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马”前沿

时间:2022-06-08 03:07:33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意义非凡”

2008 年3月31日,国土资源部召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会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宣布,国土资源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启动。

徐绍史指出,中央决定今年3月到8月份,选择23个单位先行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从部委来讲,有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一个管干部、一个管财政、一个负责资源配置。中央强调,试点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央对这项活动的总体认识和把握。所以,国土资源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意义非凡。

徐绍史强调,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探索科学配置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契机,也是破解国土资源监管难题、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的重要契机,更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改革创新能力和行政执行力的重要契机。

其实,早在2008年3月初,《中国国土资源报》就已消息:国土资源部成为国务院首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试点单位,已经开始酝酿方案,部署实施。

消息传来,当时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从国土资源部每个人忙碌的节奏、从部办公楼的许多办公室深夜还在亮着的灯光,人们也不难感受到不寻常气氛――一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动员大会的召开,如同一个揭幕礼,全部的活动轮廓展示在了社会的面前。人们看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运动,也不是惯常意义上的“整风”活动,而是一个从观念到机制全新的变革实践过程。一切工作都纳入了一个整体的框架――一个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而有序展开工作的架构。

“实践科学发展观,国土资源部门理应站在前沿”

“实践科学发展观,国土资源部门理应站在前沿。”来自国土资源部的干部认为,“因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始终是建立在土地这个平台上的,土地是基础,资源是前提。近些年来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实践说明,国家的一些重大战略部署,诸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保障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供应、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等,都需要一个科学、严密、有效的土地供应保障体系和土地管理制度。只有科学的国土资源管理制度走在前头,各项科学发展措施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在国土资源部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巨大成就、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人们也看到了发展中国家都无法回避的逻辑悖论:资源的巨大浪费、环境的肆意破坏、贫富差距的拉大。像巴西等拉丁美洲国家,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80%以上,但贫困人口却占30%以上,相当一大部分人享受不到发展的成果。这些状况使全社会都在思索同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要的“发展”吗?怎样的发展才是最佳的选择?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这个命题: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显然,科学发展观,一个凝结了新一代领导集体智慧与理性的战略思想,也是对我国乃至世界发展的诠释与升华。”这位人士说,“所以,它不是某种意识形态的教条,也不是供一些专家学者把玩、论证的深不可测的理论,而是具有强烈实践意义的大政策略。只有深入贯彻落实,才能体现这个大政策略的真正意义。”

“应当说,一直以来,作为经济社会重要基础的国土资源管理,在不同层面上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了努力,在参与宏观调控、保障发展等方面都有显著成效。然而,一些土地管理领域的重大矛盾和问题,仍需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解决,否则将成为社会发展的羁绊。”

“重在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

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每一个国土人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如果仅仅将试点看作是一个过场,这项行动就必然流于形式;但如果动真格的,这无疑将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它考验着国土资源部从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每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智慧。

部领导下决心要动真格的,且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制定了行动方案,分几个阶段部署实施。

首先,已经明确了行动目标。徐绍史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央的总体要求是:统一认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完善制度。按照这一要求,国土资源管理的试点目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明显增强;落实能力进一步提高;能够切实解决国土资源管理中影响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初步形成。

其次,初步确定了试点进程的阶段,试点工作将通过准备动员、学习调研、分析检查、解决问题、完善制度、总结评价等阶段来完成。显然,试点将给国土资源工作带来全新的面貌,这是每个国土人都在期待的。

一位国土资源管理干部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在于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这十分迫切和非常重要,因为国土资源领域的一些突出问题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瓶颈,发展和保护、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等重大问题都落在了国土资源这个平台上。可持续发展首先是国土资源的可持续,没有这个作保障,其他目标都难以实现。你不可能在云彩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也不可能将中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在西伯利亚,有限的国土资源既要用于发展,又要用于粮食安全,不科学管理行吗?而现有的管理机制在处理这些重大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

笔者在国土资源部《2008年工作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中看到,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是今年的首要任务。同时,新机制涵盖了一系列内容,包括土地、矿产资源宏观调控机制,耕地、矿产资源保护、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土地、矿产开源节流机制,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机制等。

笔者还看到,为保证新机制的科学有效,国土资源部部署了一系列国土资源重大问题的研究。包括:推进国土资源战略问题研究;国土资源重大专题滚动研究;集体土地产权研究;土地市场研究;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研究;国土资源法律体系框架研究等。

“构建新机制,核心是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国土资源部执法局一位副局长认为,“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不能是消极的,更不能将保护与发展割裂开来。保护,是为了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但只有发展了,才能谈得上更好的保护。一些地方一提到保护,就认为阻碍了发展,其实保护是促进地方有选择的发展,实现和谐、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不是以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

首先从认识与工作方案上落实“试点”要求

既然是实践活动,就需要具体行动。笔者了解到,动员会后,国土资源部先后举行了数次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和讲座,并组织开展了集中培训和分组讨论,以提高对国土资源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认为,当前对国土资源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发挥的作用、扮演的角色要有清醒认识。这方面,国土资源部应履行双重职能,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又是坚实推动者。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胡存智认为,我国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特殊的国土资源国情,决定了国土资源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任务艰巨。所以,要从把握规律的高度,探索构建国土资源领域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

来自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的林依标认为,许多地方存在着重发展、轻保护,土地利用浪费、违法现象,需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加以解决。这次参加国土资源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一是可以将地方工作中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做法带上来,上升到理论层面,指导全国工作;二是对地方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做法,与部里的同志一起研究寻求解决办法。所以,国土资源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也必将开创地方工作新局面。

与此同时,各司局和事业单位都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提出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要求。如规划司提出,立足构建宏观调控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规划和计划管理;立足构建共同责任机制,促进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落实;立足构建开源节流机制,鼓励资源补充和节约利用。国家土地督察上海局提出,将围绕与上海市政府开展共建保障科学发展土地管理新机制试点,深入调研,与上海市政府签订《落实土地管理共同责任协议书》。国家土地督察南京局将联合三省土地规划院开展土地违法违规成因对策课题研究。

落实科学发展观,听听专家怎么说

国土资源管理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业内专家寄予了较高的期望。

中国土地学会办公室副主任许坚博士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促使地方政府担负起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双重责任。

他认为,熟悉世界经济发展史的人都知道,先发国家,如荷兰、英国、美国等,早期经济是在社会的推动下快速发展的。与此不同,后发国家,比如德国、日本、前苏联等,前期经济快速发展靠的不是社会推动,而是政府推动。

依靠政府的力量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是战后新兴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腾飞的普遍经验。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30年,一条基本经验是地方政府贯彻中央精神,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积极发展当地经济。

但是,在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耕地减少,说明政府推动经济的模式是一把双刃剑,有模式效益也有模式成本。

根据十七大精神,今后一段时间我国还将继续采用政府推动发展模式。所以,必须注意到,在继续赋予地方政府发展经济责任的同时,也必须赋予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责任。无论是省政府,还是市县政府、乡(镇)政府,包括村委会(村委会虽然不是一级政府,但具有很实在的行政权力),都应该担负起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双重责任。

国土资源管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如何推动各方面同时担负起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双重责任。如此,才能有效降低政府推动经济的模式成本,从而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首都经贸大学洪亚敏教授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要处理好行政干预与土地市场的关系。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利用现状稍加审视即可发现,土地闲置、粗放、低效利用较为严重的,多为市场机制尚未发生作用或作用不充分,以及政府过度干预的地类。如政府行政机关用地、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科教文卫事业用地,以及部分所谓的高新技术企业用地等。

按照现行供地政策,这些绝大部分属于划拨供地范畴,亦有一些则是地方政府实施产业优惠供地政策的对象。这些土地不仅相当一部分被闲置或低效利用,而且其中一些已然自行转化用途后入市经营,成为谋取高额收益的手段,而且成为部分群体钻漏、寻租、牟利的公开途径,严重损害了市场经济秩序与社会行为规则。显然,这里的重要问题是能否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而且明确规定“今后除军事、社会保障性住房和特殊用地等可以继续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外,对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要积极探索实行有偿使用,对其中的经营性用地先行实行有偿使用”。

这表明,中央政府在加速完善相关规制,强化用途管制,严格用地标准的同时,也在着力推进土地供给的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定价成为土地供给中的普适性规则,从而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利用的按质论价,市场交易,择优配置与高效利用。若此,节约集约用地就不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社会理念,而且内生为用地主体基于经济利益的自我约束与主动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讲,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从制度上体现对土地市场的保护,促进其不断完善与发展,而不是一味盲目强调干预市场,造成土地市场的扭曲与失效。

上一篇:看清利弊找准路 下一篇:刘佳胜 见证共和国土地“第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