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现代服务业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08 08:31:19

甘肃现代服务业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甘肃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尤其2012年王三运书记提出“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现代能源、资源加工、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我们要按照国家明确支持的产业导向,重点发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富民产业。”要大力发展金融,重点是要筹措发展资金。突出创新驱动,把科教优势发挥好。刘伟平省长提出“在三产上,要大力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尤其要做好申报创建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及西部物流集散基地的各项工作,打造政策性平台,推进三产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本文从SWOT分析方法的角度对甘肃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甘肃;现代服务业;swot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6-0034-05

一、引言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仅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更是甘肃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性力量。伴随“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快速转变,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本文力图从SWOT分析方法的角度对甘肃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甘肃现代服务业SWOT分析

(一)优势

1.空间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区位优势决定升值空间。甘肃地处西部要冲,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位优势的省份。作为区域重要的交通要道,是西北铁路网和公路网的中心更是西部防御的战略中心。坐中四连的中心区位优势明显,是甘肃发展通道经济的基础,独特的地理位置带来了充足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信息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文化大省,甘肃还拥有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美丽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丰富,可以依托中心区位优势和交通运输业带来的人流,把旅游开发作为主攻方向,积极发展现代旅游业,逐步使之发展成全省的支柱产业。

甘肃还位于贯穿中国东西部跨度最长的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上。其中西陇海兰新线铁路长2704公里(陕西潼关一新疆乌鲁木齐),而甘肃段就有1542公里,占到总长度的57.1%,其经济较发达的天水、定西、兰州、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玉门、敦煌等城市均分布于该经济带上。甘肃在西陇海兰新线上有承东启西,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陆桥上从新疆到连云港已形成六个经济圈,甘肃经济圈和天水一关中经济区正好为于正中。同时,全国七大运输通道,经兰州的就有两条:兰州一沈阳,阿拉山口一连云港。

甘肃也是全国覆盖面最大的物流产业集团中心所在地。全国有四大物流产业集团:“东北”铁路物流产业集团、“东南”铁路物流产业集团、“南方”铁路物流产业集团、“西部”铁路物流产业集团,其中“西部”铁路物流产业集团覆盖面积最大。该地区以甘肃为中心,主要覆盖乌鲁木齐铁路局、青藏铁路局、西安铁路局和兰州铁路局的全部或部分,包括青藏线、包兰线、京包线等。

甘肃省省会兰州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地理中心,是我国交通大动脉的重要控制点,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连接点。兰州处于新亚欧大陆桥的中心节点(离连云港1577公里处),4大铁路干线、7条国道、4条省道、5条高速及高等级公路贯穿全境,是西部与中部的交通枢纽,辐射新疆、青海、、宁夏等地。北编组站和集装箱中心站建成后,兰州铁路将由区域性铁路枢纽提升为全国路网性铁路枢纽。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建成后,兰州将成为西北与华北、华东和西南地区的联系桥梁和纽带。

2.资源相对富集

甘肃是资源大省,资源丰富,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很大。全省矿藏门类齐全,已发现的各类矿点近2000处,已探明矿产储量的有66种,有23种矿的储量居全国前5位,其中镍、铂、钮、铱、锇、钌、硒、铸型粘土、重晶石等10种居全国第一位。特别是镍、铜、锌、锑、钴、铑等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开发优势。石灰石、大理石、芒硝等矿产分布广,储量大,易开采。能源资源充足,煤炭、石油储量丰富,省内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水系,年总径流量614亿立方米,水力总蕴藏量1426万千瓦。省内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长,太阳能和风能利用具有良好的条件。全省工业主要围绕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煤炭等集中开发而形成的,其主导产业长期占支配地位,为生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农作物及动植物种类多,品质优。野生动物有500多种,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野牦牛、牛羚、白唇鹿、毛冠鹿、岩羊、雪豹、麂、麝等30多种。野生植物l 200多种,其中野生药材950多种,品种之多居全国第二位,主要有大黄、当归、党参、甘草、红黄芪、红花、贝母、天麻、杜仲等,尤以“岷归”、“文当”闻名中外。甘肃土特产品以白兰瓜、花牛苹果、百合、玫瑰油、发菜、蕨菜、黄花菜、黑白瓜子、黑白木耳、蜂蜜、生漆、桐油、花椒、红枣等最为著名。这些特色资源有利于服务业和其他产业互动发展,增强产业间联动性。

3.现代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增强

甘肃省现代服务业不仅吸纳了新增就业,还承接了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就业需要,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产业。

4.科教事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甘肃省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开发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2011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5.2亿元,同比增长8.68%。全年科技成果登记1108项,比上年增加43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16项,应用技术成果1048项,软科学成果44项。全年获得奖励182项,比上年增加1项。专利申请受理5287件,比上年增长48.59%;授权专利2 383件,增长27.57%;发明专利授权552件,增长58.17%。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3754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2.64亿元,增长22.18%。

教育: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0.93万人,比上年增长2.20%,在学研究生2.70万人,增长5.47%;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2.49万人,增长8.70%,在校学生40.53万人,增长6.24%;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1.91万人,下降13.32%;普通高中招生22.15万人,增长0.87%;初中学校招生40.67万人,下降11.06%;普通小学招生33.81万人,下降6.42%;特殊教育招生0.15万人,下降25.0%;幼儿园在园幼儿43.2l万人,增长11.57%。

尤其以中心城市为载体,大力发展商贸、金融、物流、信息软件、中介、房地产、社区等现代服务,形成了节点式的现代服务中心。以兰州为代表,利用优势的科技教育资源招商引资,加快优势资源转化,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富民兴陇的各项任务,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劣势

1.居民收入水平低,服务消费能力不足

消费者的收入是支撑现代消费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甘肃省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增长速度缓慢,严重制约着消费需求。甘肃省人均GDF3.35万元,与全国均值相比,处于落后地位。2011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8.68元,比上年增长13.6%;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11188.57元,增长13.07%;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7.38%,比上年降低0.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909.4元,增长14.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64.9元,增长24.6%;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2.2%,比上年降低2.5个百分点。受收入水平的制约,城乡居民侧重于生活用品的消费,对现代服务业需求的拉动力有限,需求潜能不足。

2.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发展动力

市场开放程度不足,存在进入壁垒。相对市场开放程度高的领域,其现代服务业发展也相对越快。主要表现为:行业政府垄断经营严重,有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尤其许多新兴服务业以国有投资为主,受到政府严格控制,且生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此外服务行业的市场价格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服务产品的价格仍由政府管理制定。所有制结构单一,造成现代服务业部门资源流入不足,弱化了竞争机制在产业发展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产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和不成熟,凸显了市场分工的不确定性,抬高了市场交易成本。

3.城市化率、工业化率偏低,现代服务发展空间受限

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与城市规模结构有较高相关性,较高的集聚效应才能产生高附加值。城市作为现代服务业产业化的基本载体,只有达到一定人口规模,产业才能实现盈利。而甘肃省由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率不高,工业布局分散,未能形成有效的行业集聚。

4.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高端人才

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密集度、高知识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劳动附加值等“四高”的特点,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尽管甘肃省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十一五”以来科教事业发展迅猛,但人力不少、人才缺乏,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专业人才极度匮乏,远远落后于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高端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5.行业内部发展不均衡

在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亟待升级。其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为114.8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124.2亿元,分别占服务业比重6.32%和6.83%。而传统服务业中仅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一项增加值就为325.6亿元,占服务业比重的17.91%。在就业人员分布上,大量就业人员集中在传统服务业的格局十分明显。

6.缺乏有效的区域分工和协作机制

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区域布局不均。省会城市兰州,资源积累相对丰富,集聚辐射功能强,已初步形成现代服务业相对集聚的中心区域;其他城市现代服务业却发展相对落后,尤其资源城市尤为突出,如嘉峪关、金昌。伴随中心城市在区域范围内资源要素集聚,区域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基础不断瓦解,建立基于比较优势和产业链区别定位之上的区域分工体系极具现实意义。但是,受到传统财税体制限制,低水平的产业同构现象依然突出,产业整体缺乏有效区域规划,影响服务业集约化水平的提升,降低了生产效率。

7.外地制造业与生产业关联程度较低,后续发展动力不足

针对贫困落后地区产业初期发展的模式,基本上是以本地各类廉价资源(劳动力、土地和环境等)对接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为主导的产业转移,以此为机,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逐步形成本地区工业发展规模。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在于外地企业与本地经济的产业关联薄弱,产业链延伸不足,高附加值环节呈现明显的外向化特征,产业链向服务业增值部分的延伸受到抑制。

(三)机遇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随着生产力发展,甘肃省的三大产业结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从工业为主导的“一枝独秀”的格局逐步发展成以工业为主导,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大的格局;正在向新兴工业强省转变,正在不断加深服务业和工业的融合。跨越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有效的产业结构,最终实现“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

2.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必然

目前,甘肃省是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的省份。以资源型产业发展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带来了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其发展可以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缓解污染、减轻对自然环境的损害,保护自然资源,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有利于循环经济省级示范区的建设,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大省的建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加快现代服务业全球化步伐,因地制宜承接优势特色产业

现代服务业国际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服务贸易成为世界贸易最具活力的增长引擎。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达国家服务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快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流动。甘肃省可以凭借显著的区位优势、较好的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努力承接现代服务业的转移,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及早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大力承接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企业,发展相关产业的销售、财务、商务策划中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依托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省会等中心城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培育和建立服务贸易基地。

4.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国家和省上为了促进甘肃省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随着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深入实施,甘肃现代服务业将获得更多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层次全面提升,进入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新型战略机遇期,发展充满机遇。

(四)威胁

1.国际环境动荡、经济发展不利因素增加

受国际金融的重创,国际经济市场疲软,面对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和就业需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并出现多样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出口贸易将面临更高的贸易壁垒。同时,随着货币战争的愈演愈烈,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增强,汇率波动幅度加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跨国公司对华的投资意愿,种种因素都将影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带来竞争压力巨大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东南亚等第三世界国家或地区凭借各项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以及人力资源的优势,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资,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本地区服务业快速发展,都对甘肃省在外资利用和服务产品销售上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还将面临着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抢占我国现代服务市场的竞争。加之甘肃省现代服务业起步晚、底子薄,层次低、竞争力弱,势必丧失部分市场份额。

3.面临其他省份强有力的竞争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积极出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和保障措施,鼓励和支持地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各尽所能改良投资环境,放宽准入门槛,招商引资,引导投入资金流向现代服务部门。因此,甘肃省势必面临与其他省份在获取产业资源、抢占市场先机、拓展市场空间等方面的激烈竞争。

(五)分析结论

以上是对影响甘肃产业发展各因素的具体分析。将S、W、O、T进行组合,可得出SO、WO、ST、WT四种组合模式和战略要点(见表1)。

从表1可见:SO组合属于理想模式,WT组合模式属于非常规的选择模式。SO组合注重信息充分、资源优化配置、外部环境机会与内部优势条件相匹配;WT组合则强调劣势博弈,在着力克服内存弱点的同时规避外部风险。这两种模式假设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故加以排除。

ST组合和WO组合各有侧重,虽然避免了极端情况,但均有失偏颇,缺乏足够的定量分析和深入的逻辑分析。为此综合评价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多方面,客观分析,将更切合甘肃现代服务业的现实发展。所以,甘肃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应该选择复合式的发展战略。

三、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甘肃现代服务业就业的绩效是显著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前面的分析结果,对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行业的显性就业效应

虽然甘肃现代服务业与全国大部分省份相比,产值比重及就业份额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起步低意味着发展潜力巨大,空间充分。当前应逐步放开现代服务业中的教育、卫生、体育、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加大教育投入,尽快提高全民劳动力素质,确保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提高就业的创造效应;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经营机制,推动现代服务业的社会化、企业化发展。

(二)大力促进生产业发展,强化专业化服务企业的分工优势,

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动效应,能有效增强现代服务业的隐性就业效应。现代服务业发生和发展以一、二产业为基础,同时也为第一、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优化环境、创造条件。尤其在现代分工条件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并互相促进。为此要加强生产业的发展,努力消除准入壁垒、强化分工优势、促进产业关联、推动服务业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和加强区域协调。

(三)加强产业关联,构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

实行“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降低运营成本;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强化企业内部资源、业务整合的自主性;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

(四)消除制约行业发展的体制,强化市场竞争力

深化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放宽资本准入限制,在遵循国家规定的原则基础上,合理引入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推进基本行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转变;加大行业开放力度,多渠道、多方式地吸引产业要素进入现代服务部门,推动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立高效、透明、规范的市场监管体制,合理规划、统筹管理,全面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引入产业标准化管理,提升质量,规范行为;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减少和避免无序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

(五)推进现代服务业自主创新,塑造核心竞争力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鼓励现代服务业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增强企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促进各种形式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

(六)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

按照集聚发展、强化辐射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划分现代服务业不同的功能区域,以功能区、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实现园区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新机制,支持产业实现区域性集聚。

(七)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的优化

像就业效应较大的金融保险业对全省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调整优化其内部结构,引导其走内涵型、创新型的发展道路。对于刚起步的一些知识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如卫生体育、咨询服务、科技教育等行业的就业效应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加快促进其发展。

(八)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区域创新的融合

创新传统的应用技术研究方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提高产业占领市场和扩张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的成长性和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加快建设服务于新型战略产业的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进一步完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区域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不断提高科技支撑区域发展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把发展服务业与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结合起来,把丰富生活业与壮大生产业结合起来,把提升传统业态和培育新兴业态结合起来,全面提高甘肃省服务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更新理念,打开眼界,完善思路,不断扩大发展空间。把握需求,努力做到“无中生有”,大力发掘自身资源,积极借助外部资源,开拓新领域,高端占领;提升质量,努力做到“有中生优”,既要壮大规模,更要提升结构,努力做出特色、做出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龙头带动,努力做到“优中生新”,充分发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带动作用和裂变效应,在延伸产业链和创新经营模式中加快培育新兴业态,持续打造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新的闪光点。

[作者简介]杨波(1972-)。女。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上一篇:基于乡村旅游功能区构建角度的亚旅游目的地开... 下一篇:保本赚息 最值得参与的固定收益银行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