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开局巡礼

时间:2022-06-08 04:37:24

观察者说:

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2011年,兵团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良好态势,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画上圆满“句号”。

过去一年,是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全国对口援疆工作全面组织实施的第一年。

一年来,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鼓舞下,兵团各级干部群众意气风发,凝心聚力开展各项工作。发展经济,着力加快推进“三化”进程;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惠及职工群众;开拓就业,让职工找到生活的梦想和希望;弘扬兵团精神,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维稳戍边,牢记兵团职责使命……兵团在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本期“特别观察”推出《“十二五”开局巡礼》系列报道,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水利建设、就业政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展示兵团“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新举措、新进展、新成就,回顾2011年兵团发生的巨大变化,展望2012年美好远景。

结构调整惠民生

基层故事

尽管室外天寒地冻,可位于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工业园区西侧的农十二师三坪农场蔬菜二站,一大片颇为壮观的蔬菜大棚内仍是绿意盎然、温暖如春。

这片大棚共有489座,总面积约1600亩,由承包职工自由种植。

2月16日,笔者走访了职工张明明。他原本在头屯河工业园区一家企业打工。2010年,张明明和妻子承包了6座大棚,分别种了西红柿和辣椒,当年收获蔬菜24吨,年收入7万多元。

走进张明明的蔬菜大棚,笔者看到的是无土栽培的西红柿和辣椒,在这里,滴灌技术也得到充分运用。新技术的使用,使大棚种植既省工又省力。

张明明骄傲地对笔者说:“俺们站上的大棚有20多个蔬菜品种。除了西红柿、辣椒、黄瓜等蔬菜外,我们还种了樱桃和各种花卉。如今,‘三坪’牌蔬菜在市场上颇受消费者青睐,不愁销路,客户自己会找上门来批发。”

怕笔者不相信,张明明一再地说:“俺可没有说大话呀,不信,你问我们站长。”

“大棚蔬菜的销路确实很好。为了帮助职工致富,每建一座大棚农场要投入7万多元。”站长赵文礼介绍说,为了鼓励职工发展大棚蔬菜,三坪农场统一规划建设,还负责技术指导,承包职工只需支付自己大棚的水电费。

“俺种地讲信誉,大棚菜一律不用化肥和农药,为的是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菜,当然也为了自己的‘饭碗’。”说完,张明明笑了。

近几年,三坪农场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初步形成了种植业、果蔬园艺业、畜牧业“三足鼎立”的农业格局,新建温室大棚510座,标准化奶牛基地两个。最近,三坪农场党委提出,要做大做精蔬菜一站、二站的温室群,把新建的“农家乐”与温室大棚融为一体,逐步扩大农场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的规模,促进农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职工增收致富步伐。

产业结构调整正让越来越多的三坪人过上幸福生活。(范青磊)

职工心声

农一师南口农场十四连职工

黄凯:农一师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结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发展特色林果业,将沙化较重的地块作为红枣栽培场地。同时,对职工进行红枣种植技术培训,给了我们很大帮助。我希望农一师今后能开辟更多这样的土地,让更多的职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受益。

农三师五十一团二连职工

司马义・吾斯曼:2011年,我的15亩棉花地都套种了小茴香,当年收获小茴香675公斤,每公斤卖了14.5元,仅这项就为我增收9787.5元,这对我们家来说,算得上一笔很可观的收入,让我享受到了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实惠。今年,我希望团里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让我在种植农作物方面能有更多的选择。

农五师八十四团四连职工

胡洪亮:去年我种植的100亩和制种玉米,收入了10万元,今年我还要扩大种植面积,继续走特色订单之路,争取再打一场丰收仗。

农七师一二四团三连职工

邓明军:随着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三连职工与领导干部们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尤其是在初春特殊气候条件下,通过多方努力,连领导终于找到了产业创新的新路径,引进了制酒高粱、油脂花生等订单作物,为职工种地有稳定的收入提供了保障,从而为达到职工增收、团场增效的长远目标创下了有利条件,我很欣慰。

“水到渠成”润民心

基层故事

2月25日一早,农十师一八一团十七连职工杨永生开车从团滴管带厂运回了滴灌用毛管。

2011年,杨永生种植的80亩打瓜为他带来了近7万元的纯收入。现在,他已经开始提前准备今年生产用的农资。

“若不是团里扩容了连队防渗渠,又开挖了排减渠,我的收入不会这么多。”杨永生告诉笔者。

提起以前给庄稼浇水,杨永生有一肚子的苦水。因为自己的地处于水渠下游,轮到他浇水时几乎到半夜了,有时水还没到地头,人就睡着了。无奈,他就脱了鞋,把一只脚放在水渠里,水来了就能激醒他,不过这也让他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

在一八一团,流行着一个说法:谁家的地距离大渠近、渠系好,产量就有保障,收入就高。

这些天,该团十四连职工赵阿力刚买回了一辆小轿车。前几年,他一直种植打瓜、哈密瓜等经济作物,但由于渠系不畅,且地边的水渠是一条没有防渗措施的土渠,虽然较早就使用了加压滴灌,但作物产量始终上不去。

自从团里去年加强了桥涵、闸、防渗渠和排碱渠等农田水利建设后,赵阿力的滴灌设备彻底发挥了作用。当年,他种植打瓜和哈密瓜纯收入10万元,还到团里交了5000元购置楼房的订金。

2011年,一八一团围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做文章,全力推行灌区标准化建设。在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投入2562.54万元,对中型灌区配套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农田基本建设,做到多引水、多配水、配好水,年供水6500万立方米,有效保障了14.4万亩耕地的灌溉用水。

农业大面积丰收,给职工带来了实惠。2011年,一八一团农业增加值预计实现1.1亿元,比上年增长22.3%;预计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8900元,增长28.9%。

生产上去了,职工腰包鼓了。为方便照顾女儿读高中,今年,杨永生在北屯市买下了距离学校较近的一套楼房。和他一样,一些连队职工也搬进了团场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实现了住楼房的愿望。(朱新宁)

职工心声

农十师一八一团十六连职工

秦良:记得2006年夏季的一天,我下午接的水。但是,因为渠道老化水流量小,都到傍晚了,水还没进地。‘我在地头睡着了,得了重感冒,打针吃药一个多月,遭罪死了。去年,团里的渠系扩容升级后,水很快就能到地里了,浇水方便了,作物产量也提高了。

农十师一八一团十四连职工

袁建新:去年,团里对连队支渠的两座水闸进行了维修,还新建了两

座。以前水闸压到底,水位还是升不上来,一部分水就从闸门上下或两边“溜”了。改造和维修后,密封特别好,轻轻落下闸门,一切都解决了。还是要多搞一些这样的工程,把以前的老闸门、老桥涵都换了,职工们喜欢!

农二师三十六团二连职工

秦德禄:以前,我承包的25亩地旱时难浇水,种植效益一直不好。自从团场修建了防渗渠、排碱渠后,这块地成了高产田,去年我种植的20亩红枣收入15万元。

农六师奇台农场六连职工

张立坤:以前都是土渠,每次接水时,看着水挺大的,可流到地里后就少了许多。没办法,每年只得多浇几次水。自从团里修了防渗渠,庄稼长得旺,收成也好了,还省了水费。去年,我种植的小麦、玉米和打瓜,纯收入5万余元,小麦亩产高达500余公斤。

廉租房圆住楼梦

基层故事

“已经不记得有过多少次,我和妻子一起站在团里的楼房前想:什么时候我们也能住上楼房?”2月15日,面对笔者的采访,农七师一三0团三连职工刘飞如是说。

今年39岁的刘飞是河南省项城人。1993年,刚满20岁的他来到农七师一二五团十九连工作,在那里结识了当地姑娘李新华,1995年两人结婚后,一起来到一三0团三连承包土地。

没有婚房怎么办?当时连队领导给他们分配了两间土坯房,夏天漏雨,冬天冻人。那时,三连的职工惊奇地发现,刘飞家房顶上有一口锅,原来是房顶上有一个洞,刘飞无奈,只能扣一口旧锅挡雨。每年秋季刘飞都会和妻子一起上房泥,这是他们为了冬天房屋保暖必须要采取的措施。就这样,刘飞和妻子在土坯房里生活了7年。

2002年,一三0团出台了危旧房改造政策,刘飞第一个报了名。不久,他和妻子一起住进了三室一厅砖木结构的平房。但是高兴了没几年,新问题又出来了:儿子要到团部上幼儿园,但三连离团部有20多公里,怎么办?

这时,连队已经有不少职工在团部购买楼房,刘飞和李新华每次站在楼房前都特别羡慕,心里谋划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在团部买套楼房?

2008年,一三0团开始全面推行土地承包费用全额自理,刘飞夫妻俩的劳动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从这一年开始,他们承包了120亩棉花,每年都有不错的收入,购买楼房的梦想又浮上刘飞心头,但是刚刚富起来的他,一下子还拿不出那么多钱。

后来,听说团场将要建设廉租房,刘飞夫妻俩就坐在了电视机前,每天等着团里廉租房建设的电视新闻。2010年过完新年后,他们终于等来了廉租房报名的消息,刘飞第二天就来到团机关报了名。

2011年10月10日,刘飞与一三0团的400家新楼房住户同时拿到了钥匙,一家人高兴地抱作一团。已经13岁的儿子刘昭最心急:“爸爸妈妈,我今天就要住进楼房!”

2月15日,当笔者来到刘飞家采访时,只见房间干净明亮,摆设着新购置了液晶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

刘飞的妻子李新华说:“住进楼房的感觉真好,干净、暖和、方便,团场的廉租房建设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夏天在连队住‘别墅’,冬天回团部住楼房。”(吴云香 常青)

职工心声

农七师一三0团三连退休职工

韩炳义:我是第一代军垦战士,刚来新疆的时候,就想着能吃饱饭,有间土坯房住就不错了。谁能想到,我退休了还能享受到团场的廉租房建设政策,还能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

农七师一三0团宾馆服务员

张向红:我一直没有正式工作,没有钱住楼房,以前特别羡慕别人家住进楼房,现在团场给补贴2.5万元钱,我们家也买了一套,住进楼房感觉好幸福。搬进来以后,真是感觉生活处处都方便了,不用烧火墙、掏炉灰,每天打扫卫生的劳动量减少了一多半。

农七师一三0团十连统计员

李恒庆:我在连队住了很多年的平房了,每年冬天都要为买煤的事发愁。煤买回来了,还得烧火墙、掏炉灰,一个冬天下来,总感觉没有干净的时候。而且因为天气冷,每天上厕所都变得特别难受。

以前特别羡慕别人家住进楼房,今年我家也买了一套。房子里有暖气、有卫生间,我买了崭新的电器和家具,打扫卫生也变得很轻松了。每天看着干干净净的房子,别提心里有多舒服了。

从农田走进工厂

基层故事

李宁一边熟练地操控配料按钮,一边得意地告诉笔者:“这个月我的工资又可以超过6000元了,估计能拿到8000元。这在以往我连想都不敢想,很多人都很羡慕我这个兵团的新工人。”

李宁所在的单位一八八团,与农八师一五二团合股经营的白杨海川预制砼混凝土搅拌站,也是该团招商引资17家工业企业其中之一。2010年企业实现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益。2011年企业生产混凝土突破11万立方米生产大关,超出计划1倍。企业一度呈现出产销两旺且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员工的月工资最高收入上万元,平均也有8000元左右。而在这个企业工作的40多名员工中有30多名都是一八八团本团职工子女,他们从大田走出来走进工厂,成为团场新型工业化成果的直接惠及对象,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近几年团场加大新型工业化建设力度,政策亲商、服务活商的理念使各地工业企业纷纷加盟团场建设,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已经不再是难题。可是,种了那么久的地,进现代化工厂到底行不行?李宁心里没底。抱着试试的态度,李宁开始了他的工人生涯,没想到这一进去他就再也不愿离开。

李宁笑着告诉笔者:“我们搅拌站每年5月份开始生产,11月份就停工。工作期间按劳取酬公平合理,工资普遍较高,福利待遇也好,企业还定期对所有员工进行综合素质培训。停工期间生活费照常发放,员工们还可以到团内海川建材厂、海川大地农用物资有限公司、海川电杆厂以及海川制粉有限公司、阿勒泰银桥乳业有限公司等工业企业去打工创收,一年下来收入好几万,比到外面打工强多了。”

如今像李宁这样享受到一八八团新型工业化实惠的本团职工及子女共有286人,他们中已经有一大批人成为了企业的骨干和人才。(王梅)

职工心声

农七师130团15连职工

徐合军:“团场办工厂,田间连车间。门口有工厂,两头都赚钱。”这是我编的顺口溜。我希望团场能有更多的企业出现,延长农业产业链,让我们种的农作物都变成“宝贝”。

哈密东盛钢结构公司总经理

仝忠辉:我曾是农十三师的下岗职工,依托农十三师的贷款政策,我的钢结构建造企业发展不断壮大,现在已吸纳下岗职工30多人。我希望今年厂子效益更好,更加壮大,能再招一些下岗职工,帮助他们就业。

农十师一八八团海川制粉有限公司员工

颜国:企业原来拉运面粉都是靠力气干活,一到过年过节我们尤其忙碌,面粉的摆放、装车都要靠人背肩扛,一天干下来,汗流浃背,疲惫不堪。装

个垛子也需要拉出去倒到车上,比较麻烦。现在开上叉车码完了就出去了,轻松多了,新型工业化让我们工作越来越轻松。

农五师八十九团加工厂职工

李奇:目前,我办起的8家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再生塑料颗粒工厂,已形成年处理10万亩棉田废旧地膜能力。加工厂不仅提高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也使团场走上资源循环发展之路。通过回收加工废旧农膜,让很多从事废旧农膜加工的职工走上了点“废”成金的发财路。今年,我希望能将厂子办到其他团场去。

李翠兰快乐挣钱

基层故事

今年45岁的李翠兰是农八师一二一团三连的一名职工。从18岁就开始种地,她在连里算是“老把式”了。

2011年,她种植的110亩机采棉虽然遭受了开春晚、播期迟以及前期风灾、后期低温等不利天气的影响,但亩产籽棉仍然达到了360公斤,纯收入11万元。

到了当年年底,她算了一笔细账:按照人工采摘棉花平均2.2元的价格估算,每公斤机械采摘棉花只需花费0.5元,比人工采摘省1.5元左右,单产籽棉360公斤,机械采收比人工采摘每亩节省400多元,当年仅拾花费一项就省下了3万多元。

2005年以前,李翠兰种植的棉花全是人工采摘,一到秋收前,她和丈夫就要早早地去内地接拾花工,不但要承担拾花工的路费,还要按人头给联系人支付“好处费”,接10名拾花工就要花费两万多元。

“不仅要雇人给拾花工做饭,还要有专人过秤、记账、装花,真是费时又费工。”李翠兰说,秋收时,每晚回到家都到次日凌晨了,累得连饭都不想吃。倒头就能睡着。

如今,地里种上了机采棉,李翠兰再也不用去内地接拾花工了。“我只要负责采摘质量就行,110亩地只需短短8个小时,棉花就采摘干净了。”

李翠兰漂亮,平时喜欢打扮。可往年一到秋收季节,她都是头戴大围巾,穿着旧衣服拾棉花,还要做十多人的饭,根本没时间打扮,更没有时间逛街。“种上了机采棉,连队很多女职工都有空闲时间了。我们就约好,一起逛商场、去美容院、上网购物!”李翠兰高兴地说,第一遍棉花采摘结束后,她便能换上新衣服,打扮得时尚美丽,尽情地享受幸福生活了。“轻轻松松劳动,干干净净出门,快快乐乐挣钱!”李翠兰高兴地总结道。(李建荣)

职工心声

农十师一八四团三连职工

高方祥:人在千里之外,通过智能控制系统,用手机就可遥控灌溉棉田;日夜工作的农田监测信息系统,实时监控各项指标,按需施肥、打药,作物缺啥补啥。

农八师一四八团十六连职工

王爱国:往年我必须提前一个月联系30多名拾花工,花两个月才能把棉花拾回来。2011年,我试着用采棉机采棉,一天就采摘完所有的棉花,我还用省下的时间外出打工增收。

农二师二十五团农试站职工

张开文:作为生产一线的职工,要想依靠种植业增收,就得不断学习育苗移栽、双膜覆盖等农业新技术,提高田间管理水平,提高作物产量,实现增收致富目标。

农四师七十六团五连职工

徐江:原先到了播种的时候,由于机车少,每次我都为不能及时播种而发愁。现在有了新型免耕播种机,不仅播种速度快了,质量好了,还省了一笔劳务费,特别划算。

农十师一八四团三连职工

高方祥:刚开始,我还不肯接受加压滴灌技术,但看到连里别的职工使用加压滴灌技术节水节肥、丰产增收,我动心了。前些年,我在自己承包的100亩地里安装了加压滴灌设施,当年种植的棉花籽棉单产达到300公斤,比过去足足提高了100公斤。尝到甜头后,近两年我连续承包了150亩土地,并且全部使用了加压滴灌。

团场就业天地宽

基层故事

2月14日,农五师八十一团16名高校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该团政工办负责人告诉笔者:“2012年,八十一团以公益性岗位的方式在全团职工子女当中招聘了一批高校毕业生,他们将以文化管理员的身份充实到基层文化建设当中。”

这只是该团在“十二五”之初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职工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举措之一。近年来,八十一团通过实施“春风行动”、公益性岗位、一连一生等途径,增加就业岗位。

饶慧鹏就是受益者之一。

2006年,饶慧鹏毕业于石河子机械电气工程学院。由于当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他回到了生养自己的团场。饶慧鹏和家人找到团领导,通过多方协调,团场根据其专业特长将他招聘到了棉花加工厂。

上岗以后,饶慧鹏兢兢业业,几乎年年获得先进。由于工作突出,他现在已经成为车间班长。“饶慧鹏有学问,有技术,工作也特别卖力。”八十一团棉花加工厂党支部书记杨凯富对饶慧鹏赞不绝口。

和饶慧鹏一样的毕业生还有很多,2011年毕业于长江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研究生何建君,从遥远的甘肃来到了八十一团。

事情还得从3年前说起。

2008年,何建君的男朋友大学毕业后到八十一团当了一名连官,在来探望男友时,她被八十一团优美的环境和经济发展潜力深深吸引了。2011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何建君放弃了在内地工作的机会,来到八十一团。考核合格后,何建君被正式聘用到八十一团良繁站工作,主要负责棉种繁育。

“研究生毕业后,可以到大城市去发展,但是这里平台更加宽广,更加需要我们这样的人来建设。我相信我一定会在这里干出成绩……”何建君信心满满地说。

据统计,近年来,八十一团先后引进选派生、大学生连官22人。2011年,该团新招职工子女和再就业人员251人。(李小洲 马东旭)

职工心声

农四师七十二团七连职工

屈江宏:我原来在七十二团奶粉厂工作。2010年,由于厂子不景气,我成了一名下岗职工,加上妻子常年待业在家,生活非常困难。后来,七十二团与山东丽鹏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新疆军鹏制盖有限公司,团场把我介绍到了这家公司上班,从事废料粉碎工作。现在,我一年能拿到2万多元工资,家里的困难都解决了,日子也越过越好!

农九师一六三团七连大学生

连官 王玉莲:2008年我毕业于石河子大学。毕业后我参加过多场招聘会,但是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于是我来到了一六三团。今年,我被任命为一六三团团委书记。这是团党委对我们大学生的认可,也是对我过去几年工作的肯定。我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为团场职工群众更多地办实事、办好事,发挥好一名大学生的聪明才智。

农十三师红星二场技术员

朱钰龙:我是兵团第二代,由于父亲身患重病,家里经济条件很差。在团场和连队的关怀下,2010年,我顺利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毕业后,我主动请求留在团场工作,成了红星二场园艺场的一名技术员。今年年初,

我在团部购买了新楼房,并与恋人喜结良缘。美满幸福的生活更让我对团场、连队充满感激之情。我一定要好好工作,用所学的知识报答团场对我的恩情。

职工看病门槛低

基层故事

早春,阳光虽然明媚,可是寒气依然袭人。

2月10日,农十三师红星二场80岁的退休职工谭兴成和老伴陈子红来到二场医院住院部,结算住院费用。在问清了费用明细之后,老人高兴地对工作人员说:“自从医院医保进一步改革后,看病费用比以前低了不少。虽然我和老伴都是老病号,但如今看病的负担却减轻了不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谭兴成老人今年72岁,老两口的退休养老金加在一起有4000元,这在团场来说已经不算低了。可是,由于年纪大,病痛总是隔三差五“找上门”来,平均每年老人要进医院三四次。

辛苦了一辈子,原本想着退休了,可以拿着退休养老金过上清闲的日子,可是,谁知各种大病小病让两位老人一直不消停,日子过得格外紧巴。

“唉!钱都花在看病上了!”看病难、看病贵像一场难醒的梦魇,多年来纠缠着老人。

2011年,红星二场医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建设、提高医保报销比例,进一步降低团场职工群众住院费用,让更多的困难群体受益。

红星二场医院降低了医院住院给付限额(即门槛费)、提高了医保报销比率、扩大了医保参保人员覆盖范围、降低了自付药品和自付检查费比例。医院住院给付限额由以前的400元降至200元。退休职工医保最高报销比率由以前的80%提高到99%。职工医保最高报销比率由过去的70%多,提高至95%左右。此外,对参加居民医保的人群,医院住院给付限额为200元,在一年中如果多次住院,只交付一次住院给付金。医保报销比率由医改前的68%提高至80%。

医保改革制度实施以后,谭兴成和老伴每次住院看病的花费比以前大大降低了,老人感觉手头明显宽裕了不少。(柴雪琴 梅花)

职工心声

农五师八十三团退休职工

王秀英:我患偏瘫已经25年了,常年与医院打交道。现在工资在涨,医疗费用在下降,不用为因病致贫而担忧,我们在团场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了。

农七师一二八团退休职工

陈紫惠:今年,团里为我们职工建立了健康档案和生殖保健档案,有了这些健康电子档案,现在去医院看病,不仅节省了看病时间,还让医生对病人的病例和病史有了更深的了解,看起病来越来越方便了!

农十师一八七团七连退休职工

黄延存:我今年72岁,患冠心病十多年了。前些年,收入低,医疗费也贵,不敢住院治疗。现在好了,我的退休养老金有2000多元,身体一不舒服,就赶紧去医院,我办了慢性病、老年病健康卡,医生都熟悉我的病情。头一次住院“门槛费”是200元,下次住院连“门槛费”都不要了,报销比例也大。办理手续也方便了,不用我们先垫付再报销,一出院直接就能报销了。

农九师一六三团电视站站长

胡勇江:去年6月我不小心摔断了脚踝骨,在团医院做手术住院共花了1000多元。看到医疗费用单的时候,我还纳闷怎么会这么少。问了医生才知道,原来我们团医院取消了15%的药品加价,现在使用的药品都是零差价。加上我投保的医疗险,这次住院花的1000多元,还能报销85%呢。

唱歌跳舞家常事

基层故事

2月15日一大早,农一师八团四连“农家书屋”已经来了不少人,管理员侯秀英正忙着为前来借书的职工办理借阅手续。

侯秀英是该连职工,承包了40亩棉田。去年,连队“农家书屋”建成后,一直就喜欢看书的她主动向连队领导要求当“书屋”管理员。

侯秀英一边忙碌着一边对笔者说:“自从‘农家书屋’建起以后,来这里借书、读报、看书的职工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科技类、种植类的书籍最受职工欢迎……”

除了是“农家书屋”管理员,侯秀英还是连队女职工的健身操教练。“三八”妇女节快到了,为了让女职工欢度自己的节日,她专门编排了一套全新的健身操。

每天下午,伴随着充满激情的“加油歌”,配上动感的舞步,健身操队都会成为连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队列中,女职工们跟随着音乐,兴致勃勃地舞动着;队列前,教练侯秀英流着汗给大家示范着。

“我没有学过舞蹈,动作比较僵硬,不过热情还挺高的,跳健美操让我的精神状态特别好。”女职工鲁红阳说。

侯秀英一直是连队的文艺积极分子。在2011年八团举行的“红歌大家唱”活动中,侯秀英又当起了指挥,带领大家合唱歌曲《精忠报国》。“狼烟起,江山北望……”党员干部们嘹亮的歌声响彻整个连队。因为没有扩音设备,侯秀英只有提高嗓门教,两个小时下来,侯秀英的嗓子都哑了。

侯秀英就是这样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寻找快乐。近年来,八团和连队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

侯秀英兴致勃勃地说:“以后我们职工的业余文化活动会更丰富,唱歌跳舞成为家常事,生活也就更快乐了!”(姜红)

职工心声

农一师七团九连指导员

杨华:我们连队地处偏远,以前职工的文化生活很单调。去年,师里成立了流动电影放映队,每个月都会来连队放一场电影。放映队不仅会放映主旋律影片,还会放映科普、安全教育科教片等,既丰富了我们职工的业余生活,还让我们学到了许多科学文化知识。我真是没想到,不出连队就能看上精彩的电影,真过瘾!

农四师七十七团八连职工

努尔古丽(哈萨克族):现在团里的文化设施建设真是越来越好。以前冬天牧工住在冬窝子里,一天到晚看到的除了雪还是雪。现在搬到连队后,想学习的时候就到连队的“农家书屋”看书,关于农作物栽培、种植和畜牧业养殖的哈萨克文书籍应有尽有。而且,现在团里的各种文艺演出也越来越多,冬天演出地点在团文化活动中心;农忙时,团里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队到田间地头表演。我们少数民族职工的日子也和现在的文化建设一样,精彩纷呈。

农七师一二八团十九连职工

路梅:以前冬天的时候不是“猫冬”就是打麻将,自从连队上有了“农家书屋”后,我们没事就爱往“书屋”里跑,一来可以学到更多的种植技术和卫生保健知识,二来大家还可以聚在一起交流管理经验和致富信息,真是挺好的。连队文化活动室的建成,也为我们学习科技知识、文化娱乐提供了宽敞明亮的场地。

上一篇:黑龙江玉米合作社抱团增产记 下一篇:雷锋战友平凡事