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藕、菱角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防治技术

时间:2022-06-08 10:43:20

莲藕、菱角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防治技术

摘 要:为解决近年来莲藕和菱角生产中多种病虫为害加重及品质、产量和效益下滑问题,概述了莲藕、菱角主要的病虫害种类及其为害特点,根据不同病虫害的发生状况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莲藕;菱角;病虫害种类;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3547(2013)10-0059-04

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h)和菱角(Trapa bicornis)在淡水中生长,其产品可供食用,口味独特,营养丰富,且具有保健功能,在我国,栽培品种丰富、种植面积大[1]。由于水生蔬菜对水、光照、温度等环境条件有较严格的要求,适宜水生蔬菜生产的土地资源有限,不利于实行科学的水旱轮作栽培模式,大多数地方被动地实行连作栽培,同时生产水域附近的居民和企业对水体带来的污染也逐年加重,且生长在水中这一特点使得根茎部用药效果较低,加之多种病虫为害加重,水生蔬菜的品质、产量和效益下滑[2]。而农户对病虫发生和为害没有正确的认识,对合理、安全用药缺乏科学指导,这给农户用药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并存在着农药等投入物使用不规范等隐患,为此,本文对莲藕和菱角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关键防治技术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水生蔬菜品质提升、产业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增效提供参考。

1 莲藕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莲藕是我国的特色水生蔬菜之一,可供食用、药用,荷花还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由于常期连作、施肥不当等原因,莲藕生产中病虫害呈扩大蔓延趋势。

1.1 主要病害

莲藕主要病害有莲藕腐败病(Fusarium bulbigenum)、褐斑病[Corynespora casiicola (Berk. Et Curt.) Wei]、病毒病(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小菌核叶腐病(Sclerotium hydrophilum Sacc)[3~7],其中部分病害的发生已经给莲藕生产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如莲藕腐败病,发病严重时可使莲藕的商品价值减少60%[8,9]。另外,据魏林等[10]报道,莲藕腐败病病菌能侵染周边的杂草,杂草的存在也可能为该病害提供侵染源,这又给病害的防治增加了难度。

1.2 主要虫害

虫害有莲缢管蚜(Rhopalosiphum nymphaeae Linnaeus)、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ricins)、稻根叶甲(Donacia provosti Fairmaire)、蓟马(Haplothrips aculeatus Fabricius)等 [11~14]。蚜虫主要发生在莲藕生长前期,不仅通过取食直接为害植株,同时还能传播病毒病,极易引起病害的大暴发。斜纹夜蛾主要在莲藕生长中后期为害,取食量大,为害严重[5]。稻根叶甲,又名稻根金针虫、莲根叶虫,通过吮吸地上茎汁液、为害根系等影响莲藕的产量和品质。

1.3 防治方法

莲藕病虫害种类多,发生规律复杂,且莲叶表皮具蜡质等,使莲藕病虫害防治的困难加大。因此,应通过选用抗性强的品种、选择无病虫种藕、清除田间残茬、实行轮作等农业措施进行防治,在选择防治药剂时,应坚持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原则,药剂交替使用,虫传病害的防治要与害虫的防治相结合。注意保护青蛙、蜘蛛、蜂等自然天敌,以便于利用天敌与害虫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来控制害虫。另外,黑光灯、杀虫灯、性诱剂粘板等物理手段都已广泛用于害虫的防治[3~8]。

①莲藕主要病害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a.腐败病。主要为害莲藕地下茎,发病重时地下茎变褐变紫腐烂,不堪食用;发病初期,病叶干枯变褐,并向内扩大,最后整片叶变褐焦枯,叶柄顶端处向下弯曲枯死。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多施磷钾肥防止偏施和土壤消毒等;药剂防治可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20%荸藕病绝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洒或拌细土撒入浅水层。

b.褐斑病。叶片染病初期产生褐绿色小斑点,后扩散成红褐色至暗褐色病斑,后期病斑变褐干枯;叶柄感病则易折断下垂。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水旱轮作、合理密植、多施氮钾肥、及时清除病株残体老叶等;药剂防治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异稻瘟净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c.病毒病。生长势衰退,叶片上产生淡褐色枯斑,立叶矮小,茎和藕上出现黑褐色条斑,结藕僵硬、细小、扭曲、畸形,品质下降。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清除病株等;喷施叶面营养剂+0.05%~0.1%黑皂或洗衣皂,也可用5%菌毒清水剂300倍液、NS-83增抗剂100倍液钝化毒源,同时要结合防治蚜虫。

d.莲藕叶片小菌核叶腐病。主要为害浮贴在水面的叶片,病斑不定形, 褐色或黑褐色,坏死后期出现白色皱球状菌丝团,后生茶褐色小菌核,发病重时叶片变褐腐烂。农业防治宜适当稀植、注意田间水位、及时清除病残体等;药剂防治可用5%井冈霉素水剂或可溶性粉剂500~1 000倍液、20%氟纹胺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300倍液、30%倍生(苯噻氰)乳油

1 000倍液、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10]。

②莲藕主要虫害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a.莲缢管蚜。主要为害嫩叶,使叶片皱缩难以展开生长,以致枯死,还能传播病毒病。农业防治宜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控制种植密度、降低湿度等;药剂可用40%乐果乳剂1 500~2 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2 000~3 000倍液、抗蚜威2 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 000~2 000倍液防治;保护青蛙、燕子、蜻蜓、蜘蛛、异色瓢虫、黑襟毛瓢虫、中华草蛉、食蚜盲蝽、蚜茧蜂等,也可利用藕田养鸭、养鱼控虫除草;利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高压汞灯、昆虫性诱剂等进行防治。

b.斜纹夜蛾。啃食荷叶、花蕾和花,可把荷叶成片吃光,仅留叶脉,造成莲藕减产。农业防治采用清除杂草、翻耕晒土、减少虫源、人工摘除卵块和带集中幼虫的叶片等;药剂可用3.6%虫酰・苏+Bt(满贯)可湿性粉剂900 g/hm2、38%甲维盐・辛乳油800倍液、15%茚虫威悬浮剂225~300 mL/hm2、19%杀虫威・阿维乳油1 000倍液、25%灭幼脲3号悬浮剂500~1 000倍液防治;保护和利用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如广赤眼蜂、小茧蜂、黑卵蜂、寄生蝇等,另外还有蜘蛛、线虫和病毒微生物;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c.稻根叶甲。幼虫为害茎节,成虫也啃食荷叶,受害植株生长缓慢,重者全株死亡。农业防治采用水旱轮作、清除田间寄主等;药剂防治可用90%敌百虫晶体1 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液、敌敌畏1 000倍液、乐果1 000倍液。

d.蓟马。蓟马口针刺吸莲藕叶片及花的汁液,形成白色小斑点,严重时叶片卷缩,花枯萎,瘪粒增加。农业防治宜适时栽植避开为害高峰期、及时清除残茬病叶等;药剂可用5%啶虫脒乳油3 000~ 4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施防治;田间设置蓝粘板[5,11~14]。

2 菱角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菱角为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菱肉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多种营养物质,具有一定的营养保健功效。由于水质污浊、温湿度不宜等原因,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菱易遭受各种病虫的为害。

2.1 主要病害

菱角的病害主要有菱白绢病(Sclerotium complanatum)、褐斑病(Cercospora spp.),一般通过水流、摘菱等途径传播,高温高湿时易发病。菱白绢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会使菱盘腐烂导致失收;褐斑病在各地普遍发生,使菱叶早落,造成结果减少和果实变小[15]。

2.2 主要害虫

害虫主要有菱角萤叶甲(Galerucella birmanica Jacoby)、菱角紫叶蝉(Macrosteles purpurata)等。菱角萤叶甲成、幼虫均能啃食叶片造成为害,1 a可发生6~7代,其中6~7月虫量最大,为害较重。菱紫叶蝉以成、若虫刺吸菱角、茎、叶,1 a可发生6代,7~8月为害最重[16]。

2.3 防治方法

菱角病虫为害集中在6~9月,而此时恰好是菱角开花结果的旺盛期,因此做好这一阶段的防治工作是菱角获得高产优质的关键。应保持菱塘常年流水,确保水质清洁,清除岸边杂草、烂叶以及老菱盘,一般在种植1~2 a后与菜藕轮作或改养鱼、蟹,以减轻病虫害的发生。由于菱紫叶蝉与菱角叶甲常同时发生,故可采用杀虫双和溴氰菊酯等进行兼治,控制为害高峰[17~20]。

①菱角主要病害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a.白绢病。发病初期叶片中部发生少量黄色小病斑,后逐渐增多扩大至菱盘腐烂。农业防治采用轮作、清除杂草和菱盘残茬等;药剂防治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b.褐斑病。发病初期叶片边缘产生淡褐色小斑点,后扩大成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块,其上有黑色小霉点。农业防治宜合理密植、整理菱盘、防止过于拥挤等;药剂防治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 液[15,17~20]。

②菱角主要虫害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a.菱角萤叶甲。成虫和幼虫啃食菱叶,造成孔洞,重者叶肉食尽。农业防治宜实行轮作、秋后及时处理菱盘、铲除塘边茭白残茬及杂草等;药剂防治可用18%杀虫双水剂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聚酯类乳油2 000~2 500倍液;菱塘播种前撒施茶籽饼粉末,也可放养青蛙。

b.菱角紫叶蝉。刺吸菱的茎、叶汁液为害,造成减产。农业防治宜实行轮作、秋后及时处理菱盘、铲除岸边杂草等;药剂防治可用90%敌百虫晶体1 000倍液、40%乐果乳油1 500倍液、20%杀虫畏500倍液、2.5%敌杀死2 500~3 000倍液[16~20]。

3 小结与展望

化学农药是目前防治病虫害最普遍的手段,见效快,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掌握不同病虫害的发生时间、为害特点及流行规律,对症下药。农药的长期使用会诱导病虫产生抗药性,同时农药残留量也逐步增加,对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威胁,因此,不宜单一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病虫害,应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相结合,建立综合的防治手段。通过选用抗性强的品种、实行轮作、清除田间杂草残茬等农业防治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生物防治中的天敌防治既安全又经济,它们的存在对害虫的控制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通过为天敌提供庇护所、食物源等方式来保护它们,使其能够在自然界增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然控制的功能[20,21]。已有研究表明,食物对成年雌性天敌的寿命、搜索能力和繁殖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22,23],严重缺乏食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雌性天敌搜寻寄主的能力及生殖力[24,25]。另外,生物农药(如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等)因具有低毒、低残留的优点,在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愈来愈重要[26~29]。利用趋性、性诱剂等特性对害虫进行诱杀,目前在生产上也已得到广泛应用。

莲藕、菱角等水生蔬菜是我国农业的一项特殊种植业,在我国最少已有2 500 a以上的栽培历史。针对莲藕、菱角病虫发生量大、为害严重、常规防治技术防效差的情况,应组建以自然控制、生态调控为主要手段,辅之以无公害农药为特色的水生蔬菜重要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引进和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防控药剂,特别是无公害植保新产品,如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性诱剂和天敌等,为实现水生蔬菜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提供支持,确保水生蔬菜生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有为.中国水生蔬菜[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99-133.

[2] 钱兰华,韩雪梅,徐建维.应用农业措施防治“水八仙”病害[J].蔬菜,2005(6):23-24.

[3] 马小三.莲藕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甘肃农业,2010(5):94.

[4] 郭敏,郭芸,王安宁.莲藕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07,24(9):62,84.

[5] 陈金安,吕环照,王启军.莲藕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规程[J].江苏农业科学,2006(1):66-68.

[6] 王广炳.莲藕腐败病的综合防治[J].西北园艺:蔬菜专刊,2008(5):38.

[7] 牛俊平,翟端军,陈福华,等.滨湖低洼地区莲藕腐败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吉林蔬菜,2007(3):51.

[8] 王兴兰.莲藕腐败病的发生特点与无公害防治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07(8):23-24.

[9] 魏林,曹福祥,梁志怀,等.莲藕腐败病病原菌人工接种致病性测定方法的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9,226(7):74-76.

[10] 魏林,梁志怀,曹福祥,等.莲藕腐败病菌对藕田主要杂草侵染能力的测定[J].湖南农业科学,2010(19):76-78.

[11] 张昌德,田晓刚,蒋祝海.莲藕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对策[J].上海蔬菜,2008(1):82.

[12] 保琼娥.莲藕的病虫害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09(8): 38.

[13] 邱锦德.莲藕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探讨[J].广东园林,2010(4):68-70.

[14] 李卫,邹万君,王立宏.昆明地区斜纹夜蛾生物学特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1):85-89.

[15] 马兴华.江苏菱角大棚长季浅水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 2012(17):26-27.

[16] 刘余林.菱角病虫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长江蔬菜,1993(6):14-15.

[17] 唐天珍,冯沂,吴太和,等.水田设施菱角早熟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8):118-119.

[18] 董玉海,胡杏春,徐善良.江淮地区菱角萤叶甲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23(5):21.

[19] 许建华,陈文华.水红菱生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7):19-21.

[20] 郑许松,俞晓平,吕仲贤,等.蔗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卵的寄主适应性[J].中国生物防治 2003,19(3):136-138.

[21] Zhu P Y, Gurr G M, Lu Z X, et al. Laboratory screening supports the selection of sesame (Sesamum indicum) to enhance Anagrus spp. parasitoids (Hymenoptera: Mymaridae) [J]. Biological Control, 2013,64(1): 83-89.

[22] Mitsunaga T, Mukawa S, Shimoda T, et al. The influence of food supply on the parasitoid against Plutella xylostella L. (Lepidoptera: Yponomeutidae) on the longevity and fecundity of the pea leafminer, Chromatomyia horticola(Goureau) (Diptera: Agromyzidae) [J].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2006, 41(2): 277-285.

[23] Mitsunaga T, Shimoda T, Yano E. Influence of food supply on longevity and parasitization ability of a larval endoparasitoid, Cotesia plutellae (Hymenoptera: Braconidae) [J].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2004, 39(4): 691-697.

[24] Hausmann C, Wackers F L, Dorn S. Sugar convertibility in the parasitoid Cotesia glomerate (Hymenoptera: Braconidae) [J]. Archives of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2005, 60(4): 223-229.

[25] Lavandero B, Wratten S, Shishehbor P, et al.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arasitoid Diadegma semiclausum (Helen): Movement after use of necter in the field [J]. Biological Control, 2005, 34(2): 152-158.

[26] 功能.生物农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生物防治,2001,17(4):184-185.

[27] 邱德文.我国生物农药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J].植物保护,2007,33(5):27-32.

[28] 吴钜文,陈建峰.植物源农药及其安全性[J].植物保护, 2002,28(4):39-41.

[29] 杨怀文.我国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应用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07,25(7):56-59.

上一篇:辣椒抗旱性鉴定技术规程 下一篇:凉薯田间贮藏试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