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本,以人为本

时间:2022-06-08 12:32:32

摘 要】数学课本是数学教师的教学之本,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在小学阶段,重视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学习受益“终身”。因此笔者就小学生阅读数学教科书的水平进行分级,并从阅读原则、阅读习惯、阅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数学阅读方面跨出了一大步。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数学教科书;阅读原则;阅读习惯;阅读策略

阅读和书写是学生的两种最必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通往周围世界的两个窗口。讲到阅读,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语文的阅读。的确,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双翼。可是,生活中除了语文的阅读,数学的阅读也无处不在,产品说明书、股票信息图、手机费的明细帐等等无一不是数学的阅读。数学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理解力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所以数学教学离不开阅读,数学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数学阅读、培养数学阅读习惯的责任。

众所周知,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是数学教科书,数学教科书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应用价值编写的系统科学文本,具有大众化、普及化的特点。阅读能力是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数学教科书的每节内容都是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学生通过有效阅读、体验和感受这一过程,从而提高数学过程中“学”这一环节的质量。

由于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小学生阅读数学教科书的心理、方法、动手、思维是有层次的。笔者侧重研究教学环节中学生学习的这一环节,在教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强教的针对性,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推动教师对学生这一主体的分析与研究,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体验的时间,更广阔的思维、创新的空间。

一、前奏——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定义及水平分级

根据数学教科书阅读理论,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及小学生认知规律,我认为数学教科书阅读不同于传统的语文式阅读。 数学教科书阅读是指选择那些对于有效猜测或指向问题解决来说是最必要、最有效的技能。因此,数学教科书阅读主要表现为如下能力:(1)语言理解能力;(2)语言转换能力;(3)语言表述能力;(4)概括联想能力;(5)有效猜测能力;(6)直觉创新能力。

心理学词典上将阅读能力分成四级水平:1、字面理解水平;2、解释性阅读水平;3、评判性阅读水平;4、创造性阅读水平。为了便于实际操作,我结合教学实际及数学教科书阅读特点,将其分为六级水平:

一级水平——识述水平:能初步认识数学概念或定理、公式法则图形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数学概念或定理、共识、法则、图形等内容。

二级水平——理解水平:能拨出书中关于数学概念或定理、共识、法则、图形语言描述中的关键字词或符号,能指出知识结构中的疑难重点,以及解题关键步骤。能说出例题的解题方法、步骤。

三级水平——整合水平:对数学概念或定理法则、图形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能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建立新的知识网络。

四级水平——领悟水平: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掌握数学知识结构,领悟数学思想方法,领悟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图形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五级水平——评判水平:通过对数学问题本身及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甚至数学定理、公式、法则进行反思,能指出数学问题本身的不严密、不完备处,并能用已学过的知识对其进行修正弥补。

六级水平——创新水平: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体系的深刻理解,使阅读心智活动自动化,从而诱发灵感,在原有问题基础上,直觉产生更新、更深层次的观点、思想,从而获得超出阅读材料本身的新思路、新发现、新探索。

二、序曲——小学生数学教科书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学习方法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自主学习,因此大多数情况下的阅读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事实上,只有当学生真正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基于学习的不同需要而主动阅读时,阅读学习方法的优越性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指导阅读方法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自觉阅读的习惯

自觉阅读,是主体从无意投入逐渐变为有意投入的过程,它能激发起学生对信息获得与理解的心态,它能跃动起深层次的理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看,即使非自觉的随意阅读,也常常能通过这种自觉的心理趋势 ,使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使阅读过程从兴趣到乐趣,再升华为志趣,实现理解力的飞跃。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自觉阅读习惯应从课前预习阅读和课后温习阅读入手。

(1)课前预习阅读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听课,也必定会增强听课的效果。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若有必要,还要设计相应的与旧知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或与新知相关的有 趣练习题,促使学生主动预习。

(2)课后温习阅读

课后温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的课后温习,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提高学习的质量。正确的课后温习方法,应该是回忆、解题与阅读思考的有机结合。因此教师要明确提出课后温习的阅读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在温习阅读后有强烈的收获体验。

2、阅读思考的习惯

阅读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思路、顺序或步骤去感知信息这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透过表面的文字信息 深入理解其表达的内涵,通过主体的分析与思考,去获得理性的概念或结论,这就需要良好的边读边思的习惯 。为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教师可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首先划注引思。即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学会标符号、 列标题、写评注、举实例。用─—标明重点词语,用“?”标出有疑问的地方,用“”表示注意 ,用提纲式标题摘出概括化的要义,用小段文字注明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认识,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实例解释教材中抽象的表述等等。其次问题导读。即在提供阅读材料之前, 教师根据教材内在逻辑联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先巧妙地设置一些问题,用以加强学生的注意,突出重点内容,指引思维方向,提高阅读效率。

如“圆的认识”。学生在认识了圆心、半径的概念以后,要求通过独立阅读认识直径的概念,并结合阅读回答下列问题。①直径是直的,还是曲的?②是直线还是线段?③是一条什么样的线段?如果把一条直径二等分,等分点在哪儿?这说明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有何关系?学生带着如上一些问题去阅读,不仅能纠正一些片面的理解,在积极的思维中逐步逼近概念的实质,而且阅读时主动投入、积极性高。第三读后交流。即要求阅读学习后,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 学生投入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 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总之,教师 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

3、读练结合的习惯

我们知道,动手操作是促进理解、减少数学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又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与其它学科相比,数学学习尤其离不开操作、练习。在阅读学习中,倡导读做结合、读练结合,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把已初步理解的一些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 ,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现象。这种过程既是知识的复现,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

如“圆的认识”中,学习圆的画法。当学生阅读了画圆的基本操作步骤以后,及时要求根据教材中规定的步骤试着先画一个圆。画好后讨论:①画圆时,有一只脚固定不动,是哪只脚?②在纸面上不停移动的是哪只脚?它是怎样移动的?③同学们画出来的圆有大有小,那么什么情况下画出来的圆较大,什么情况下较小?最 后再要求学生画指定大小的圆。经常进行这样读练结合的教学,潜移默化中,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读练结合的良好习惯。

三、高潮——小学生数学教科书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

数学的阅读更需要引导。因为学生对数学教科书阅读的了解有偏颇,所以我们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推荐书目、督促阅读、检测效果、交流心得、沟通课内外知识的联系等途径,充分利用假期时间,让学生通过阅读亲近数学,拥有一个数学学习的心向;通过阅读拓宽视野,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通过阅读开掘智能,拥有一个数学的头脑。

1、注重学生的独立性阅读

从为学生读题说起。

案例一:

四年级数学中有一个内容是学习整数的改写,一种是把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另一种是改写后求近似数。布置完作业,为了统一格式,我便边读题边带着学生做,剩下的几道题让学生自己做。结果后面几题学生都没有好好审题,要求都给搞错了。我站在讲台边反思:这么多学生搞错题目要求,主要问题肯定在我这儿。在哪儿呢?哦,对了,前面我是带着他们读题,搀着他们走的,我为他们指明了方向,后面学生自个儿做题,便只管赶路不看路了。

案例二:

新课程标准下的人教版一年级新教材图文并茂,很对学生胃口,问题解决这一块内容也能注重形式多样,结合生活实际。但是因为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学生作业、测试时基本上依赖教师的阅读。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教师带得多,学生养成了依赖的习惯。二是数学教材上出现的文字语文书上还未学过,学生不认识。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拼音这一拐棍给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让学生自己独立性阅读,真正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强化学生的理解性阅读

从“往返”说起。

案例:

四年级的一次数学单元考试,有道应用题是这样的:甲乙两地相距400千米,一辆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这辆客车在甲乙两地之间往返一次要多少小时?老师们觉得这道题是试卷上最简单的一道应用题,学生理解与解答应该没有问题。可是试卷批下来,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全班竟然有一半学生不理解“往返”的含义而列成算式:400÷80。

3、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而数学语言的抽象性、概括性更需要学生用适合自己喜欢的、富有个性的方式来阅读。数学语言可以说是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数学教科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语言转化”,即把阅读的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或把抽象的语言通过动作化阅读来帮助理解,如行程问题中的相遇应用题,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边阅读边用双手动作演示运动时间、运动方向、运动结果这三大要素,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开心;或把抽象的语言通过形象化阅读来表征,形象化阅读体现了数学的直观化原则,读读题,画画图,读题是理解,画图更是理解;或把一个抽象阐述的问题通过符号化阅读转化为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用语言进行逻辑推理,用语言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用语言展示自己寻找思路的过程。通过数学教科书阅读工程的启动,数学教科书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有趣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数学新的生长点。

四、余韵——对小学生数学教科书阅读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虽然我们在数学教科书阅读方面的实践已经跨出了数学阅读的一大步,但却远远不够。

1、学生的认识误区有待我们进一步引导。学生接触到的或者说家长为他们购买的数学书籍几乎全是习题式的,属于读了、做了就能立竿见影提高成绩的那类,具有强烈的功利性。孩子们遨游在茫茫的题海中,基本没有接触到那些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数学读物。

2、学生的数学阅读状况堪忧。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才发现我们的学生数学的阅读几乎为“零”,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方面的问题已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大障碍,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对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3、我们现在所研究的是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它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课题,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淳,张 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杨袁兵,加强数学阅读教学的思考[J]; 大众科技; 2005年03期; 117-118

[3] 王怀泗,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之我见[J];贵州教育; 2005年07期; 45

上一篇:完美:“三业培训”提升业务队伍形象 下一篇:电子时代的危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