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11册《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08 06:54:31

小学语文第11册《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文章编入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通过这四篇课文的学习,都会让我们胸中涌动着敬佩之情,为他们的胸怀、勇气,为他们的精神与爱心,也更让我们懂得这些美德在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这篇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设计理念:

1.《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自己感悟文本的内容、情感,充分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全新的语文教学新理念。

2.根据新课标高年级“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一要求,引导学生在精读时,重在品读地震中谭老师的动作、语言,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关键词句,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让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3.利用多媒体,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

2.学生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起回忆

媒体播放新闻《湖南大学2万师生迎接英雄校友谭千秋回家》。

也正是在这一天里,我深深地记住了一个汶川普普通通的老师,他的名字就是——谭千秋!谭老师究竟是作出了何等壮举,迎候他的队伍竟然足足有几里路长,他拿什么照亮了湖南人的内心?也让亿万中国人感到骄傲呢?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姿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件播放新闻导入,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目睹湖南大学真实的迎接场景并感受人们沉痛的心情,为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调。]

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仔细地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多读几遍,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呢?并把有关最后姿势的句子画下来。(生读文画句子)

[设计意图:扣题读书,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

2.检查初读效果

分组出示词语朗读。(可以竖着朗读或横着朗读)

废墟 绘声绘色 生死攸关

坍塌 妙语连珠 诠释

震撼 有幽默感 师德灵魂

指名读、齐读。

请你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让学生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学们,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

学生交流汇报。

出示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学生齐读。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就是谭老师生命中最后震撼人心的姿势。

三、精读感悟,深入理解

课件出示:谭千秋最后的姿势的图片

[设计意图:结合文中的插图让学生透过直观的画面走进课文,使谭老师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清晰起来,起到了诱感的作用。]

同学们,看着这幅图我们仿佛一下子就被拉回了那惊心动魄的地震灾难瞬间。这是课文中第一次提到的“最后的姿势”。

出示句子: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学生自读感悟,感受谭老师的品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4~7自然段,看看当时谭老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姿势的呢?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用心品读,仔细体会。

2.集体交流,细读品味。谁来说说,当时的情况怎样?学生自由回答。

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同学们,这可是八级地震哪!看,作者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从这环境描写中能读出什么?学生讨论。

出示句子: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设计意图:感叹号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咀嚼,看似不经意的一个标点,却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品其味,悟其情。就这样,借助标点,叩向文本,孩子们一步一步走进了谭老师的内心深处!]

谁再来试试?你们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

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学生交流)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地震发生时的紧急。

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句子: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从短短的这一句话中我们读出了一位沉着、镇定、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谭老师。但是时间毕竟有限啊,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引读句子。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几个词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非常快。

[设计意图:书,读出来,还要读进去。通过读、思、议,让学生品味到本文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

这一段话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学生谈感受。

是啊,在危急关头,谭老师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护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让我们一起来再读读这段话,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再次引读句子。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全班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反复朗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是为了凸显谭老师伟大精神品质、高大人物形象。]

3.展开想象,深度交流。是啊,在十万危急的关头,谭老师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护住了孩子们的生命之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了四名学生。可是也就在这一瞬间,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这里有个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你能想象一下你所看的画面?

学生思考、交流汇报。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掉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动山摇,几百斤的水泥板重重砸下来,________________。

地动山摇,整栋楼房轰然塌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动山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展开想象,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内化以及情感的升华,再一次凸显人性美,又能使学生在想象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身临其境,此刻我觉得自己好像就是那四名学生中的一个。“黑暗里,我好害怕好孤单,我真的想哭,可我又想起了老师临终前的嘱咐,同学们你们要坚强,坚持住,等待救援……”

出示第7自然段: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学生齐读。

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当时危急环境的描写,在文章中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否删除呢?

学生思考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正面描写的方法。]

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同学们让我们捧起书,一起去感受那危急的一幕。齐读课文第4~7自然段。

[设计意图: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深情朗读,读出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在百年不遇的灾难面前,人的躯体是多么的渺小,但是谭老师却用他无私的大爱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一姿势此时此刻就像一座丰碑矗立在我们心里。这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我们,更震撼了在场救援人员、老师和获救的学生们,在他们眼里这姿势又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五、指导写字,反馈评价

出示生字:“谭、漱、吱、撼、墟、凸、感、诠、释”

1.学生识记,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4.写字展示,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字形,掌握汉字的结构,体会汉字的优美,进而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六、课后作业

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跟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

上一篇:猴子上山与舍得智慧 下一篇:随文练笔,点燃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