。但是,搞重型车对总装配厂来说,毕竟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为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总装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拼搏。借助体制改革创造的便利条件,总装配厂眼睛向内,自我挖潜,开始自主进行重型车能力建设的征程。生产任务紧,机遇不等人,装备系统员工利用不可多得的星期天检修时间,见缝插针,化整为零,对翻转器等“卡脖子”工装逐一进行改造,砸掉了制约二线重型车能力提升的一个个“瓶子口”,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33个技改项目,一举实现了8吨以上大吨位重型车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装配二线也随之被改建为载重车公司的重型车生产阵地。

当年,总装配厂装配重型车1700余辆,并具备了30吨以下三轴重型车的生产能力,年产重型车能力达到4.7万辆,重型车成为公司新的效益增长点。到2002年,总装配厂三条流水线都具备了重型车生产能力,全厂重型车生产能力提升到年产8.2万辆,满足了不断攀升的重型车生产需求。

有人说,机遇总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对总装人来说,2000年,注定是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在撬开重型车大市场,获得新的大发展机遇的同时,这一年,公司把东风商用车新品的应变开发职能转到该厂,给了总装人又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和再一次新的挑战。厂里明确由一名领导(总师)专门抓新产品开发,负责全面规划和组织协调;把技术科重构为产品技术科,以试制车间为主体,成立了专门的开发机构;与技术中心联手,组建了产品开发研究所。开发人员没有丰富经验,技术力量薄弱,就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开发实践中壮大力量。在利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还不断的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经过几年摸爬滚打,培养出了一支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具有一定技术经验的新产品开发技术队伍。

2000年10月,东风公司副总经理童东城(当时兼任载重车公司总经理)在华南市场调研时得知,2吨轻卡在当地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这一信息传到总装配厂以后,产品技术科主任工程师林茵茵主动请缨,会同试制车间的精兵强将立即投入开发试制。从生产准备到样车出笼,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5款东风“两吨王”系列适应性新产品。速度之快,让公司领导和用户大吃一惊。第二年年初,这些系列新品即转入批量生产,并迅速达到月产2000辆水平。这是总装配厂第一次尝试新品自主开发,由此迈出了这个厂新品开发决定性的一步。

转变观念,准确定位,面向市场,主动出击。总装配厂新品开发屡创佳绩,捷报频传:继2000年完成5种新车型开发试制任务后,2001年成功开发试制出25个新品种,同时成功开发出为重型车生产配套的减震座椅,当年就实现批量投产,现在生产批量达到月产1200多辆份;2002年,又完成了10个品种的开发试制任务,其中,第三代东风商用车――“东风天龙”的两轮试制和“变脸” (驾驶室换型)重型牵引车的成功开发,为总装配厂下一步产品更新换代做好了准备;2003年上半年,又有新的品种在研制和诞生。现在,开发试制的车型从轻型车到重型车,从长头到平头车,不断拓展和延伸,开发技术实力不断得到壮大和增强。

新品试制开发是生产的“开路先锋”。别小看了这些 小打小闹”,这可具有开创性和探索性的意义。根据公司 “谁开发,谁受益”的政策,这些新品的成功试制开发,为 总装配厂及时补充了装车份额,使这几年来的装车产量节节 攀升。新品试制开发,为总装配厂不断寻找到新的“奶酪” 提供了保证,为总装配厂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从“张嘴吃饭”到“找米下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应变,观念一变天地宽。总装配厂的发展随之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到“柳暗花明又一村”:2000年,总装配厂一举实现8吨以上大吨位重型车生产零的突破,实现新产品开发零的突破,填补了两项历史空白,得到了东汽公司领导的充分肯定,并亲赴总装配厂参加了新晶剪彩仪式。

尤为重要的是,进军重型车市场和走新产品适应性改进开发之路,还为总装配厂持续发展拓展了空间。近4年来,总装人大干、苦干、实干,汽车产量、品种连创新高,频频刷新历史纪录。企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2000年,总装配厂生产汽车140多个品种61914辆;

2001年,生产汽车品种达到267个,同比增长70.06%,产量达到88627辆,同比增长43.10%;

2002年,随着车市“高开高走”,总装配厂生产持续上扬,仅上半年月均产量就达到9992辆的高水平,其中,3至5月份连续三个月,月产超万辆,品种过百个,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1―6月份,累计生产汽车234个品种59952辆,品种产量分别实现同比增长31.45%和59.18%。

尤其可圈可点的是,重型车(8吨以上)生产一直保持强劲上扬的良好态势。4年来,重型车产量扶摇直上,节节攀升:

2000年,总装配厂只有装配二线一条线装重型车,当年装配1856辆;

2001年,装配一线也跻身重型车生产,当年装配重型车20924辆,同比增长1132%;

2002年,发展到三条装配线都装配重型车,仅上半年就装配31994辆,同比增长123%。

2003年上半年,实现了时间过半,品种产量过半……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经过近4年来的发展,总装配厂的柔性化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升,目前产品覆盖轻、中、重、军十多个系列300多个品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系列、宽型谱、变批量、高柔性的混流生产格局。如今,总装生产已实现了由规模效益型向品种结构效益型转轨。同时,一个“多(品种)、快(速度)、好(质量)、省(成本)”的东风商用车新产品适应性开发试制阵地已初具规模。

上一篇:利润质量的现金流量分析 下一篇:西电东送和三峡外送工程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