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关注女性农民工

时间:2022-06-08 07:18:59

应关注女性农民工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不少农村劳动力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其中一些女性也进入了城市外来务工者的行列。由于性别和所处的阶层,她们遭受着双重的社会压力,其生存状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现状及成因

(一)就业难。

1、直接面对就业还是养护子女这一两难选择。

女性农民工如随同丈夫一同进城,就会陷入就业还是带孩子的两难选择。她们如果选择就业,子女则无人教养或教育欠缺,容易增加社会边缘人群;如果选择养护子女,则谈不上所谓教育子女或充分就业;部分靠丈夫或家人收入解决了温饱的,由于其自身教育水平有限,很难满足学龄子女对教育的要求,从而形成“只养不教”或教育失当的局面;更有甚者教唆子女乞讨乃至从事偷盗等违法行为。种种现象告诉我们,子女就学问题也是女性农民工所承担的特殊压力。

2、劳务输出地缺乏统一组织,使得她们获得就业机会的途径单一。

她们获得工作机会的途径主要以家人、亲戚或熟人介绍为主,血缘及地缘关系构建的熟人关系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形成了同乡等集中于一个单位或同一地域务工的局面,但比较欠缺统一的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管理。

3、自身素质限制以及缺乏培训等导致就业机会有限。

女性农民工在文化程度、学历层次、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自身素质受到限制,又缺乏培训,这些都影响了她们的就业,且时常面临失业的危险。

(二)就医难。

她们作为城市务工者的特殊群体,寻常的小病小灾不愿意轻易迈入医院的大门,但由于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艰难困苦,对她们的身体健康造成的摧残也显而易见。即使在紧急情况下到大医院就诊,因为缺乏相应的医疗保障,在庞大的医疗开支面前往往一走了之。

(三)住房难。

1、家人众多。女性农民工往往作为随行家人或作为随行子女的看护人自然地走进了城市,家庭人口众多往往住房拥挤不堪,相当简陋。

2、经济收入微薄。女性农民工在就业方面存在局限性,其经济收入水平也偏低,面对城市中日益高涨的房价和租金,她们望而却步,只得搭建窝棚等临时居所解决暂时的居住困难。

3、城市消费水平较高。进城以后,如饮食、医疗、教育等消费对男女农民工这样的弱势群体压力巨大。

(四)认同难。

1、户籍制度无法形成她们对城市的归属感。

2、管理体制和保障体系的缺失或不当未能形成她们对城市的归属感。

3、基层管理者的管理服务未能形成她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难。

二、解决办法和管理途径

(一)政府积极主导。

1、政府在治理网络中应因地制宜地制订管理措施和政策法规,不仅要制订政策更要在实施过程中严格贯彻,保护女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政府要通过各种社会力量,对登记在册的农民工进行免费培训,尤其是针对女性农民工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她们的就业能力。同时,还应为女性农民工务工提供方便的中介机构、培训机构、用人单位适当的政策优惠与扶持。

这不单纯是投入与产出的经济问题,更是涉及社会安定团结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既然作为鼓励和保障的体系务必在政策上有一定优惠并使之形成长效机制。

3、劳动力输出地的政府统一组织劳务输出,给予专业的技能培训,提高女性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4、通过法律援助等行之有效的维权机制帮助女性农民工维权。

(二)用人单位积极回应,构筑女农民工敬业的家园。

1、企业管理和关心。江苏吴江、昆山等地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雇佣了大批女性农民工生产电子元器件、棉纺织、成衣等,企业经营者认识到合理的管理及对雇员的重视与关心有利于长效的管理模式形成,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长期利益的实现。

建设或统一租赁集体宿舍、开设或引入便利店等提高生活质量。有的还开设幼儿园和学校,妥善安置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生活。

2、加强对女性农民工的培训和企业文化的熏陶。

(三)社区多元联动支持,形成女农民工坚强的后盾。

如在提供就业服务和培训系统,不仅要有职业介绍所等中介机构为企业输送劳动力,更需要使之与职业培训结合,向企业输送具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劳动力。培训机构可以以市场为导向提供合理的收费培训,新闻传媒则可开设相应栏目或版面增大她们接受培训或教育的可能。

(四)女性农民工自我进取,提升她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女性农民工应进一步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自强、自立、自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积极参与培训,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与就业能力;更多地融入城市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充分表达自身意愿与诉求。

上一篇:引导网络游戏市场健康发展 下一篇:奇奇怪怪的网上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