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湖――自然和谐的乐土

时间:2022-06-09 01:06:12

双湖――自然和谐的乐土

苍茫辽远的万里草原,雄伟壮丽的连绵雪山,星罗棋布的沼泽湖泊,人迹罕至的奇峰异洞,构成了双湖特有的风物景观。霸气十足的野牦牛,超然洒脱的藏野驴,成群结队的藏羚羊,在没完没了铺向天边的金黄色的草原上奔腾追逐,共同演奏充满生机与祥和的草原乐章。

生命中的生存体验

听说我要去双湖,亲戚朋友都像看怪物似的瞪大了眼睛:你行吗?身强力壮的当地人去了都受不了,这个季节是最缺氧的时候,何况你刚从内地休假返藏,不是拿着生命开玩笑吗?“算命先生说我八字硬,总能逢凶化吉。”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应。

位于藏北羌塘高原西北部的双湖特别区,的确有些让人发憷。这里的海拔大部分超过了5000米,比攀登珠峰的大本营还要高。在冰天雪地的冬季氧气含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人的生存能力如何,在这里会得到最好的验证。这里人迹罕至,即使长期在工作的干部到过双湖的也是极少。偶有去过的,安全地返回便多了许多谈论生死考验的资本。

在滴水成冰的季节,我有了一个去双湖的机会,一半是兴奋,一半是恐惧。不知是性格使然,还是记者的职业习惯,每当遇到类似的机会,心底里总是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与冲动;双湖毕竟是双湖,那些充满神奇色彩的种种传说和亲历者的现身说法也足以让人毛骨悚然。

满世界的人都知道我要去双湖,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说走就走。背上行囊,直奔藏北重镇――那曲。

出发的第一天就吃尽了苦头。到了海拔4600米的那曲镇已是胸闷气短,一夜无眠。

背着朝阳,一路西进,丰田越野车很快就脱离了柏油路,一头扎进一望无际的藏北大草原。

抬头仰望,天空是一片单调的碧蓝,单调的连一丝云也找不到;刺目的太阳悬在无边无际的碧蓝中,肆无忌惮地将她的能量洒满金黄色的大草原;草原没完没了地铺向天边,空旷而辽远,看不到一点生机。

越野车发疯似的狂奔,眼前的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横七竖八不知何处是正途。然而充满自信的藏族司机多吉却全然不在乎:这里的路多如牛毛,可每条路都能通双湖。

在这无边的大草原上,拖着长长狼烟的越野车是天地间唯一的主宰,性情豪放的司机们尽可不讲规则、不守规矩任意驰骋,路也随着司机们的性情随意地延伸。于是心中突然涌出鲁迅先生一句话的翻版:地上本没有路,车跑得多了到处都是路。

出那曲,越班戈,取道北上,双湖特别区已进入视野。

双湖是位于藏北羌塘高原西北部,东邻安多县,南接班戈县和申扎县,西与尼玛县接壤,北跨昆仑山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望。

双湖特别区的前身是双湖办事处,它是为开发藏北“无人区”于1976年新建的行政区域。

双湖特别区之所以“特别”,至少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海拔高。它是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县级行政区。县城所在地海拔4990米,当地人说:爬上三楼海拔就是5000米。其次是行政关系特殊。从双湖办事处到双湖特别区,都是县级建制,却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被国务院批准为一个正式的县。其行政构架类似于一个县的建制,但人大、政协及一些司法机构却不独立,仍由尼玛县代管。从行政隶属关系上属于尼玛县管理。

进入双湖境内感受最深的是:地广、人稀。双湖特别区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超过江苏全省面积,比三个台湾省面积之和还大1万多平方公里。丰田越野车呼啸着跑上几个小时,竟见不到一个村庄、一个人甚至一只羊。持续进入视野的依然是碧蓝的天空,刺目的阳光,枯黄的草甸。

天尚未亮出发,到暮色四垂,历经10余个小时的折腾,终于到达了双湖县城。说是县城,其实不过稀稀落落的几排房子而已。一条由中国石油集团援建的水泥路上,三三两两的几个行人正准备回家睡觉,因为12点之后赖以照明的太阳能蓄电池将无力支撑长时间的照明,除几个要害部门外将全城停电。即使如此,双湖区区委书记已感到十分满足了,他说,过去整个县城就靠25千瓦的光伏电站供电,每天供电时间仅有几个小时,入夜县城漆黑一片。自2001年起,按照中央的政策,双湖区迎来了中国石油集团的第一批干部。随着资金的大量注入,县城也在一天天发生着变化:从整个县城找不到半块水泥砖,到一栋栋砖石结构的楼房拔地而起;从整个县城没有一截柏油路,到县城主路基本铺上了柏油;从入夜县城一片漆黑,到县城中心主路有了太阳能路灯。这一切变化在外来者眼中实在不算什么,但在双湖人眼里却是实实在在的“翻天覆地”了。

初到双湖,人一直在一种眩晕和恍惚之中。严重的缺氧使人步履维艰,说话有气无力。据气象部门的权威分析,双湖每年的大风天气在250 天以上,在这天寒地冻的隆冬季节,狂风格外得意,日夜不停地啸叫着,似乎在极力地显示着其存在的价值和无比的威力。严重的缺氧和极度寒冷令人难以忍受。为了驱寒,区上的领导特意准备了取暖炉,可房间内温度一上升,空气遇热膨胀,缺氧更加严重,真是冷亦忧,暖亦忧,这种生存体验让人终生难忘。

数百湖泊润泽旷古荒原

双湖的特有高度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5000 多米的海拔高度使青稞无力结籽,树木无力发芽。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我们看不到一棵树,一株庄稼。然而,大自然的造化却让这里生长出另类的美。

行驶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突然间草原的尽头涌出一列覆满皑皑白雪的大山,如矛如剑,直刺苍穹。沐浴在金色阳光中的雪山孕育出无数条清澈似精灵般的小溪,缓缓走过草原,凝聚汇集成蓝宝石般晶莹剔透的高原湖泊,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山的伟岸与雄奇,水的婉约与柔美,共同镶嵌在碧蓝的天空与金黄的草甸之间,构成了一幅天地浑然一体安静祥和的画图。猛然间,一群调皮的藏羚羊闯进画面,几头藏野驴也来凑热闹,越野车在奔驰,极善奔跑的藏羚羊像是找到了比赛的对手,疯跑一阵后四散而去。而儒雅有余奔跑能力不足的藏野驴则喘着粗气远远地站定,目送我们远去。

车子翻过一道漫坡,眼前豁然一亮,又是一片碧蓝碧蓝的湖面,后来我们才发现,几乎每翻过一座山坡,迎面而来的都是一个清澈晶莹的湖泊,用星罗棋布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据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双湖多年平均降雨量仅有150 毫米,然而你无法想象,这150 毫米的降水却不可思议地在双湖12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出大大小小470 多个湖泊。著名的湖泊有多格错、仁其香错、多尔索洞错、多格错仁强错、美日切错、雅根错等。湖面海拔均在4500米以上。其中美日切错湖面海拔达到5400 米。第二大湖色林错就坐落在双湖特别区的南端。同行的一位水文专家为湖泊广布作了科学的注释:湖泊的形成与大气降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降水不是湖泊形成的唯一条件。双湖特别区湖泊之所以分布如此之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冰雪融水,境内分布着众多山系,加之寒冷的天气,从而形成大量雪山、冰川等固体水库,这些固体水库成了湖泊形成与生存的重要源泉。

昆仑山、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山、冬布勒山等山脉依次排列,用他们伟岸的身躯维系呵护着星罗棋布的湖泊,星星点点的湖泊则以其特有的柔情慈母般地润泽着万里草原,无私的大草原以其宽广的胸怀和汩汩乳汁养育着野牦牛、藏野驴、黑劲鹤、藏羚羊、熊、獐、豹......

双湖境内有藏北最大的内流河――扎加藏布,藏北高原特有的高原无鳞鱼就产自这里;境内还分布着众多的盐湖,盐湖中有资源丰富的硫酸锂和镁硼矿。其中质优量大、经济价值较高的卤虫卵(丰年虫),是双湖实现增收富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开沟凿渠,发展牧区水利,打井架管解决人畜饮水,依水借势发展水电,造福于当地人民。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充分开掘天然湖泊、雪山冰川的景观价值,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引来大批旅游探险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握手第三极冰原

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决定前往普若岗日冰川。

此前,孤陋寡闻的我竟不知上世纪末发生在双湖的一个伟大发现――除南极北极外,双湖拥有陆地最大的冰原――普若岗日冰川。而今就要前往一睹这一无论从景观价值还是从研究意义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冰原的芳容,心中着实有些激动。

车出双湖区委驻地北行,不久就进入了杳无人迹的荒原,一直前行就是著名的可可西里无人区。

精干睿智的区委书记朱巨成了我们这次冰原之行的当然向导。他介绍说,1999 年8 月中旬至9 月下旬,中科院姚檀栋研究员带领中美18 名科考队员,奔赴以前科学考察还未涉足的唐古拉山西端的普若岗日冰川地区。就是这次考察,有了一个奇迹般的发现:从地形图上所看到的冰川实际上是一个冰原,而在此前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冰原仅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这片面积约420 平方公里的冰原是仅次于南北极冰盖的最大冰原,因而被称为第三极冰原。积累区最高海拔6400 米的冰原由许多大小不等、比较平缓、相互连接的冰帽构成。皑皑冰川紧邻绵延起伏的沙丘,宁静清澈的湖泊如同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冰川周围。这种冰川、沙漠、湖泊融为一体的景色,堪称世界奇观。 这是目前在青藏高原地区发现的厚度最大的冰川。这些结果令考察队员惊喜万分!

朱巨书记的介绍吊起了我们尽快一睹冰原真容的胃口。然而,近乎探险般的行进方式让我们的愿望无法尽快实现。

先是成片的沼泽阻住去路。就是在这里,中科院考察队创下了每天行进5公里的记录。而几天前,由5 台越野车组成的旅游团队轮流陷车,起初还你拖我拉艰难前行,后来所有的车辆全部陷入泥潭,直到次日区里派出卡车救援方得脱险。所幸的是,天公作美,格外严寒的天气把大部分沼泽冻硬了,我们的车队小心翼翼,左躲右闪,终于有惊无险的地越过了沼泽地。

接着是冰上探险让人心惊胆战。离冰原越近,前行的路愈加艰难,后来干脆没有了路。河谷中满是高低错落的巨石,越野性能极好的丰田车也完全丧失了前进的能力。经验丰富的朱巨书记指挥车队进入冰河。由冰原融化形成的小河全部封冻,冰下水流汩汩,两岸巨石嶙峋,仅容车身的河道中车队徐徐前行。正行间,河道跌水形成冰瀑,阻住去路。无奈之下,只得孤注一掷,丰田越野车怒吼着冲出河道,在乱石滩中奋力冲突。经过几个小时的折腾,终于抵达了海拔5400 多米的普若岗日冰原。

远跳普若岗日,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孤零零的冰塔、圆圆的冰蘑菇和连绵的冰墙,景观非常奇特。顶着强烈的高原反应继续前行,眼前突然出现一座巨大的冰洞,其高足有50 米,洞内宽阔可容上千人,洞的正上方有一直径约2 米的洞口直通蓝天,一束阳光直泄洞中。洞内纹理规则有序的巨大冰块堆积如山,晶莹剔透如人工雕琢。巨大的冰柱悬空而下,成排的冰帘四处悬挂。无需人工点缀,浑然天成。

站在普若岗日的脚下,我们只能仰望冰原一角,观测手段的落后和地理位置的局限,使我们只能窥一斑而无法见全豹,带着一丝遗憾,我们打道回府。

探险动物王国

只有到过双湖,你才能真正体会什么叫动物王国。在偌大的双湖草原上,真正的主宰不是人类,而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珍稀动物。我们不知双湖有多少家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野生动物无论从数量、种群,还是从活动范围、生存能力都远远超过了家畜。

双湖地处藏北无人区边缘,北邻阿尔金山、可可西里两个国家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这里历来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的野生动物,绝大多数都是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和科考价值。如:藏羚羊、藏野牦牛、藏野驴、黄羊等,数量多分布广;雪豹、棕熊、盘羊、石羊、狐狸、猞猁、旱獭、狼、雪鸡、野鸽等珍稀动物自由栖息。

灵秀骄傲的草原公主――藏羚羊。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成群结队的藏羚羊随处可见。我们驱车来到嘎错乡的一座湖畔,上千只藏羚羊正在湖畔肥美的牧场上吃草饮水。我们无意惊扰抑或伤害这些美丽的精灵,但警觉性极高又极善奔跑的藏羚羊迅速掠过草原向附近的山坡急驰而去。精明的藏羚羊似乎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怀着天然的不信任,以至于我们无法接近。其实,这不是它们的错,人类的不友善甚至残酷让善良的藏羚羊产生了更多的敌意。于是我想起了影片《可可西里》中那些为满足物质利益而疯狂屠杀藏羚羊的一幕幕惨不忍睹的镜头,为了躲避那些黑洞洞的枪口,藏羚羊唯一的对策就是逃跑。

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贸易的濒危动物。藏羚羊不同于大熊猫,它是一种优势动物。雪后初霁的地平线上成群结队的藏羚羊,精灵一般的身材,优美得飞翔一样的跑姿,就会让你相信,它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存数千万年。它不是一种自身濒临灭绝、适应能力差的动物,只要你不伤害它,它自己就能永无止境地繁衍生息下去。

有关藏羚羊的话题,最有意思的莫过于集体迁徙和恃强。

藏羚羊每年有2 次大的集体迁徙,每次迁徙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内容固定,其高度的组织性和时间计算的准确性让人吃惊。第一次迁徙是每年藏历4月的羚羊产羔季节,母羚在公羊的护送下从草原的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奔赴无人区深处的固定地点。在整个产羔育幼期间,都有公羚严密警戒,再凶的恶狼也很难接近。在返回途中数千只羚羊集体上路,前后、左右都有公羚守护,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第二次迁徙是每年藏历九月底到十月初的季节。此时,藏羚羊们不约而同地汇聚到荒漠地区。公羚们到达之后,为了多争夺一些母羚,首先要与对手决斗。胜利者,可与数头或者数十头母羚;失败者,则只得流落他乡。

雄健强悍的羌塘霸王――野牦牛。

到双湖最大的看点是追寻野牦牛。野牦牛体格强健,生性凶猛,作风霸道,是地地道道的草原霸主。

为寻找野牦牛,我们驱车直奔常有野牦牛出没的双湖雅曲乡。同行的朱巨书记告诉我们,每年的7 到9 月是野牦牛的季节,大量的野牦牛就会从雪山上下来,同家养牦牛混在一起共同生活。深冬季节野牦牛都上山了,很难看到。

正当我们为可能看不到野牦牛而悻悻然之时,一片空阔的沙地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目标,远看像一架黑色的牛毛帐篷,车子渐行渐近,这座黑色“帐篷”突然站立起来,朱巨书记惊呼:是野牦牛!初见野牦牛首先是惊异于牛体的庞大:上千公斤的家养牦牛已是让我们大开眼界,而眼前的这头野牦牛足有两头家养牦牛大;其次是惊异于凶猛强悍:我们的车子离它尚有100 多米,高度警惕的野牦牛已是鬃毛四竖,怒尾冲天,四蹄斜撑,双角抵地,怒目而视,随时准备向我们发起最猛烈的攻击。早就听说,野牦牛抵翻车子之事,今日一见,确信无疑。为近距离观察这个庞然大物,两辆车子从两个不同方向慢慢靠近,野牦牛愈加愤怒,后蹄蹶地,尘土飞扬,突然向我们的车子发起攻击,经验丰富的司机加足马力掉头急撤;见我们退去,野牦牛又向另一台车发起同样的攻击。两辆车子双双撤退后,野牦牛重新站定,寸步不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无奈之下我们只有绕道前行。

车行约30 公里,山谷之中出现一群约15 头左右的野牦牛群,我们立即驱车直扑过去,与前面的情景不同,群牛狂奔,直上山巅。我们的越野车紧追不舍,突见牛群中一头小牛落伍,且差距越拉越大,追近细看,原来是混在野牦牛中的一头花色家养母牦牛(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野牦牛均为通体纯黑,无一根杂毛)。这头家养母牦牛不但体积不及野牦牛一半大,而且体力也远不能同野牦牛相比,只得喘着粗气放弃奔跑。

当地牧民告诉我们,季节,野牦牛从雪山上下来,混在家养牦牛群中谈情说爱,霸占家养母牦牛,家养公牦牛敢怒而不敢斗。如此也就罢了,野牦牛上山还要强行把家养母牦牛带走,且一去不复回。这一下牧民不干了,他们便与野牦牛发生争斗,霸气十足的野牦牛怎容得有人阻挠,于是便时常传来牧民死伤于野牦牛的消息。

返回的路上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何一头野牦牛横在路中,寸步不让,车不能行。而一群野牦牛却集体逃跑,没有半点抵抗之意?有人做了这样的解释:群牛遇到攻击,个中总有胆小的,一牛撤,则众牛逃,而只有一头野牦牛时,则无路可退,只有严防死守了。

风度翩翩的白马王子――藏野驴。

同野牦牛、藏羚羊不同,藏野驴则显得

从容儒雅,风度翩翩。通体以灰白和淡黄为主,色调上与草原十分和谐。或三五成群,或踽踽独行,总是远远站定,一副与世无争的神态。喜欢群居的藏野驴有时一群也多达上百匹。野驴的奔跑速度不及藏羚羊,最高时速约40公里。有时兴起,喜欢与汽车赛跑。在人烟稀少的羌塘高原,当它们看到汽车奔驰、就会成群结队地同汽车赛跑,且往往跑在汽车的前头。奔跑时,有秩序地排成几列纵队,队形整齐。它们的赛跑似乎不是为了比高低,而是兴致尽了便四散而去,友好地看着车子远去。

那永不凋谢的和谐乐章

在双湖特别区采访,我们最大的感受是这里的干部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太艰苦了。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除县城几百米的柏油路外,通往各地的都是等级很低的土路,严格地说,大部分路都不是修出来的,而是车轮碾压出来的。县城尚且供电不足,大片牧区用电水平可想而知。在双湖我们几乎感受不到更多的现代文明气息。从干部职工到农牧民群众都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生存状态。

虽然各级政府尽了很大的努力,在大学生分配、人才支援等各方面都给予特殊政策扶持,但由于这里工作生活条件太艰苦,分来的大学生干不了几年都通过各种渠道纷纷调走了。留不住人才,想发展经济就更困难了。即使留下的人,子女上学、就业、找对象等一系列问题都不好解决。

区委区政府一班人的敬业精神令我们感动,他们克服工作生活中的重重困难,以百倍的努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然而由于体制不顺,争取建设资金十分困难。在国务院的名册中,全国根本就没有双湖特别区这个名字,因而凡从国家发改委下来的项目都十分难以争取。事实上,双湖特别区经济建设中的资金需求与可能争取到的资金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再看农牧区。客观地讲,双湖特别区的农牧民纯收入不比周边地区的农牧民群众的水平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衡量一个地区的生活水平不能单看经济收入,还要看教育水平、基础设施、生活环境等因素。广大牧区用电水平、教育水平等都比较低,多数农牧民群众还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与现代文明相距甚远。

面对这片高天厚土,我们在思考。

海拔5000多米的双湖被称为“生命”。然而这片生命却未能禁住人们的脚步。1976年,一批先行者背负着领导的嘱托,怀着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闯进了这片无人区。从此人类的足迹开始在这里延伸。毋庸置疑,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这种行动无疑是一大壮举。我们无意用今天的标准和理念去评判过去,但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和探讨问题,正是为了现在和将来。双湖特别区辖6个乡,总人口不过1万,虽经多年努力,但至今未被中央正式批准为一个县,与其投入巨大的资金去解决这一万人的问题,不如换一个角度思考,比如生态搬迁就是选择途径之一。

双湖特别区不适宜人类生存,却极适合珍稀动物生存。这里生存着大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天然的野生动物园。我们采访中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野生动物受到保护后,繁殖速度很快,野生动物与家畜争草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还不时传来野生动物伤人的消息。到底是野生动物与家畜争草,还是人与野生动物争地盘?是动物伤害了人,还是人伤害了动物?其实这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客观地看,这里原本就是野生动物的地盘,人类的介入打破了这里固有的生活秩序,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其下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

双湖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的地区之一,是一片自然和谐的乐土。有关部门正在从政策上对这片乐土实施保护,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正式成立,双湖区委、区政府也在思考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这一切都为双湖特别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做着新的诠释。

上一篇:巅峰·祥云·梦想 下一篇:一袋沉甸甸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