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时间:2022-06-08 10:12:32

试论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摘 要】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日渐成为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的核心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成为知识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

【关键词】历史学科;整合;目的;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在新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日渐成为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的核心问题。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与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整合的课程,能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或开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一、整合的目的

(一)扩大信息源,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历史教学的难题之一是信息来源的单一化和教学方式的呆板,信息技术的使用应致力于打破这种沉闷、死板、让学生感到无聊的教学方式。网络上有广泛的信息源,可以将最准确和最新的信息实时地提供给地球上的任何人使用,为交互性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让学生围绕学习主题上网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进行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交流与合作,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

(二)改变信息呈现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信息技术却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这些问题。音像资料的播放可以让学生随机进入历史情境,亲眼“目睹”当时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历史地图上的行进路线和事件发展态势可以动态展示,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发展过程;散乱的知识点可以整理成立体的结构图示,使学生一目了然,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自不待言。

(三)开辟学史“第二课堂”,扩大学史视野

学生学习历史本来就是多渠道的,其中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视。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选择一些历史影视作品和可看性强的历史实况纪录,课外组织学生观看或租借给学生在家庭电脑上观看,并组织一些观后讨论。这种第二课堂的历史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扩大学生的学史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开发与文字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经济落后地区,“整合”的首要障碍是无资金解决硬件设施。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制约“整合”效果的主要是软件不配套。信息设备的迅速装备为教育软件的开发提供了条件,也使这一任务更具紧迫性,应在编写教材的同时组织力量开发配套软件,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成为现实。

二、整合的原则

(一)必要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是要替代传统的教学工作,而是要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做过去不能做或做得不太好的工作,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学资源,构建交互式、多样性的学习环境,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加强历史史实的基本理解和直觉。

(二)综合性原则

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已经成为课堂内容的发展趋势,利用网络的功能优势,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获取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生动活泼。

(三)广泛性原则

历史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促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主动、有效的历史学习。应当使所有学生都在自己的历史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工具,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而更有效地进行历史学习。

(四)异步性原则

网络化多媒体技术使得历史学科合作学习项目不受时空的限制,它实际上延长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基于信息技术的合作学习允许有反思的时间,让学习者得以将零星的想法经过深思熟虑后生成为理性认识,这样可使历史教学变得更加丰富有效。

三、整合应带来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会更加开放

在网络教学的环境下,传统的历史教学"三大目标"(知识、能力、情感)被整合,特别是打破了"知识中心"的束缚,实现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的完美整合。在整合课堂里,"知识中心"不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技能目标、科学方法教育目标、学法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信息素养目标等多种领域。整合课的目标应该是灵活反应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学科本质特征与学生个性发展方向的全面的目标体系,它能成为连接学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大系统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体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

(二)学习方法会更加丰富

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后,计算机网络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在这个舞台里听、说、读、写、议、练、辩等学习方法得到整合或提升。在这样的一个包括课件、地图、音像、文字资料、计算机处理等在内的立体网络里,学习方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互容互补。在这里,学生可以回答问卷、制作图表、参观访问、搜集信息、审视资料、比较判断、论证课题。在这里,学生可以打破位置空间的限制,自由的选择学习伙伴,或商讨、或辩论、或竞争、或协作。

四、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一)调整教师的角色定位

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信息内化”过程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时刻坚持信息整合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不应让机器唱主角,应注意信息技术的适度与简捷。教师必须按信息技术和其他手段相结合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交流和转换信息的活动。

(三)不为情境而情境。

在历史情境教学中,不要为了情境教学而盲目一味追求情境。如:低年级学生思维比较具体,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一般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分心;但中高年级学生形成抽象概念需要一定数量的史料。因此,多考虑一些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面的题材来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实现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尤其是基础教育更应该体现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不仅使学科知识之间得到相互补充和完善,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学科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正是将不同的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历史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科间的知识融会贯通,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为学生张扬个性、灵活运用学科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一个舞台。

(六)注意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问题,需要使用计算机和软件,这些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根据问题的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评价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

上一篇:基于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创意设计 下一篇:独立院校实验室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