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微教学法”

时间:2022-06-08 09:52:55

我的“微教学法”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摸索出一套“微教学法”,即通过一系列“微”教学的手段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微语

我班的学生人手一册“微语”本,扉页上是学生们自己DIY的设计和图案,很有个性。打开“微语”本,是学生们按日期所写的篇篇心语,或记叙,或抒情,或议论,或说明。

一直以来,学生不爱写作文、不想写作文、写不出真情实感的作文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发现班里32名学生都有QQ,空间日志更新频繁,且半数以上学生开通了博客或微博,在自由的网络空间中,他们活泼睿智,佳作频出,妙语如珠。可否在现实的教学中也开辟出这样一方自由的天地呢?我模拟“微博”确定了“微语”大致要求,让学生每天写50到150字的小短文,文体不限,题材不限,但立意必须积极健康。“微语”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写作的广阔平台,他们的写作热情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由于较为开放式的选材,一部分同学在“微语”写作的过程中表达过于随意,不规范的网络用语随处可见。如何让“微语”写作规范起来?我开始有意识地在“微语”写作中适当地确定主题,将文本教学、综合性学习活动、古诗赏析等与“微语”衔接起来,要求学生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明、连贯、得体,逐渐避免了“微语”写作的繁复芜杂与毫无章法。

连字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微语”写作只是片段式的作文,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写作?接下来我又从“微语”写作的形式和内容上对学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第一,写作文开头。第二,写作文结尾。第三,拟写作文提纲。第四,简述作文素材。第五,写连载文等等。

一段时间后,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大部分学生言之有物,语言生动活泼,从畏惧作文而渐渐喜欢上了作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规律,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因此,遵循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对他们不要约束过多,写“放胆文”,然后再遵循规范,比较符合学生说话、写作的规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微评

《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段的学生要求“能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我将“微评”运用到作文批改里,小组合作,组长负责,学生自主批改作文,写20―50字的评语。下一节课时,由本小组代表发言,评讲本小组所批改作文的优缺点。这样的作文批改模式激发了学生阅读和交流的兴趣,在每节作文“微评”课上,学生认真批改的状态,激烈讨论的情景,妙语如珠的评语,切中肯綮的发言,让我再次坚信:“微评”,给了学生一个评价别人的机会和舞台,他们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在思考与讨论中学习、成长。

然而在“微评”实施之初,并非如我所预期的那样自然流畅,首先,有的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作文交由本组其他同学批改,认为自己写得不好,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其次,有些学生态度不端正,开小差,批改作文时应付了事。另外,在写评语的时候,有的学生碍于面子,一味说好话,不敢写真话。就以上这些问题,我专门上了一节课,主题为“我的作文我做主”,肯定了学生自批作文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并就相关的问题一一剖析并指导,学生打消了顾虑,明确了方向。

例如,在作文《有一种爱让我泪流满面》的“微评”课上,四人小组成员围在一起,批改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三篇作文,这样每本作文就有三个评改意见,再交由组长审核,组内讨论,本人写出自评意见,最后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本组批改结果并推荐优秀作文。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井然有序,在写“微评”时,学生不仅能从文章的内容、表达方式、结构、词语的运用等角度写出自己的意见,而且还能进一步拓展开来,谈谈假如自己写的话,将如何构思,如何表达。记得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想对了,写对了,才可以一字不易。”要修改思想,光靠教师显然是不行的,因为教师的影响只是外因,而内因才是作文修改的根本。

在小组展示环节,有一个组的组长推荐的不是优秀作文,而是小洋同学写的一段“微评”:初始写作这篇文章时,我很难下笔,因为不知道怎样的一种爱才可以让我泪流满面。看了你的文章,在炎炎夏日,为了生计开货车的父亲好不容易拉到了一单生意,不顾可能中暑的危险,毅然将货物一袋袋扛上车的身影,我突然觉得脸上湿湿的,泪早已不知何时流下。我们都有一个好父亲,想起了前不久我的父亲也是因为想多赚点钱而中暑差点丧命,而我却因为别的同学都有PAD自己没有抱怨父亲的小气,甚至赌气不和他说话,我真是不孝啊!难道这样的爱还不能让我泪流满面吗?难道只有失去才懂得珍惜吗?是你的文章让我体味了父爱的伟大,我决定今天回去要对爸爸说两句话“对不起”“谢谢”,也谢谢你写出了这样真实感人的文章。

短短的时间,写出这样的“微评”,不仅是感同而且是身受,这不正符合了新课标对学生修改作文的要求吗?

三、“微讲坛”

“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能就适当的话题做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段的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的要求。

因为“百家讲坛”的启发,我在所教授的班级开设了“32家微讲坛”。班里有32名学生,每名学生自成一家,在每周四的午自习15―20分钟的时间内,由一名学生主讲,主题不限,内容健康,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2家微讲坛”引起了学生的积极呼应,他们踊跃报名,预约每周的讲坛,甚至出现了争先恐后的场景,本学期的主讲名额被预定后,下学期的名额也被提前预定。在每次微讲坛讲授的过程中,除了主讲人的发言之外,其他学生也能认真倾听,在主讲人发言完毕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了一定的共鸣或者碰撞。

32名同学每人都定下了自己“微讲坛”的主题,如:神兽与凶兽、教会大家怎样搜集资料、常见文言虚词解析、我眼中的“纳兰容若”、我也“品三国”、我最喜欢的歌者、《俗世奇人》的俗与奇、《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范进中举之我见、古诗苑漫步、由“雅虎”想到《格列夫游记》、中国动漫发展之路、我也带一本书去旅行等等。

比如姜志毅同学的“微讲坛”――《爱与痛的边缘》。凄婉哀伤的音乐响起,他用略带感伤的语调为大家推荐了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只老鼠爱上猫并最终为猫牺牲了的故事。最后,他说道:“很喜欢这样的一篇文章,不是因为结果,而是因为整个过程小老鼠都在清醒地沉沦着,她知道自己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并且在为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将历经苦难,不被理解,甚至是众叛亲离,却无怨无悔,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从小就有哮喘病的我,却疯狂地喜欢上了打篮球,常常背着妈妈偷偷地去打,虽然每次汗流浃背有时甚至立刻要喷哮喘药,但我不后悔,即使我的哮喘病犯了,就像上帝勒住了我的咽喉我也不后悔,你们,二(4)班的男生,愿意跟我打篮球吗?”“愿意!”同学们大声而语带哽咽地应答。

语文绝不仅仅只是语言文字的教学,它更是情感的培养,道德的树立,人文的关怀。

当然,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微教学法”,只要善加使用,一定能使学生“微中见大”“微中见优”,在“微”的世界中成就“大”的成绩。

(宦玉梅,南京市南化第二中学,210038)

上一篇:起步作文,让修改做主 下一篇:略谈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