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的诊治临床分析

时间:2022-06-08 05:29:52

小儿肺炎的诊治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220-02

肺炎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高,占儿科住院患者的首位,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1]。探讨其本质规律,可以为临床提供指导,提高疗效。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20例为2009年lO月一2011年10月本院儿科住院的急性肺炎患儿。全部经胸部X线检查诊断为肺炎,符合小儿肺炎诊断标准。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龄O.6~14(3.8±2.58)岁。

1.2临床特点

1.2.1证型分析120例患儿在入院时均表现为风热闭肺证或痰热闭肺证,其中风热闭肺证41例,痰热闭肺证79例;观察表明,“痰、热、咳、喘”四症同见的98例,占81.6%。

1.2.2证型转化治疗中后期出现了证型转化,转化为痰浊闭肺证92例(77%),转化为肺脾气虚证26例(21.6%),转化为阴虚肺热证2例(1.6%)。相当部分的患儿在证型转变中与儿科教材中“肺脾气虚”证[2]有所不同,以痰壅、气促为突出表现,标证更明显。若以肺脾气虚证来概括显然不合适,而概括为“痰浊闭肺证”更为合适。本组病例中未出现心阳虚衰和邪陷厥阴转归。

1.2.3血常规本次观察所有病例测血常规,其中自细胞计数≤10×109/L者66例,占55.O%,白细胞计数>10×109/L者54例,占45.0%,包括白细胞计数>20×109/L者4例,占3.3%。提示病毒感染在小儿肺炎中所占比例偏大。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2.4病原体全部病例用ELISA法检测病毒血清抗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共测得病毒感染阳性病例60例,病毒阳性菌株77株,提示小儿肺炎超过半数为病毒感染。对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意义。

1.2.5胸片81例胸片报告为支气管肺炎占67.5%。上肺感染10例占8.3%,下肺感染29例占24.1%。提示小儿肺炎中支气管肺炎占多数。

1.3治疗方法所有病例予中西医结合治疗,65例有细菌感染指征者使用头孢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中使用1种抗生素者51例占78.4%,二联使用抗生素者14例占21.5%,提示临床小儿肺炎感染源较为单纯,单用抗生素疗效尚理想。1.4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X线检查提示炎症病变基本吸收;好转:症状明显改善,体征减轻,X线检查提示炎症大部分吸收;无效:症状无好转或加重,X线检查病变未吸收或增多。

2结果

以入院后15d为观察终点,痊愈92例占76.7%,好转28例占23.3%,无无效病例。

3讨论

本观察证实了小儿肺炎中医证型方面以痰热闭肺占多数,说明小儿肺炎证型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优势证是痰热闭肺证。这对提高辨证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只有81.6%的患儿“痰、热、咳、喘”四症同见,说明小儿肺炎临床表现不一定是传统“肺炎喘嗽”定义当中的“痰、热、咳、喘”四症同见,并非所有的病例都出现“喘”的表现,具有“热证”特征的也不一定出现体温升高的表现,提示临床上小儿肺炎的中医诊断不能拘泥于传统定义中四症同见,这有利于更早地发现肺炎疾患。

本组肺炎患儿入院中医辨证均为风热闭肺、痰热闭肺,未发现毒热闭肺、肺脾气虚、阴虚肺热证,考虑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条件改善,普遍实行预防接种,使麻疹等烈性传染病发病率直线下降,故并发于该类疾病的严重肺炎病例明显减少。②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未病先防,既病早治防变,加之儿童体质普遍增强,使得疾病发展至肺脾气虚、阴虚邪恋等阶段再来医院就诊者大为减少。研究发现,小儿肺炎一半以上与病毒感染有关,且有细菌感染指征者中78.4%仅使用1种抗生素即有效,提示临床医生应谨慎使用抗生素。这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性有一定的意义。“法随证立,方随法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笔者发现小儿肺炎的证型转变过程中有部分表现为标实为特征的痰浊闭肺证,这对指导临床正确治疗有重要意义,因为标证较突出,根据中医标本缓急理论,宜治标为先,以温肺化痰、降气平喘为法,选用三拗汤、三子养亲汤、二陈汤等加减治疗;待标实减弱再予以补脾益肺治疗。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94[2]王萍芬.中医儿科学[M].6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5:41

上一篇: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心肌梗塞的并发症处理及预防 下一篇:转移鼻咽癌化疗方案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