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计算机基础课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时间:2022-06-08 12:45:43

通过计算机基础课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针对大量非理工类中职学生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及训练过程,探讨如何利用计算机基础课,通过教学与实例逐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计算机课程逻辑思维能力随着近年来高中扩招和生源数减少,中职招生的门槛越来越低,生源质量逐年下降。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在请假条中不写请假原因和起止时间,思考问题往往只能看到问题表象,缺乏对问题前因后果的全面认识。作为一名计算机老师,我感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急需得到培训和加强。鉴于计算机与生俱来的逻辑性,我们应该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训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的目标之一,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结合具体计算机课程进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简单条件的分析判断

将“if…then…(else)…”句式强化,变换形式,反复灌输,养成学生善于判断的基本逻辑能力。例如,讲述冯・诺依曼原理时,就可以将其转换成五个判断句式:如果没有输入,就无法告诉计算机做什么;没有输出,计算机就没法告诉我们结果;没有存储器,计算机就无法保存中间结果从而进行多步运算;没有运算器,计算机就没法计算;没有控制器,计算机就没法决定运算的顺序。最后,如果缺了任何一个组成部分,计算机都无法作为现代化的工具为我们提供帮助。

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将很多内容变为“如果……那么……否则……”或者“如果不……就不会”等类型的句式,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不知不觉地用“如果我这样做就会如何,否则又会如何”句式来思考问题时,第一阶段的目标就达到了。

第二阶段:复杂条件的分析判断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都会有EXCEL表达式和函数的章节。通过前面“如果……那么……”句式的不断灌输,这里再讲授IF函数用法应该是很轻松的,学生也会很容易就接受。函数的用法大同小异,单层函数很快就会掌握。所以这里,在尽快掌握了函数的基本使用方法后,适当增加函数嵌套的讲解和练习,尤其是增加IF函数的嵌套练习,使学生能更进一步,对复杂的问题进行逻辑判断。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把百分制换算为等级制的练习将IF函数的嵌套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成绩栏低于60分,那么等级栏就填“差”,否则如果低于75分,那么填“可”,再否则如果低于85分,那么填“良”,最后否则就填“优”。在讲解时可以借用程序流程图中的判断框来明确IF嵌套的思路,还可以通过改变条件顺序训练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来考虑和分析问题:

以表1C2单元格为例,图1对应公式为:=if(b2=60,”可”,“差”)));图3对应公式为:=if(b2

上机练习则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布置习题,如让学生通过IF函数嵌套将每个人的星座根据其生日填写出来,或者将学生的亲朋好友按照年龄转变成“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等。

第三阶段:组合条件的分析判断

前两个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单一条件的判断和解决能力,而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很多需要用“与”“或”“非”来对多个条件进行逻辑判断的问题。在对组合条件进行逻辑运算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暂时忽视问题的结论,多使用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课堂活跃性的事例来帮助他们理解逻辑运算。例如,“少男”是什么意思?是年龄段为少年,并且性别为男,也就是“少”和“男”都要满足,是“与”的关系,“少女”亦是如此。再进一步,我们提问“世界上有没有少男少女?”规矩的学生会回答“有”,而调皮的学生可能会说“没有”。这时,我们的答案是“这个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呵呵”,进一步的解释是,“既是少男又是少女的,没有,而一般我们指的是少男和少女,答案则是有。对应的,分别是少男、少女进行‘与’和‘或’的运算,‘与’是前后条件都要满足,‘或’是前后满足其一即可”。教学实例如下:

如表2,学校每月为农业户口学生发放伙食补贴,标准为男生50元,女生30元。则D2单元格公式为:=IF(AND(B2="男",C2="农业"),50,IF(AND(B2="女",C2="农业"),30,0))

如果学生充分掌握了组合条件的运算,将帮助他们思考不同的主客观条件所带来的结果。简单条件判断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解决“是非”“对错”的问题,复杂条件判断的目的是使学生预知按照自己的愿望经过一系列发展后的结果,而组合条件的判断分析使得学生不仅考虑到主观的条件,还能够结合客观环境等条件把握事物未来的发展,并根据客观环境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方向。

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培养和训练,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对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分析和判断,在不知不觉中思考自己的前途,更好地把握人生、实现理想。

上一篇:“小白鼠”的勇气 下一篇:多媒体动画与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