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农村建设的对策选择

时间:2022-06-08 05:47:54

低碳农村建设的对策选择

摘 要:低碳农村建设是中国开展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低碳农村建设面临许多问题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为此,应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低碳意识,建立和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提升执法效率以及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等对策来破解低碳农村建设的难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农村;农村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044-03

21世纪以来,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在全球范围内已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并日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作为一个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业大国,建设低碳农村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低碳农村是指在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过程中以及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实行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模式,在价值导向、行动理念、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低碳化的变革,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农村[1]。

一、中国低碳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低碳农村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低碳农村建设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民低碳意识薄弱

尽管进行低碳建设,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社会的热点,但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大多针对城镇发展和工业生产发展产生的污染,对于农村和农业生产污染涉及的并不多。对广大农村的大部分农民而言,他们对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绿色产品知之甚少,对低碳经济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好像与他们全然无关。由于低碳意识薄弱,致使农民在日常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很少采取相应的低碳措施,这必然加剧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对农村环境的破坏程度,使得推进低碳农村建设缺乏相应的氛围,给中国低碳农村的建设增添了不少阻力。

(二)农民生活用能结构单一且效率低下

当前在中国广大农村,煤炭和柴薪仍然是绝大部分农民生活的主要用能,其他可再生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在很多农村地区基本还是空白。而煤炭和柴薪的使用是农村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农村居民对煤炭的使用效率极其低下,除了煮饭烧菜要使用煤炉之外,其他时候都闲置不用,任由煤炉燃烧,造成能源的严重浪费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此外,大部分农村居民生活对柴薪的使用也令人担忧。柴薪的使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碳汇,而且其利用效率也极为低下。有调查显示普通居民家的柴灶并非省柴灶,所用炉灶灶型简陋、设计不够合理,导致燃料燃烧不充分,柴薪的能源利用率只有10%~15%。热量的利用率低下,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目前,广大农村中农民生活用能结构单一且耗能高、浪费大、效率低的问题十分严重,给低碳农村建设增添了又一重阻力。

(三)农业生产和乡村企业污染严重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农业生产发展迅速,随之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大量的农药和农用化肥被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且施用量不断上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农药使用量由1990年的73.3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178.7万吨,增幅约为143.79%,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使用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此外,据 《中国统计年鉴》 统计,自1990—2011年二十一年间中国化肥年使用量从2 590.3万吨上升到5 704.2万吨,增幅约为120.21%,有效灌溉面积化肥使用量持续上涨(见下页表1)。

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不仅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且在分解过程中还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严重地污染了大气环境。此外,农业机械的迅猛发展和畜禽的高碳、粗放养殖方式,农业生产中农用塑料薄膜的不合理使用等,都会增加对土壤、水源以及大气的污染,严重制约了中国低碳农村的建设。

另外,为推进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各地政府极力鼓励和支持发展乡村企业。作为农村工业化的主要实现形式,乡村企业的建立和发展给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但其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由于乡村企业存在规模不大、设备简陋、工艺技术落后、企业布局不合理、管理松散、加之生产经营者环保意识淡薄,且多数乡村企业大多是被周边城市淘汰的高碳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对农村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污染,是中国环境总体质量日益恶化的一个重要根源[2]。

(四)农村环境保护法制体系不完善

低碳农村的建设需要法律体系的支撑。目前,中国农村环境法规建设远远滞后于快速发展的农村现代化进程,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环保的新需要。中国现行的环保法律大多是针对城镇与工业部门,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存在着立法缺陷、疏漏和空白,这对促进中国低碳农村建设构成严重的法制障碍。农村环保工作无法可依,职能部门无法对农村污染进行有效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村污染治理的难度。

此外,在执法过程中,一些环保执法部门为了地方利益或是部门利益,以罚代法,执法不严。对触犯刑律的,并未移送司法部门处理,仍然以罚款了之,处罚力度不够,从而导致一些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小冶炼厂、小煤窑、小造纸厂被关闭后死灰复燃的现象频频出现。这种“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状况得不到有效解决,给低碳农村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低碳农村建设过程中除了上述存在的问题之外,农村环保投入力度不大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2007—2011年五年间,中国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总额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7%,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之和占投资总额的60%左右(见表2),对农村和农业的环保投入严重不足。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不充分,致使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治理,低碳型农村建设进程缓慢。

二、低碳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选择

(一)加强宣传,提高农村居民的低碳意识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主体,更是推进中国低碳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农民低碳意识的高低是决定低碳农村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3]。缺乏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行为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严重危害着农村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农村资源与环境的不断恶化。因此,政府应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资源,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大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普及低碳知识,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合理引导和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与发展低碳经济的意识,让农民认识到在农村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农村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而帮助农民转变传统的粗放的生活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建设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二)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农村能源低碳化

首先,大力推广使用省柴灶和节煤炉,提高能源利用率。目前中国农村生活用能以薪柴、煤炭为主且利用效率低下,这一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时期内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鉴于这一现况,在低碳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从提高薪柴以及煤炭的利用效率出发,大力推广使用省柴灶和节煤炉代替传统的低效率的薪灶和煤炉,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资源的浪费。

其次,发展太阳能、沼气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促进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能源结构优化,美化农村环境,推进低碳农村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目前,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对新型清洁能源还存在很大的开发与利用空间。例如,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太阳能十分丰富,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许多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太阳能利用还是空白。各地应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发展和推广新型天然清洁能源,实现农村低碳能源的就近开采与有效利用,促进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财税政策

建设低碳型新农村,需要大力推进新技术的研发(例如提高化肥使用率技术、高效低毒农药研发技术、农用机械节能减排技术等),开发和推广清洁新能源以及具备相应的环保型基础设施。而新技术的研发、新能源的推广与环保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均需要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2]。然而,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中国低碳农村建设的一大瓶颈,因此必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予以有效解决。

此外,政府还应完善财政和税收政策,通过运用国家宏观调控工具来扶持中国低碳农村建设。首先,政府应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积极发挥财政补贴的替代效应。一方面,通过对以农村为市场的企业进行相应补贴,调动企业研发新技术和提高环保型产品供给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农副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尤其是低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的力度,引导广大农村居民购买、使用新技术,促进低碳农业生产资料的推广。其次,通过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和征税政策增强税收的环境保护功能[2]。针对当前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中乡村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通过开征新的税种,例如碳税等,将一些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纳入碳税的征税范围,降低其利润空间,进而迫使企业逐步转变生产方式,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路径。

(四)建立和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提升执法效率

低碳农村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其中牵涉到多个利益共同体。只有通过法律制度的硬性约束,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才能使低碳农村建设落到实处。

一方面,针对中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存在着立法缺陷、疏漏和空白的现状,政府部门应结合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实情,依据农村污染的各个环节及其特性,制定和完善有关促进低碳农村建设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如通过制定《农村环境保护法》 或 《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对农村清洁生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乡镇企业污染、城乡污染转移等问题作出具体规定[3],有效防止和控制低碳型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污染,明确政府、企业、农村居民在推行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农村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推进低碳农村建设,除了要建立和健全相关法规体系,还需要加强执法。针对在低碳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执法不严,执法效率低下的现状,我们应健全节能减排的执法监督体系,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进行统一管理的、独立于地方政府的专门环境执法机构[4],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和执法部门的硬件建设力度,大力提升执法效率。

总而言之,低碳农村建设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发展方式、生产模式、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机制和体制的改革,不同农村地区应结合自身状况构建有针对性的发展模式,将低碳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贯彻农业生产、指引农村建设、融入农民生活。

参考文献:

[1] 周建发.中国建设低碳农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9).

[2] 赵和楠,王亚丽,李乐.财税政策扶持低碳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国财政,2010,(15):64-65.

[3] 陈晓春,唐姨军,胡婷.中国低碳农村建设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0,(2):108-110.

[4] 王承宗.低碳型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2,(4):33.[责任编辑 陈丽敏]

上一篇:校企结合 共建财务管理专业新机制 下一篇:谈谈中国大病保险定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