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溪河特大桥40+64+40米连续梁合拢段施工技术

时间:2022-06-08 10:36:33

蟠溪河特大桥40+64+40米连续梁合拢段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设计合拢施工要求

1、在完成两边跨现浇段及7#悬浇段后,前移两个边跨挂篮(在此之前边跨现浇段砼已浇筑完成并养生至设计强度50Mpa);

2、在两个“T”构悬臂端加配重(合拢段两侧采用砂袋配重相当于合拢段所浇混凝土重量54.5t);

3、架立边跨合拢段挂篮及模板,绑扎普通钢筋,安装边跨合拢劲性骨架并将其焊牢固,张拉临时预应力束BC1、BD1至400KN。

4、浇筑边跨合拢段砼,边浇边调整合拢段两侧的配重,砼浇注过程中,按混凝土浇筑进度卸去配重,养生砼至设计强度50Mpa,张拉边跨合拢束BC,纵向束BD3~BD6至设计吨位,张拉边跨竖向及横向预应力钢筋并锚固,并压浆封锚。

5、拆除边跨合拢段挂篮及模板,拆除边跨上的临时支架,解除拆除59#、60#主墩临时固结。

6、架立中跨合拢段挂篮及模板,绑扎普通钢筋,安装中跨合拢劲性骨架并将其焊牢固,张拉临时预应力束C1,D1至400KN;。

7、浇筑中跨合拢段砼,边浇边调整合拢段两侧的配重,砼浇筑完毕时,中跨现浇段上的配重全部卸去,养生砼至设计强度50Mpa。张拉中跨合拢束D、C束、竖向、横向预应力钢筋及边跨BD1、BD2并锚固,。

8、拆除挂篮。

二、边跨合拢段施工方法

1、概况

边跨合拢段全长2.0m,该处箱梁设计高度为3.134m,底板宽度为6.7m,顶板宽度为12.0m,腹板厚为0.48m,底板厚度为0.40m,顶板厚度为0.40m,边跨合拢段砼总方量为20.6m3。

2、边跨合拢段施工准备

1)清除箱梁顶面及内箱的材料设备,对于不需要的材料设备要全部清理到桥下,必须要使用的材料设备应堆放到箱梁0#块横隔板顶上,尽最大限度减少对箱梁悬臂端标高的影响。

2)在“T”构两悬臂端预备砂袋等材料。

3、合拢段挂篮模板的就位

边跨合拢时用挂篮腹板外模、外模行走梁,底板悬臂端侧采用挂篮底纵梁前横梁作为横梁,靠近边跨现浇段一端采用挂篮前吊杆与挂篮主桁架进行锚固。内模采用内木模板,内模拼好后将搭设内模支撑架。

4、边跨合拢段两端平衡重的设置

施工以弯矩平衡为原则,配重重量以(边跨合拢段砼重量/2)为标准即配重=20.6×26.5/9.8/2=27.85t,确保每个单“T”构的平衡。配重又分固定荷载与非固定荷载两部份,固定荷载指中跨、边跨吊架的重量,其值为合拢段挂篮及模板重量。非固定荷载即是指边跨合拢段砼重量。本桥直接采用砂袋配重,以箱梁轴线对称均匀布设,砂袋加载时由测量队放出砂袋堆放的中线,现场技术人员标示出每袋砂的堆放位置,加载前对每袋砂进行定量称重确保每袋重量为1.3t,保证砂袋重量的均匀性

5、边跨合拢段钢筋、预应力管道的安装

对砼施工缝进行认真处理后,即可进行合拢钢筋的绑扎及预应力管道安装,由于合拢段钢筋、预应力管道密集,并且又增加了劲性骨架因此应特别注意预应力管道的定位和密封,确保管道畅通。由于合拢段预应力钢束管道内不能穿衬管,为安全考虑采用先穿束的方式。

6、合拢段劲性骨架的安装及临时束张拉

本桥合拢段劲性骨架为工45b焊接,在7#块和现浇段顶板及底板预埋10mm厚钢板各2块,尺寸为25cm×100cm,合拢时中间焊接长500cmI45b,并将两端焊接在顶板及底板预埋钢板上,焊缝长度不小于50cm,焊缝高度不小于1.5cm。在当晚21:00点开始安装,同时焊接时要采取温控措施,避免烧伤混凝土。合拢温度应选择在一天中气温较低时进行浇注,保证合拢段新浇的混凝土处于气温上升的环境,在受压的状态下达到终凝,以防止混凝土开裂。

7、边跨合拢段砼浇筑及与预应力束的张拉压浆

砼浇筑前必须对模板加固情况及总体安全性、预埋件位置进行仔细的检查,确保施工安全。在一天中温度最低时间段并且在两小时之内浇筑完成,即应在当天晚上2:00左右结束。合拢段混凝土采用C50微膨胀混凝土。浇筑合拢段砼时,边浇砼边同步等效卸载。(具体操作为:指派专人根据砼浇筑速度,按每盘砼入模时间段,可知单位时间砼的入模重量,同时在该时间段卸掉“T”构悬臂端所压相同重量的砂袋)。混凝土浇筑时采用60型混凝土输送泵车浇筑,浇筑速度按最低0.33m3/分考虑每级荷载需3~4分钟,所以浇筑过程中每3~4分钟卸载一次砂袋可满足施工要求。混凝土浇筑完待边跨合拢段砼达到设计强度的100%以上弹性模量达到100%,且龄期达到7天以后,张拉边跨合拢束BC,纵向束BD3~BD6至设计吨位然后张拉边跨竖向及横向预应力钢筋并锚固,并压浆封锚。

三、体系转换

1、拆除临时约束

连续梁边跨合拢后,拆除边跨上的临时支架,解除59#、60#主墩的临时约束,结构由双悬臂状态变成单悬臂状态,最后中跨合拢,成连续梁受力状态。

四、中跨合拢段施工方案

1、概况

中跨合拢段全长2.0m,该处箱梁设计高度为3.134m,底板宽度为6.7m,顶板宽度为12.0m,腹板厚为0.48m,底板厚度为0.4m,顶板厚度为0.4m,中跨合拢段砼总方量为20.6m3。中跨合拢段的施工采用已有挂篮作改动之后施工中跨合拢段。

2、合拢段挂篮模板的就位

待边跨合拢段施工完毕后,遂开始拆除两个边跨悬臂端挂篮,中跨合拢利用59、60#主墩挂篮,外侧模及底模通过外模行走梁和底横梁锚固在7'#梁段预留孔上。

3、中跨合拢段两端平衡重的设置

施工以弯矩平衡为原则,在中跨合拢段两端,再加配中跨合拢段砼重量扣除已配边跨合拢段砼重量的差额,配重采用砂袋放置于7'#梁段顶板,以箱梁轴线对称均匀布设,砂袋加载时由测量队放出砂袋堆放的中线,现场技术人员标示出每袋砂的堆放位置,加载时对每袋砂进行定量称重确保每袋重量为1.3t,保证砂袋重量的均匀性。

4、中跨合拢段劲性骨架的安装

本桥合拢段劲性骨架为I45b焊接,在7#块顶板及底板预埋10mm钢板各三块,尺寸为25cm×100cm,合拢时中间焊接长500cmI45b,并将两端焊接在顶板及底板预埋钢板上,焊缝长度不小于50cm,焊缝高度不小于1.5cm。在当晚21:00点开始安装,同时焊接时要采取温控措施,避免烧伤混凝土。合拢温度应选择在一天中气温较低时进行浇注,保证合拢段新浇的混凝土处于气温上升的环境,在受压的状态下达到终凝,以防止混凝土开裂。

5、中跨合拢段钢筋、预应力管道的安装

对砼施工缝进行认真处理后,即可进行合拢钢筋的绑扎及预应力管道安装,由于合拢段钢筋、预应力管道密集,并且又增加了横隔板及劲性骨架因此应特别注意预应力管道的定位和密封,确保管道畅通。由于合拢段预应力钢束管道内不能穿衬管,为安全考虑采用先穿束的方式。

6、中跨合拢段砼浇筑

砼浇筑前必须对模板加固情况及总体安全性、预埋件位置进行仔细的检查,确保施工安全。在一天中温度最低时间段并且在两小时之内浇筑完成,即应在当天5:00左右结束。合拢段混凝土采用微膨胀混凝土。浇筑合拢段砼时,边浇砼边同步等效卸载。

7、合拢段预应力束的张拉、压浆

待中跨合拢段砼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弹性模量达到100%,且龄期达到7天以后,先张拉合拢段合拢束及竖向预应力筋。

五、合拢段施工过程中其它注意事项

1、合拢段温度设计要求

1)合拢段混凝土选择在一天中气温稳定区时混凝土初凝的原则确定开盘时间。合拢段混凝土选择在一天中气温较低时进行浇注,施工现场挂设温度计进行测温,保证合拢段新浇的混凝土处于气温上升的环境中,在受压的状态下达到终凝,以防混凝土开裂。根据我部实际情况及工艺要求,混凝土浇注速度每小时控制在10m3左右。

2)焊接合拢劲性骨架及浇筑合拢段砼宜选在气温变化不大的天气进行,并应在当天气温较低的时刻(如凌晨2点钟),并争取在两小时内浇筑完成。

3)中跨合拢段挂篮及模板的拆除,必须要在中跨合拢束张拉完成后进行。

4)模板拆除时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不得大于15℃。

5)合拢段施工配重两端必须对称进行,砂袋堆放严格按施工图纸及技术交底进行,砂袋吊装过程必须设专人指挥吊车防止吊装过程中砂袋碰撞挂篮发生不安全事故。

6)夜间砂袋卸载时现场必须要有充足的照明设施,桥上桥下必须要有专人指挥。

2、混凝土养护

1)梁体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即应按规定用保水性能良好的材料进行覆盖养护。

①当梁面混凝土浇筑完毕、应尽量减少暴露时间,并用塑料薄膜紧密覆盖防止水分蒸发。当温度较高、气候干燥时应用喷洒水保湿。混凝土初凝后混凝土面应用透水性不褪色土工布覆盖或用麻袋覆盖在其表面喷洒养护。

②洒水次数应以混凝土表面湿润状态为度。一般白天以1~2小时一次,晚上3~4小时一次。

③洒水养护的时间:从浇筑完开始计时,当环境相对湿度小于60%时,自然养护的时间一般不少于28d;相对湿度在60%以上时,自然养护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4d。

④在对梁体进行洒水养护的同时,应对随梁养护的混凝土试件进行洒水养护至规定试件。

⑤高温季节也可在穿束前在预应力孔道内通循环水降低梁体内部温度。

3、箱梁合拢的线性监测

合拢段是全桥施工的重点,也是线形控制的重点。对施工悬臂的合拢精度要求为:箱梁平面中线位置误差不大于10mm;悬臂端高程差不大于+2mm。在各孔4号块施工前,对各T构悬臂箱梁高程进行联测。合拢段取压重等技术时,应在整个合拢段混凝土施工中进行变形监测,施工卸载时,在施工端架设电子水准仪进行测量观测,保证梁体在施工时标高与线形监控数据吻合。

合拢段施工的高程观测按以下六个工况实测:

安装模板前

浇筑混凝土前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分级卸载

浇筑混凝土后

张拉部分纵向预应力钢束后;

张拉完成所有预应力钢束后。

上一篇:路桥施工中合同管理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 下一篇: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和发展对策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