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楼底镇到娄底市

时间:2022-06-08 10:21:27

“娄底”之名最早出现在宋朝。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清康熙十二年(1673)编修的《湘乡县志》。该志写道:娄底之名始于宋熙宁六年(1073),为湘乡集镇之一。不过,当时不叫娄底,而称“楼底”。当时的“楼底镇”主要指濒临涟水半边街这一带地方。

为什么叫“楼底”?据史料记载,宋熙宁年间,半边街这一带叫“竹山坡”,因地处湘乡至新化交通要道,又是双峰永丰至宁乡大道交叉点,过往客商每到中午和傍晚,都要在此吃饭或住宿。于是,当地人在山坡竹林间办起小客栈、屠铺和作坊,接待四方来客,也因此有了最早的建筑。这些小店铺因面积狭小,楼下营业,楼上住宿,竹山坡便慢慢叫出了新地名―“楼底”。随着人口增加,乡土文人有感于“楼底”之名太俗气,从传说中听到这里是二十八星宿中“娄”、“氐”星交相辉映之地(天上星宿与地面对应),为求吉祥,便将“楼底”更名为“娄氐”。

南宋理宗嘉熙年间,湘乡焙塘(今娄星区杉山镇田湾村),有一神童名贺德英,7岁会诗文,淳佑十年(1250)12岁参加神童试,考第一;但他14岁即亡,葬于今娄星区涟溪乡。《湘乡县志》载,涟水半边街一带留下神童湾地名。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神童湾设神童乡。民国初改为“神童镇”。民国23年(1934)改为“娄底镇”。“娄底”之名大概从此始。此时,娄底范围只是乡镇大小。

新中国成立之初,娄底属湘乡县第九区,面积扩大。1951年,划归蓝田县(1952年更名涟源县)管辖,成为娄底区,原半边街等老乡镇仍为娄底镇,属娄底区管辖。1960年1月,设娄底市,属邵阳专署。1962年撤市后仍归涟源县,又改称娄底镇。1980年7月,恢复娄底市(县级),属涟源地区,为行政公署驻地。1982年12月,涟源地区更名为娄底地区。1999年1月,娄底地区改制为地级市。在此期间,曾有人建议,因娄底地处湖南中部,改称“湘中市”比“娄底”之名要好。但“湘中”这个称谓由来已久,其所辖范围比娄底市所辖区域大得多。最后决定还称娄底市,原县级娄底市改为娄星区。

娄底在夏商周时期为荆州一隅。秦统一中国后,境内西北一带,依然“椎髻徒跣(蛮族布衣徒跣或椎髻或剪发),断发纹身,耕田有邑”,水行山处,不服王化,人称“梅花蛮”。其基层组织与秦的亭、里、什不同,称为峒,首领为峒长或峒主。峒民多姓陈、邹、刘、罗等,不为秦行政所属,俨然“独立王国”。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北宋。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对“梅山蛮”采取“怀柔政策”,“使为士民,口授其田,略为贷助,使业其生,建邑置吏,使知有政”,梅山蛮正式归附北宋中央王朝。熙宁五年(1072)设上、下两邑,上邑为“新化”,取“王化之新地” 之意;下邑为“安化”,取“人安德化” 之意。新化县成为娄底境内最早建制县。

娄底人杰地灵,所谓“蛮”,是一种精神气。被后世尊为“战神”的中华民族三大始祖之一的蚩尤(另两大为炎帝、黄帝),号称“九黎之君”,四千年前诞生在湘中地区,吮吸着这里古文明的乳汁,诞生了一代又一代历史人杰、时代精英:有被诸葛亮称为“社稷之器”的后蜀丞相蒋琬,元代曲坛大师冯子振,清代中兴重臣曾国藩,晚清外交家曾纪泽,民主革命先驱陈天华,中共早期杰出领导人蔡和森,中国妇女运动领袖蔡畅,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盛教等。

娄底是湖南能源、矿产和化工重镇,有“世界锑都”、“百里煤海”之称,也是重要铁路枢纽之一。

上一篇:美国阿拉斯加海鲜品味健康人生 下一篇:保研,弄得太复杂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